游山同隊行,看山各自領。
不逢桂花開,且踏桂花影。
桂蕊何離離,蓄意如未逞。
寒潭明空霜,禪室納虛景。
脈脈夕陽沉,泠泠天風冷。
道人登竹樓,彈琴萬山頂。
曳杖隨所如,小憩古林寺。
經(jīng)聲如有人,松花飄滿地。
一僧長眉青,萬竹短籬翠。
為我滌齋廚,供以伊蒲味。
時當晚課齊,各各參佛義。
余亦慧業(yè)人,拈花頜微示。
出門秋正清,下山月猶未。
回頭云一重,鐘聲渺煙際。
這是一首記敘與同仁游山探桂經(jīng)過的記游詩。然而它又不似一般的記游探勝,通篇寫的并非是山重水復,柳暗花明,更何況詩人此次探桂不遇; 詩人著眼的是桂花勝境附近的隱仙道庵和古林禪寺。于是,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多是清空寺院,孤道老僧; 不絕于耳的是幽幽鐘磬,隱隱經(jīng)聲,使人吟詠之間恍然似有所悟。
開首六句寫的是游山探桂的情景。一行人結隊游山,且看且行,指指點點,興致勃勃;雖景無二至而人心各具,情趣有偏,因而各有各的感受。詩人高出一籌,不僅寫景記行,也寫心記感。然而不巧得很,此時桂花尚未開放,人們只好在桂樹底下,踏著舊桂的落英,徘徊流連,尋尋覓覓。一個“且”字表明此時人們猶有余興。只見那桂蕊上有的含苞欲放未放,似意猶未逞; 有的空空如也,只有秋露點點,似滿腹委屈,所以詩人說“桂蕊何離離,蓄意如未逞?!痹娙藢懢叭谇?,把無情之物寫得情意綿綿,楚楚動人?!昂坞x離”、“意未逞”既是寫物也是寫人,游人乘興前來探桂卻不逢桂花開,總是一件不盡人意之事吧? 然而作為游者之一的詩人卻與眾不同,他并未因此而感到懊惱掃興,而是泰然外之,欣然受領,其視線早已越過桂嶺移到了附近的隱仙庵上。接著六句寫的就是隱仙庵所見。首先映入詩人眼簾的是庵前的水潭和庵內(nèi)的禪堂,只見那潭水清澈透明,汪然凝碧,在這深秋的暮色里似有寒意,所以詩人稱之為“寒潭”;霜為靜夜空氣所凝,所以謂之“空霜”。潭色為碧,霜露為白,使意境分外空明;而道庵幽僻,固然人跡罕至,況禪堂除圣像、香幾之外本來空空如也,因而是“納虛景”。整聯(lián)詩有一種清空、虛靜之氛圍透于言外,佛道就講“虛一而靜”,“虛則能納,靜則能照”。承上聯(lián)的環(huán)境描寫,下聯(lián)著筆天氣描寫,其時脈脈夕陽正在西沉,凜凜秋風吹得人涼入心頭,更增添了這里的寂寥、蕭然的氣氛。正在這時,只見一位道人登上竹樓,在上面悠閑自得地彈起琴來,這是何等的境界!這里“登竹樓”是實寫,“彈琴萬山頂”是虛寫,禪道之家有獨宿孤峰頂?shù)脑掝^,意喻登峰造極,達到至境。凡人見此寧無動乎? 但詩人卻無多言,轉(zhuǎn)而敘述小憩古林寺的情景?!耙氛入S所如”表現(xiàn)出詩人的閑情逸致,優(yōu)游不迫。只見這里比隱仙庵更加寂寥,只有偶爾傳來的隱隱誦經(jīng)聲才表明寺里有人。進得寺來,但見 “松花飄滿地”,修竹短籬翠綠滿眼,一僧人青眉飄飄,仙風道骨。原來此地又是一番境界。接著詩人具體記敘了寺僧招待他們一行人用齋、歇息的事情?!耙疗盐丁敝傅氖撬聫R里特有的素齋。其時正值僧人晚課誦經(jīng)、參悟佛義,詩人對此頗有興味,說“余亦慧業(yè)人,拈花頜微示?!薄盎蹣I(yè)”為佛語,佛教主要教義是“三學”,即“戒、定、慧”,三學之中以“慧”為上,它是絕對真理,修得“慧”即達“涅槃”,這里指通慧之人?!澳榛ㄎ⑹尽睘橐环鸾坦?,相傳昔日世尊于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時獨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意為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惟有心領神會妙悟自得。詩人這聯(lián)詩乃是說自己素有悟性,因而聽人誦經(jīng)便亦能解得其中三昧。最后兩句詩寫詩人一行下山,“出門秋正清,下山月猶未?!秉c明離寺時間和當時的氣氛。此時天未全黑,秋色滿目,山月猶明,整個氣氛是蕭淡黯然的。可以想象,詩人此時的心情亦是蕭淡黯然的,古林寺的意境還盤旋在詩人的內(nèi)心,所以一邊下山一邊還頻頻回首顧望。然而詩人回首又看見了什么?“回頭云一重,鐘聲渺煙際?!笔裁礀|西也沒有,只有繾綣自舒的云朵在悠悠地飄散著,恍惚之間,似乎還有一絲若有若無的鐘聲在裊裊。這最后一句,詩人寄出世之意于言外,寫得玲瓏剔透,如空中之音,水中之月,禪宗特有的那種空靈超脫、虛幻無定的佛理內(nèi)涵呼之欲出。
這首詩寫得通俗自然,全無人工斧鑿痕跡,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是“老僧常談,不召自來”,一首詩只要“言之有味,聽之可愛”即可。然而細細品之則又見出詩人的 “大巧之樸”,“濃后之淡”。詩人蓄意探桂,卻不逢花開,無意過庵,卻別有風景;小憩古林,卻拈花領微,最后被心馳神奪。整首詩在平淡中見新奇,于樸拙中寓至理。
上一篇:禪詩《八功德水》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六月十七日晝寢》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