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明今
長城古堞俯滄瀛, 百二河山擁上京。
銀海仙槎來漢使, 玉關秋草戍秦兵。
星臨尾部雙龍合, 月照平沙萬馬明。
聞道遼陽飛羽急, 書生急欲請長纓。
黃洪憲
黃洪憲于萬歷間嘗奉使朝鮮,此詩當是途經山海關所作。山海關在今河北秦皇島市東北三十里,明洪武十四年(1381)大將徐達在此構筑長城,建關設衛。因此關北依燕山,南臨勃海,故稱山海關。明代邊患素以北方最為吃緊,然隆慶五年(1571)“俺答封貢”之后北方的局面得以緩解,東北方的形勢卻日趨緊張。萬歷初朵顏部、土默特部及建州王杲屢犯薊門、遼東地區(見《明通鑒》卷六十六、六十七),總兵李成梁乃作遼東六堡以守,其后戰事不斷,直至女真族后金崛起,成為明王朝的大患。因此黃洪憲登上山海關,自然地感觸滿懷,憂心國事,激憤不已。
“長城古堞俯滄瀛,百二河山擁上京。”首二句寫山海關的形勢。堞為城上的短墻,長城以山海關為東端盡頭,城臺高十二米,雄踞勃海之濱,故稱俯滄瀛。“百二”語出《史記·高祖紀》,謂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后遂以“百二”泛指河山之險,王維《游悟真寺》:“山河窮百二,世界滿三千。”此以“百二河山”寫山海關周圍險峻的山川。“上京”指京師,今北京市。山海關為北京的屏障,擁衛京城,故素有“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之說。外界景物往往是詩人感情勃發的觸因,登高山而念遠,對遺跡而思舊,這時黃洪憲親歷山海關,目睹了山川關隘的雄峻壯麗,自然地情思拂郁,想到數千年來名臣宿將立功疆場的往事,想到了明代數萬里遼闊的邊疆,接下頷、頸二聯便由此展開。張騫通西域時,為尋河源,嘗乘浮槎至天河,遇牛郎織女而歸(見《荊楚歲時記》)。玉門關為古代通西域的要道,自秦以下歷代都駐扎重兵把守。“尾”為尾星,二十八宿之一,《晉書·天文志》:“天漢起東方,經尾、箕之間,謂之漢津”,于分野屬幽州。歷代幽州治所或在龍城(今遼寧朝陽),或在薊州(今河北遷西),在明代均為邊防重鎮。此時月照平沙,萬馬嘶鳴,一派臨戰的氣氛。寫至此,作者又把思路拉回到目前,筆鋒一轉寫道:“聞道遼陽飛羽急,書生急欲請長纓。”如今遼陽又傳來敵寇侵犯的消息,軍情緊迫,黃洪憲一顆愛國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也欲效仿漢代的終軍,請來長纓,赴疆場殺敵了。
此詩想像豐富,題為山海關,但并沒有拘泥于描寫山海關的形勝故跡,而是妙馳神思凌空著筆。似乎寫得不著邊際,然卻把作者激蕩的感受,奔放的志意表達了出來。愛國之誠,躍然紙上。
上一篇:艾治平《山居雜詠》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何滿子《歲暮》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