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答龔定庵書》原文與翻譯、賞析
定庵先生執事①:月前述職在都②,碌碌軟塵③,刻無暇晷④,僅得一聆清誨⑤,未罄積懷⑥。惠贈鴻文⑦,不及報謝,出都后于輿中紬繹大作⑧,責難陳義之高,非謀識宏遠者不能言,而非關注深切者不肯言也。竊謂旁義之第三,與答難義之第三,均可入決定義; 若旁義之第二,弟早已陳請,惜未允行,不敢再瀆; 答難之第二義,則近日已略陳梗概矣; 歸墟一義,足堅我心,雖不才曷敢不勉? 執事所解詩人悄悄之義,謂彼中游說多,恐為多口所動,弟則慮多口之不在彼也,如履如臨⑨,曷能已已? 昨者附申菲意,瀕行接誦手函,復經唾棄,甚滋顏厚⑩。至閣下有南游之意(11),弟非敢沮止旌旆之南(12),而事勢有難言者,曾囑敝本家岵瞻主政代述一切(13),想蒙清聽。專此布頌臘祺。統惟心鑒,不宣(14)。愚弟林則徐叩頭。戊戌冬至后十日(15)。
【鑒賞】 1838年冬,道光皇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去廣東查禁鴉片。1839年1月,林則徐離京前,龔自珍給他寫了一封信,題為《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提出自己對禁煙的一系列意見。即“決定義”三,“旁義” 三,“答難義”三,“歸墟義”一,以期國家出現“銀價平,物力實,人心定” 的局面,激勵林則徐下定決心,抓住“此千載之一時”,爭取禁煙的勝利。
林則徐在離京途中寫了這封復信,對龔來信給予高度評價: “責難陳義之高,非謀識宏遠者不能言,而非關注深切者不肯言也。”然后對信中所提建議逐一予以回復,態度誠懇親切,文字簡約明了。四百余字將內容簡括殆盡,不遺纖毫,非大手筆不能為。
林的復信,要點有三。
一、表示禁煙運動必須以武力為后盾,積極作好反侵略戰爭的準備。龔來信中預見到禁煙斗爭必然引起國內外鴉片販子的反對,英國侵略者甚至可能挑起一場戰爭,因此他在“決定義三” 中指出: “無武力何以勝也?”提醒林則徐“此行宜以重兵自隨”。又在“旁義三” 中建議林則徐加強武器的制造和修繕,即所謂“火器宜講求”,“多帶巧匠,以便修整軍器”。林則徐對此深表贊同,并認為這是必須要辦的事,所以應把“旁義三”歸入“決定義” 中去。又龔信中“答難三”批駁反對派認為用兵即開邊釁的謬論,理直氣壯地表示“刑亂邦用重典”,對內嚴禁鴉片,必須以武力為后盾,該殺的殺,該關的關,決不姑息。“至于用兵……此守海口,防我境,不許其入”,是保衛海防反抗侵略的正義行動,不是什么開邊釁。林則徐認為此議也應歸入“決定義” 中,以回答反對派的攻擊,掃清輿論障礙。所以林在復信中說: “竊謂旁義之第三,與答難義之第三,均可入決定義。”表示了兩人在這個關鍵問題上的一致。后來的事實果如所言,由于林則徐以武力為后援,積極做好反侵略戰爭的準備,不僅取得了 “虎門銷煙” 的勝利,而且多次打退英國侵略者的進犯,大長中國人民的志氣,大滅了侵略者的威風。每念及此,我們不能不欽佩兩人的遠見卓識!
二、表示禁煙決心堅不動搖,禁煙行動勉力以行。龔信中 “歸墟義”與林相約,以兩年為期,禁絕鴉片,使中國出現“銀價平,物力實,人心定” 的局面。這是龔自珍的希望,也是林則徐的決心。他們把禁煙斗爭與國家危亡、民族振興聯系在一起,決心挽狂瀾于既倒。他們并非不知道禁煙前途充滿風波和荊棘,但一腔愛國熱情,促使他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猶如易水送別,送行者慷慨,離別者悲壯。我們從林的復信中讀到“歸墟一義,足堅我心,雖不才曷敢不勉”時,我們強烈感受到這位民族英雄堅貞不屈的意志和視死如歸的決心。
三、表示對禁煙前途不無憂慮。龔信中以 “答難義”批駁朝廷禁煙反對派的種種謬論,并且提醒林則徐要警惕身邊的“說客”動搖禁煙決心,從一側面反映了朝廷及地方官僚反對禁煙的強大阻力。林對此深有同感,在復信中,他認為最大阻力不在外而在內,不在地方,而在朝廷。每當想到朝中反對禁煙的強大勢力,想到皇帝動搖觀望的態度,林則徐就有如履薄冰之感。“執事所解詩人悄悄之義,謂彼中游說多,恐為多口所動,弟則慮多口之不在彼也,如履如臨,曷能已已?”其時在道光皇帝身邊有穆阿彰、琦善等一批頑固守舊大臣,竭力反對禁煙,左右朝政,而皇帝又是在全國人民禁煙呼聲高漲的情況下任命林則徐的,并不堅決。這就使林則徐感到憂心忡忡,一離京城,便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之感,不能不預示著這場斗爭的悲劇結局。
林則徐1838年年末領命去廣東查禁鴉片,到1840年8月革職,為時不到兩年,他取得過禁煙的偉大勝利,他的勝利向世人表明,中國有這樣一批“脊梁”,他們和人民站在一起,就不怕任何帝國主義的侵略。他的被貶謫,同樣向世人表明,中國有這樣腐敗的政府,就什么事也干不成,他們所能做的,就是為自己挖掘墳墓!
這封書信,既非臨行誓詞,也非未來預言,平平道來,誠懇而樸實,然而他的成功與結局似乎都在預料之中。林則徐禁煙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方顯出英雄本色”!
上一篇: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吉鴻昌《給馮玉祥將軍的信》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