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獸
【原文】
麟為毛蟲之長,虎乃獸中之王[1]。麟鳳龜龍,謂之四靈;犬豕與雞,謂之三物[2]。騄駬、驊騮,良馬之號;太牢、大武,乃牛之稱[3]。羊曰柔毛,又曰長髯主簿;豕名剛鬣,又曰烏喙將軍[4]。鵝名舒雁,鴨號家鳧[5]。雞有五德,故稱之曰德禽;雁性隨陽,因名之曰陽鳥。家貍、烏圓,乃貓之譽;韓盧、楚獷,皆犬之名[6]。麒麟騶虞,皆好仁之獸;螟螣蟊賊,皆害苗之蟲[7]。無腸公子,螃蟹之名;綠衣使者,鸚鵡之號[8]。狐假虎威,謂借勢而為惡;養虎貽害,謂留禍之在身[9]。猶豫多疑,喻人之不決;狼狽相倚,比人之顛連[10]。
【注釋】
[1]麟:即麒麟,傳說中的仁獸,雄為麒,雌為麟。
[2]四靈:古人認為有靈性的四種神獸。豕:豬。三物:古人結盟、立誓的時候,用動物的血滴入酒中,飲酒盟誓,君王間用豬血,大臣間用狗血,百姓間用雞血。
[3]騄駬(lù’ěr)、驊騮(huá liú):均為周穆王的八匹駿馬之一。
[4]長髯主簿;羊有胡子所以得到這個名稱。髯,頰毛、胡須。鬣(liè):某些獸類脖頸上的長毛。烏喙將軍:豬貪食,所以稱豬為烏喙將軍。喙,鳥獸的嘴。
[5]舒雁:鵝的形狀像雁,走得非常緩慢,所以稱為舒雁。鳧:野鴨。
[6]德禽:雞。古時候說雞有五德所以稱德禽。《漢室外傳》記載,雞頭上帶冠者是文也,步子邁得大者為武,敢斗者則勇,看見食物互相招呼為仁,守夜沒有差失是信。陽鳥:雁的別名。貍:貍貓,形狀像貓。韓盧、楚獷:古代良犬的名字。
[7]騶(zōu)虞:傳說中的義獸。螟(mínɡ)螣(tè)蟊(máo)賊:危害禾苗的四種小蟲子。
[8]綠衣使者:相傳唐玄宗時,長安富豪楊崇義養了一只鸚鵡。楊妻劉氏與鄰居李弇私通。李弇殺死楊崇義并把尸體埋到井中,劉氏到官府報告丈夫失蹤。縣官到楊家搜查,架上的鸚鵡突然說:“殺主人的是李弇。”于是嚴刑審問,得到了事情的真相。這件事一直傳到唐玄宗那里,玄宗封鸚鵡為綠衣使者。
[9]養虎貽害:也作“養虎遺患”,留著老虎不除掉,就會成為后患。比喻縱容壞人壞事,留下后患。遺,留下。患,禍患。
[10]狼狽:相傳狽是和狼同類的野獸,狽前腿極短行走時常將腿搭在兩條狼的背上,沒有狼就不能行走。而狼前腿長,后腿短,沒有狽就無法站立。后來用狼狽比喻互相勾結干壞事。顛連:困頓不堪;困苦。
【譯文】
麒麟,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仁獸”,是有毛動物的首領;老虎,相傳能夠吃鬼怪,是百獸之王。麒麟、鳳凰、烏龜和龍,都有靈性,稱之為“四靈”;狗、豬和雞,是古代人們盟誓時所用的三種動物,稱之為“三物”。“騄駬”、“驊騮”,是古時候良馬的稱號;“太牢”、“大武”,是古時候祭祀所用牛的稱號。羊毛柔軟,所以羊叫做“柔毛”,又叫做“長髯主簿”;豬毛堅硬,所以豬叫做“剛鬣”,又叫做“烏喙將軍”。鵝因為形似雁又徐行不迫,所以鵝的別名叫“舒雁”;鴨的形似野鴨又會游泳,所以鴨的別號叫“家鳧”。雞有五種美德,所以稱呼它“德禽”;大雁天性喜歡陽光溫暖,因此稱呼它“陽鳥”。“家貍”和“烏圓”,都是貓的美稱;“韓盧”和“楚獷”,都是良狗的美名。“麒麟”和“騶虞”,都是喜歡仁義的神獸;“螟”、“螣”、“蟊”、“賊”,都是危害禾苗的害蟲。“無腸公子”,是螃蟹的別名;“綠衣使者”,是鸚鵡的封號。“狐假虎威”,說的是憑借別人的威勢而為非作歹;“養虎貽害”,說的是縱容敵人,而給自己留下禍根。“猶豫多疑”,比喻人處理事情遲疑不果斷;“狼狽相倚”,比喻人行動艱難,沒有依靠。
【解讀】
麒麟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靈獸,性仁慈,喜好仁義。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集龍頭、鹿角、獅眼、虎背、熊腰、蛇鱗于一身。但據說麒的開頭大略像鹿。它被古人視為神獸、仁獸。后來用來比喻才能杰出的人。麟鳳龜龍這四靈獸中麒麟地位最高,性仁慈,是神的坐騎。后由于封建皇帝對龍的褒揚,麒麟被排擠到民間。成為民間祥瑞的獨特代表。麒麟文化是中國的傳統民俗文化。麒麟主太平,帶來豐年、福祿、長壽與美好。玄學稱麒麟是歲星散開而生成,故主祥瑞,含仁懷義。麒麟是中國古人創造出的虛幻動物,這種造型是把那些備受人們珍愛的動物所具備的優點全部集中在麒麟這一幻想中的神獸的建構上。麒麟是以鹿類的特征為主,融合了牛、羊、馬的特征。在眾多的民間傳說中,關于麒麟的故事雖然并不是很多,但其在民眾生活中實實在在地無處不體現出它特有的珍貴和靈異。麒麟文化是傳統民俗文化,如麒麟送子,就是舊時生育民俗。傳說中,麒麟為仁獸,是吉祥的象征,能為人帶來子嗣。相傳孔子將生之夕,有麒麟吐玉書于其家,上寫“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王”,意謂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此雖偽說,實為“麒麟送子”之本。民間有“麒麟兒”、“麟兒”之美稱。南北朝時,對聰穎可愛的男孩,人們常呼為“吾家麒麟”。民間普遍認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總之,麒麟本性仁慈,令世世代代的人所喜愛和尊崇。
【原文】
勝負未分,不知鹿死誰手;基業易主,正如燕入他家[11]。雁到南方,先至為主,后至為賓;雉名陳寶,得雄為王,得雌為霸[12]。刻鵠類鶩,為學初成;畫虎類犬,弄巧反拙[13]。美惡不稱,謂之狗尾續貂;貪圖不足,謂之蛇欲吞象[14]。禍去禍又至,曰前門拒虎,后門進狼;除兇不畏兇,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15]。鄙眾趨利,曰群蟻附膻;謙己愛兒,曰老牛舐犢[16]。無中生有,曰畫蛇添足;進退兩難,曰羝羊觸藩[17]。杯中蛇影,自起猜疑;塞翁失馬,難分禍福[18]。龍駒鳳雛,晉閔鴻夸吳中陸士龍之異;伏龍鳳雛,司馬徽稱孔明龐士元之奇[19]。
【注釋】
[11]鹿死誰手:不知道誰取得最后勝利。鹿,指獵取對象,比喻政權,也比喻爭奪追逐的對象。基業:指事業的基礎;根基。燕入他家: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東晉王導、謝安等豪門貴族曾經住在烏衣巷,但是詩人寫這首詩時,王、謝大族已經沒落。而燕子卻不管他的故宅換主人,仍就尋巢。
[12]雁到南方:相傳中秋節以前飛到南方的大雁是主人,中秋節后到達南方的則是客人。雉名陳寶:神的名字。干寶《搜神記》記載,秦穆公時,陳倉人捉住一只怪獸,有二童子在路邊,說:“它的名字叫媼,常在地下吃死人的腦子。想要殺它,用柏樹擊打它的頭部。”怪獸說:“那兩個童子叫陳寶,得到雄的可稱王,得到雌的可以稱霸諸侯。”那人于是丟下媼去追童子,兩童子變成野雞飛走了。那人告訴秦穆公,穆公下令獵捕,得到雌的,后來果然稱霸。雉,野雞。
[13]刻鵠(hú)類鶩(wù):畫天鵝不成,仍有些像鴨子。比喻模仿的雖然不逼真,但還相似。刻,刻畫。鵠,天鵝。類,似、像。鶩,鴨子。畫虎類犬:畫老虎不成,卻像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倫不類。
[14]不稱:不相稱,不相符。狗尾續貂:晉代皇帝的侍從官員用狗尾巴作帽子的裝飾,指封官太濫。亦比喻拿不好的東西補接在好的東西后面,前后兩部分非常不相稱。續,連接。貂,是一種皮毛珍貴的動物。蛇欲吞象:傳說南海中有一種巴蛇,長八百丈,能夠吞下大象。比喻貪欲極大。
[15]前門拒虎,后門進狼:比喻消除了一個禍患,又招來了另一個禍患。后漢和帝時,外戚竇氏專權,和帝和宦官共謀誅殺竇氏,但是又過分親信太監,又導致宦官專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進老虎窩,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親歷險境就不能獲得成功。焉,怎么。
[16]群蟻附膻(shān):許多螞蟻趨附羊肉。比喻許多臭味相投的人共同追求不好的事物。附,依附。膻,羊肉的氣味。老牛舐(shì)犢(dú):老牛舔小牛。比喻父母疼愛子女。舐,用舌頭舔東西。犢,小牛。
[17]畫蛇添足: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羝(dī)羊觸藩:公羊用角抵撞籬笆,把角纏在籬笆上,進退不得。比喻進退兩難。羝羊,公羊。觸,抵撞。藩,籬笆。
[18]杯中蛇影:同“杯弓蛇影”。將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誤認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懼。塞翁失馬:古代邊塞上有位老人,他家的馬跑到胡人那邊去了,鄰居們都來安慰他,他說:“這說不定是件好事呀。”過了一個多月,他家的馬帶著一匹胡人的駿馬回來了。后來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塞,邊界險要之處。翁,老頭。
[19]龍駒鳳雛:指幼龍和鳳雛。陸云,字士龍,他小的時候,尚書閔鴻見到他非常驚奇,說:“這個孩子如果不是龍駒,就一定是鳳雛。”伏龍鳳雛:指諸葛亮和龐統。善于識人的司馬徽向劉備推薦這兩個人,一個是號稱“臥龍”的諸葛亮(字孔明),另一個是號稱“鳳雛”的龐統(字士元)。伏龍,即臥龍。
【譯文】
勝負還沒有分出來,說還不知道“鹿死誰手”;家業或江山更換了主人,說就好像“燕入他家”。大雁秋天飛往南方,傳說中秋節前飛回南方的就是主人,中秋節后飛回南方的就是客人;傳說中野雞名叫陳寶,得到雄的就能統治天下,得到雌的就能稱霸諸侯。“刻鵠類鶩”,是說學習初見成效;“畫虎類犬”,是說本想耍弄聰明,結果做了蠢事。美惡不相符,稱之為“狗尾續貂”;貪得無厭,稱之為“蛇欲吞象”。消除了一個禍患卻招來另一個禍患,叫做“前門拒虎,后門進狼”;為了除掉兇惡就不能害怕兇惡,叫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鄙視小人追逐利益,就說“群蟻附膻”;謙稱自己疼愛兒子,就說“老牛舐犢”。無中生有,就說“畫蛇添足”;進退兩難,就說“羝羊觸藩”。“杯中蛇影”,形容人自己心中猜疑;“塞翁失馬”,說明福禍互相轉化,難以分辨。“龍駒鳳雛”,是晉代閔鴻夸吳中陸士龍年幼時就不同凡響;“伏龍鳳雛”,是東漢末年著名隱士司馬徽稱贊孔明和龐士元具有蓋世奇才。
【解讀】
“伏龍鳳雛”是指漢末三國時期著名的謀略家,軍事家諸葛亮和龐統。伏(臥)龍諸葛亮和鳳雛是當時的兩位高士,后被劉備發現并重用。“伏龍鳳雛”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劉備訪世事于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其大意是,三國時期,劉備向司馬徽請求指點時局,司馬徽向他推薦說,這里有伏龍、鳳雛,他們都是識時務的俊杰。劉備急切問他們的名字,司馬徽告訴他伏龍就是南陽的諸葛亮,鳳雛就是龐統。劉備聽完,就立即行動。于是三顧茅廬請來諸葛亮,后來又得到龐統的輔助。在“伏龍鳳雛”這兩位謀略家的輔佐下,劉備的軍事實力蒸蒸日上,從無立錐之地迅速發展成為擁有廣闊土地的蜀漢之主。
【原文】
呂后斷戚夫人手足,號曰人彘;胡人腌契丹王尸骸,謂之帝羓[20]。人之狠惡,同于梼杌;人之兇暴,類于窮奇[21]。王猛見桓溫,捫虱而談當世之務;寧戚遇齊桓,扣角而取卿相之榮[22]。楚王軾怒蛙,以昆蟲之敢死;丙吉問牛喘,恐陰陽之失時[23]。以十人而制千虎,比言事之難勝;走韓盧而搏蹇兔,喻言敵之易摧[24]。兄弟如鹡鸰之相親,夫婦如鸞鳳之配偶[25]。有勢莫能為,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制小不用大,曰割雞之小,焉用牛刀[26]。鳥食母者曰梟,獸食父者曰獍[27]。苛政猛于虎,壯士氣如虹[28]。
【注釋】
[20]人彘(zhì):即“豬人”。漢高祖劉邦寵愛戚夫人,想要立戚夫人生的趙王如意為太子。劉邦死后,呂后就砍斷戚夫人的手腳,挖掉她的眼睛,熏聾她的耳朵,讓她喝啞嗓子的藥,住在廁所里。彘,指豬。帝羓(bā):五代后晉時,契丹王耶律德光率兵南侵,半路病死,契丹人剖開他的肚子,在里面填上鹽,制成干尸運回北方。漢人看見了,稱為“帝羓”。把,干尸。
[21]梼杌(táo wù):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猛獸。窮奇:傳說中的惡獸名。
[22]捫虱而談:東晉大將軍桓溫第一次北伐時,有個穿著破舊衣裳的讀書人到軍營前來求見。桓溫正想招攬人才,很高興地接見了他。這個人名叫王猛,學問淵博。桓溫想試試他的學識才能,就請他談談當時天下的形勢。王猛把南北雙方的政治軍事形勢分析得一清二楚,見解十分精辟。桓溫不禁暗暗佩服。王猛一面談,一面把手伸進衣襟里摸虱子,左右的兵士們見了,差一點笑出來。王猛卻神色自如,談得很起勁。捫虱,在身上捉虱子,形容放達任性、毫無拘束的樣子。扣角:敲打牛角。卿相之榮:執政大臣的榮耀。相傳春秋時衛人寧戚家貧,為人趕車到了齊國,在牛車下吃飯,正好遇見齊桓公,衛戚便敲打牛角而吟。齊桓公聽見衛戚的歌吟,覺得他很有才能,便讓管仲去接見他,拜為上卿。
[23]楚王軾怒蛙:楚王出門看見鼓氣發怒的青蛙,便手扶車前的橫木,低頭向青蛙致敬,因為他認為青蛙具有一種不怕死的精神。軾,車前橫木。古代男子站在車上的時候,向人致敬時便低頭、手扶著軾。丙吉問牛喘:丙吉是西漢丞相,有一次外出,看見一群人在路邊打架,死傷很多,問都不問就走過去了。又看見有人在追一頭牛,牛吐著舌頭喘粗氣,便派人去問:“追著這頭牛跑了幾里呀?”事后丙吉解釋說:“民眾打架自然有相關官吏去管束,宰相不管這些小事情。現在剛到春天,應該不是很熱,我擔心牛是因為太熱喘氣,這就關系到節氣失調,恐怕會有大的災害。三公的職責就是調和陰陽,這是我責職范圍內的事情,所以我應該過問。”
[24]走韓盧而搏蹇兔:驅趕良犬韓盧去追趕跛腳的兔子。蹇,跛,行走困難。
[25]鹡鸰(jí línɡ):也作“脊令”,形容兄弟相親。鸞鳳:鸞鳥和鳳凰。比喻夫妻。
[26]勢:勢力,力量。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即“鞭長莫及”。春秋時期,宋國得罪了楚國,都城被楚國圍住。宋國派大夫樂嬰去向晉國求助,晉景公準備出兵救援,大臣伯宗勸諫道;“鞭子再長,也打不到馬的肚子上。現在楚國很強盛,我們又怎么斗得過它呢?”割雞之小,焉用牛刀:殺雞這樣的小動物,何必要用殺牛的刀子呢?
[27]梟(xiāo):貓頭鷹一類的鳥。傳說小梟長大后會吃掉母梟。獍(jìnɡ):傳說中像虎豹的惡獸,會吃它的父親。
[28]苛政猛于虎:謂繁重的賦稅、苛刻的法令,比猛虎還要兇殘。苛政,指繁重的賦稅、苛刻的法令。壯士氣如虹:壯士的豪氣猶如天上的長虹,可以穿日而過。
【譯文】
呂后切斷戚夫人的雙手和腳,把她叫做“人彘”;契丹王耶律德光病死于南征途中,契丹人便挖去他的腸胃,用鹽腌起來,載尸北歸,漢人稱之為“帝羓”。狠毒兇惡的人,就跟惡獸“梼杌”相同;兇狠殘暴的人,就與惡獸“窮奇”相似。前秦人王猛去華山拜見東晉大將軍桓溫,旁若無人地一邊把手伸到衣領里捉虱子,一邊高聲談論當前天下大事;春秋時期,寧戚有一天在牛車下吃飯,恰巧遇到了齊桓公,他便敲打牛角唱起了歌,齊桓公認為他很有才華,就拜他為上卿,因此獲得了榮耀。春秋時期,楚王準備攻打吳國,出門看見鼓氣發怒的青蛙,就手扶車前橫木俯首向發怒的青蛙致敬,用青蛙的敢死精神鼓舞士卒;西漢丞相丙吉出巡時,看見有人斗毆而死,不聞不問,因為地方官會來調查,遇到牛在喘息卻仔細詢問,原來是擔心陰陽失調,這正是丞相應管的大事。用十個人去制服上千只猛虎,這是人們所說的很難取勝的比喻;驅趕著韓盧這樣的良犬去捕捉跛足的兔子,這是人們所說的敵人極容易被摧毀的比喻。兄弟就像鹡鸰一樣,患難中互相幫助,相親相愛;夫婦就像鸞和鳳,已經匹配就雌雄不亂。有力量有勢力卻用不上,就說雖然馬鞭子很長,但是也夠不著馬肚子;處理小事情不用花費大力氣,就說宰割像雞這樣的小動物,哪里用得著宰牛的刀。鳥類中連母親都吃的鳥叫做“梟”,野獸中連父親都吃的獸叫做“獍”。繁重的賦稅、苛刻的法令比老虎還要兇殘,壯士的英雄豪氣就像天上貫穿太陽的彩虹。
【解讀】
呂后,名叫呂雉,是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劉邦的結發妻子,劉邦當了皇帝之后,封其為皇后。高祖死后,被尊為皇太后,是中國有史以來記載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又稱為漢高后、呂后、呂太后。同時他也是封建王朝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子,掌握漢朝政權長達十六年。呂后是個有謀略的女人。漢初,呂后助劉邦殺韓信,彭越等異姓王,消滅分裂勢力,鞏固統一的局面,初顯其政治才能。呂后也是一位善于籠絡人才、手腕狠毒的女人。劉邦在立太子一事上猶豫不決,導致身為長子劉盈母親的呂后與趙王如意的母親戚夫人結怨,呂后籠絡人才,請出“商山四皓(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里季吳實、甪里先生周術)”為劉盈當說客,終于保住了劉盈的太子之位,同時她也恨透了戚夫人,視其為眼中釘。當劉邦駕崩,呂后立即采取慘無人道的手段迫害戚夫人,將戚夫人變成了“人彘”。
【原文】
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謂仙人而兼富貴;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是險語之逼人聞[29]。黔驢之技,技止此耳;鼯鼠之技,技亦窮乎[30]。強兼并者曰鯨吞,為小賊者曰狗盜[31]。養惡人如養虎,當飽其肉,不飽則噬;養惡人如養鷹,饑之則附,飽之則飏[32]。隋珠彈雀,謂得少而失多;投鼠忌器,恐因甲而害乙[33]。事多曰猬集,利小曰蠅頭[34]。心惑似狐疑,人喜如雀躍[35]。愛屋及烏,謂因此而惜彼;輕雞愛鶩,謂舍此而圖他[36]。唆惡為非,曰教猱升木;受恩不報,曰得魚忘筌[37]。倚勢害人,真似城狐社鼠;空存無用,何殊陶犬瓦雞[38]。
【注釋】
[29]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古代有幾個人一起談志向,一個說想做揚州的刺史,一個人說想要腰纏萬貫,一個人說想要騎鶴升天。最后一個人說要“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意思是三者都想擁有。后來比喻欲集做官、發財、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貪婪的妄想。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晉朝的桓玄、殷仲堪、顧愷之等人一起比賽說“危語。”殷仲堪的一位參軍插話說:“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殷仲堪聽了說:“這話逼人太甚。”因為殷仲堪正好一只眼睛盲了。
[30]黔驢之技:柳宗元《三戒·黔之驢》載,貴州這個地方本沒有驢,有個人運了一頭去,放在山下。老虎看見這個龐然大物,以為是什么神,躲在樹林里偷偷地看。驢叫了一聲,老虎嚇得發慌。后來聽慣了驢叫聲,走近碰它,驢大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大喜,心里想,驢的技藝不過如此,于是撲過去就把它吃了。后比喻有限的一點本領。鼯(wú)鼠之技:傳說鼯鼠有五種技能(能飛卻不能上屋,能爬卻爬不到樹梢,能游卻不能渡過山澗,能打洞卻藏不住身子,能跑卻也超不過人),但是都不精通,反而落入困境。
[31]鯨吞:像鯨魚一樣地吞食,多用來比喻侵吞土地,也表示食量異常的大。狗盜:像狗一樣鉆進別人家里偷東西。
[32]“養惡人”幾句:三國時,呂布依靠陳登,請求擔任徐州牧,沒有成功。呂布大怒,拔劍對陳登說:“我想要的東西沒有一樣得到,而你們父子卻享受高官厚祿,我被你們出賣了。”陳登慢慢地給他打了一個比方:“我跟曹操說:‘呂布是一只猛虎,只有讓他吃飽了才會為你所用,不吃飽就會咬人。’曹操卻對我說:‘你說的不對,我對待呂布就像是養雄鷹,只有讓他餓著點,他才會為我服務,如果讓他吃飽了,他就會飛走了。’”呂布聽完后,扔下寶劍說:“還是曹操了解我呀。”噬,咬,吞。飏(yánɡ),飛揚。
[33]隋珠彈雀:用夜明珠去彈鳥雀。比喻得不償失。隋珠,古代傳說中的夜明珠,即隋侯的明月珠。投鼠忌器:想用東西打老鼠,又怕打壞了近旁的器物。比喻做事有顧忌,不敢放手干。投,用東西去擲。忌,怕、有所顧慮。
[34]猬集:比喻事情繁多,像刺猬身上的硬刺聚集在一起。蠅頭:比喻細小的事情,多用來指小數目的財力。
[35]狐疑:傳說狐貍性格非常多疑,形容猶疑不決。雀躍:像麻雀一樣跳躍,形容特別高興。
[36]愛屋及烏:因為愛一個人而連帶愛他屋上的烏鴉。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地關心到與他有關的人或物。輕雞愛鶩(wù):輕視雞而愛野鴨子。比喻貴遠賤近。鶩,野鴨。
[37]唆:挑動別人去做壞事。教猱(náo)升木:教猴子爬樹。比喻指使壞人干壞事。猱,猴子的一種。得魚忘筌(quán):捕到了魚,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來依靠的東西。筌,捕魚用的竹器。
[38]城狐社鼠:城墻上的狐貍,社廟里的老鼠。比喻依仗權勢作惡,一時難以驅除的小人。社,土地廟。陶犬瓦雞:陶土做的狗,泥土塑的雞。比喻徒具形式而無實用的東西。
【譯文】
“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說的是既想成為神仙又想得到富貴;“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是令人聽了毛骨悚然的險境。黔驢的本領,就是用蹄子踢而已;鼯鼠的本領雖然多,但是總是陷入困境。恃強凌弱強行兼并的行為叫做“鯨吞”,偷竊別人財物做小偷的人叫做“狗盜”。重用壞人就如同飼養猛虎,應該用肉喂飽它,喂不飽它就會吃人;重用壞人就如同喂養鷹,它饑餓的時候才會依附于你,它吃飽了就會展翅高飛而去。“隋珠彈雀”,是說得到的少失去的多;“投鼠忌器”,是說擔心因為幫助甲而傷害了乙。事情繁多叫做“猬集”,利益極少叫做“蠅頭”。人們心里疑惑,就說像“狐疑”,人非常喜悅就說像“雀躍”。“愛屋及烏”,說的是因為喜歡此物而呵護與之有關的彼物;“輕雞愛鶩”,說的是舍棄近的而去追求遠方的東西。唆使壞人為非作歹,叫做“教猱升木”;受到別人的恩惠卻不去報答,叫做“得魚忘筌”。依靠別人的權勢去害人,真像棲息在城墻上的狐貍和土地廟里的老鼠;存下來沒有用的東西,跟不能守夜的陶犬和不能報鳴的瓦雞有什么區別。
【解讀】
“愛屋及烏”是一個中性詞,是我們生活中經常運用的一個成語,本意是因為愛一處房子,也愛那房頂上的烏鴉。后來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地關愛與他有關系的人或物。說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或事物)的關愛到了一種盲目熱衷的程度。形容過分偏愛。生活中,“愛屋及烏”在親情方面、友情方面、愛情方面都有體現。特別是在愛情方面,許多人會選擇“愛屋及烏”的方式處理家人之間的關系。愛他(她),就接受其家人,因為是父母給了他(她)生命,并且把他(她)培養成了一個讓你心動,讓你欣賞的人,你有什么理由不感激他(她)的家人,并且當做自己的家人一樣關愛呢。
【原文】
勢弱難敵,謂之螳臂當轅;人生易死,乃曰蜉蝣在世[39]。小難制大,如越雞難伏鵠卵;賤反輕貴,似鸴鳩反笑大鵬[40]。小人不知君子之心,曰燕雀焉知鴻鵠志;君子不受小人之侮,曰虎豹豈受犬羊欺[41]。跖犬吠堯,吠非其主;鳩居鵲巢,安享其成[42]。緣木求魚,極言難得;按圖索驥,甚言失真[43]。惡人借勢,曰如虎負嵎;窮人無歸,曰如魚失水[44]。九尾狐,譏陳彭年素性諂而又奸;獨眼龍,夸李克用一目眇而有勇[45]。指鹿為馬,秦趙高之欺主;叱石成羊,黃初平之得仙[46]。卞莊勇能擒兩虎,高駢一矢貫雙雕[47]。司馬懿畏蜀如虎,諸葛亮輔漢如龍[48]。
【注釋】
[39]螳臂當轅:比喻自不量力,做自己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敗。螳臂,螳螂的前臂。轅,車前駕牲畜的兩根直木或曲木,后來代稱車。蜉蝣(fúyóu)在世:比喻人生極為短暫。蜉蝣,蟲名,幼蟲生活在水中,成蟲褐綠色,有四翅,生存期極短。
[40]越雞難伏鵠卵:越地的小雞難以孵化天鵝蛋。越雞,越地所產的雞,較小。伏,孵。鵠卵,天鵝蛋。鸴(xué)鳩反笑大鵬:目光短淺的人是不能理解別人的遠大志向。鸴鳩:也作“學鳩”,雀類小鳥,即斑鳩。大鵬,傳說中的大鳥。
[41]燕雀焉知鴻鵠志:《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涉年輕的時候,曾經與人一起耕田,休息的時候,悵恨很久,說:“茍富貴,無相忘。”與他一起耕田的人笑道:“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長嘆道:“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42]跖(zhí)犬吠堯:戰國時期,齊國大臣田單不計較罵他的貂勃,備酒宴向貂勃請教錯在哪里?貂勃回答說,跖犬吠堯并不是堯不圣明而是各為其主。田單把他推薦給齊王,齊王派他出使楚國,引起齊王九個寵臣的不滿而攻擊田單,貂勃慷慨陳詞救了相國田單。跖,人名,相傳是春秋時率領九千人橫行天下的大盜,所以也稱為盜跖。吠,狗叫。鳩居鵲巢:斑鳩非常笨拙,不善于筑巢,一般都住在喜鵲建好的巢中。比喻強占他人的居處或措置不當等。鳩,斑鳩。
[43]緣木求魚:爬到樹上去找魚。緣木,爬樹。按圖索驥:按照圖畫去找好馬。索,找。驥,良馬。失真:失去本意或本來面貌。
[44]如虎負嵎(yú):像老虎靠著山中險地,沒有人敢靠近。比喻壞人倚仗權勢而作惡。負,憑借。嵎,也作“隅”,山勢彎曲險峻的地方。無歸:沒有歸宿,沒有依靠。
[45]九尾狐:傳說中的奇獸,后來成為妖魅多詐的象征。陳彭年:北宋人,當時人說陳彭年奸詐諂媚,給他起了個外號叫“九尾狐”。李克用:唐末人,他隨父親李國昌沖鋒陷陣,被稱為“飛虎子”,因為一只眼睛失明,所以綽號“獨眼龍”。眇:眼瞎。
[46]指鹿為馬:秦二世時,丞相趙高想篡奪皇位,于是故意把鹿說成馬獻給二世,來試驗人心是不是順從自己。對于說鹿的人暗中加以懲治。后來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叱石成羊:傳說魏晉時人黃初平十五歲的時候在山上放羊,被一道士引到金華山的石室,后來哥哥初起找到初平,但不見羊。哥哥很是疑惑,初平卻笑著叫了一聲:“叱!叱!羊起!”白色的石頭都變成了羊。后來形容法力神奇。叱,呼喊。
[47]卞莊:春秋時魯國卞邑大夫。因為勇力而著名。相傳卞莊去殺虎,有人向他獻計,二虎爭食一牛,必一死一傷。卞莊按照這個計劃,果然抓到了兩只老虎。高駢:唐末人,年輕時看到兩雕并飛,說:“如果我會發達,肯定能射中一只。”射了一箭居然穿過兩雕。后來高駢當上了秦州刺史和淮南節度使。
[48]司馬懿畏蜀如虎:三國時,諸葛亮率軍出祁山伐魏,魏軍統帥司馬懿依仗險要的地勢,堅決不出戰。諸葛亮派人送去一套婦人的衣裳,來激怒司馬懿,可是司馬懿依然不出戰。賈詡等問道:“公畏蜀如虎,不怕天下人笑話嗎?”
【譯文】
勢力薄弱難以抵抗強大的敵人,稱之為“螳臂當轅”;人生短暫極易死亡,就說“蜉蝣在世”。弱小的難以控制強大的,就像越雞不能孵化天鵝蛋一樣;低賤的反而輕視高貴的,就像只能在樹上跳躍的斑鳩反而嘲笑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大鵬一樣。小人不明白君子的想法,就說燕雀這種小鳥怎么能知道鴻鵠的遠大志向;君子不能忍受小人的侮辱,就說兇猛的老虎豹子怎么能忍受犬羊的欺負。盜跖的狗朝堯狂吠,并不是堯不賢德,而是堯不是它的主人;斑鳩強占了喜鵲剛筑好的窩,心安理得地享受別人的勞動成果。爬到樹上尋找魚,竭力說明目的很難實現;按照圖上的畫像尋找千里馬,強調想法與實際相差過遠。壞人仰仗權勢,叫做“如虎負嵎”;貧窮的人沒有歸宿,叫做“如魚失水”。“九尾狐”,是人們譏諷陳彭年本性諂媚而又奸詐;“獨眼龍”,是人們稱贊李克用只有一只眼睛仍然很勇敢。“指鹿為馬”,是說秦朝的宦官趙高想篡位在欺詐秦二世;“叱石成羊”,是說黃初平得道成仙。春秋時期的卞莊勇敢有力,一舉能擒拿兩只猛虎,唐朝時期的高駢看見雙雕齊飛,一箭能貫穿雙雕。三國魏軍統帥司馬懿害怕蜀軍統帥諸葛亮跟害怕猛虎一樣,諸葛亮輔佐蜀漢就像飛龍在天。
【解讀】
《史記·陳涉世家》陳勝太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勝年輕的時候,曾跟別人一起受雇耕作。有一次他放下農活走到田埂上休息,憤恨不平了好一陣,說:“假如富貴了,我們可誰也不要忘記誰!”伙伴們笑著接口道:“你是人家的雇工,哪里來的富貴啊?”陳勝長嘆了一聲,說:“唉,燕雀怎么懂得天鵝的凌云壯志呢!”后來用“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遠大的理想,造就偉大的人物。鴻鵠志向在于藍天,豈是那些在矮樹低墻之間撲騰,每天只求溫飽的麻雀們所能理解?有崇高理想的人永遠不會孤獨。有的時候,當你有崇高的理想,但別人不一定能理解你,甚至是你的至親好友。他們認為你的理想一文不值,你的努力是徒勞。于是你會覺得眾叛親離。但是此刻,你的理想在你的心中燃燒著熊熊烈火,溫暖著你,照耀著你。你也許是孤單的,但你絕不是孤獨的。即使獨自伴著孤燈,窗外蟲鳴凄清,你也會覺得充實溫暖,你能從黑暗中看到曙光的降臨。
【原文】
鷦鷯巢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49]。人棄甚易,曰孤雛腐鼠;文名共仰,曰起鳳騰蛟[50]。為公乎,為私乎,惠帝問蝦蟆;欲左左,欲右右,湯德及禽獸[51]。魚游于釜中,雖生不久;燕巢于幕上,棲身不安[52]。妄自稱奇,謂之遼東豕;其見甚小,譬如井底蛙[53]。父惡子賢,謂是犁牛之子;父謙子拙,謂是豚犬之兒[54]。出人群而獨異,如鶴立雞群;非配偶以相從,如雉求牡匹[55]。天上石麟,夸小兒之邁眾;人中騏驥,比君子之超凡[56]。怡堂燕雀,不知后災;甕里醯雞,安有廣見[57]。馬牛襟裾,罵人不識禮義;沐猴而冠,笑人見不恢宏[58]。羊質虎皮,譏其有文無實;守株待兔,言其守拙無能[59]。
【注釋】
[49]鷦鷯(jiāo liáo):一種鳥,因為筑巢非常精巧,所以俗稱巧婦鳥。鼴(yǎn)鼠:俗稱田鼠,善于掘洞。不過滿腹:《莊子》中說,堯覺得許由很賢能,準備把帝位禪讓給他。許由說:“您治理天下已經很好了,我現在來代替您,不是沽名釣譽嗎?鷦鷯在森林里筑巢,不過占用一棵樹枝;鼴鼠到黃河邊飲水,不過喝滿肚子。您還是打消念頭回去吧,天下對于我來說沒有什么用處啊!”
[50]孤雛腐鼠:孤獨的鳥雛,腐爛的老鼠。比喻微賤而不值得一說的人或事物。雛,幼鳥。起鳳騰蛟:宛如蛟龍騰躍、鳳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采。
[51]蝦蟆:同“蛤蟆”,青蛙和蟾蜍的統稱。晉惠帝司馬衷曾在華林園聽見蛤蟆的叫聲,就問身邊的人:“這蛤蟆是為公家叫呢,還是為私人叫?”德及禽獸:商湯見到野外有人設網捕獵并祈禱說:“天下四方的獵物都到我的網里來。”認為太過分了,于是讓他張開網的三面,只留下一面。并且讓他祈禱:“想往左的,就往左;想往右的,就往右;不聽從命令的就進入我的羅網。”諸侯們都說:“湯的恩德太高了,連禽獸都受到他的恩惠。”形容仁德之君行政很是寬大。
[52]釜(fǔ):鍋。幕:帳幕。
[53]遼東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朱浮傳》:“往時遼東有豕,生子白頭,異而獻之,行至河東,見群豕皆白,懷慚而還。若以子之功論于朝廷,則為遼東豕也。”比喻知識淺薄,少見多怪。井底蛙:井底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塊天。井底蛙比喻目光短淺的人。
[54]犁牛之子:孔子將自己的學生仲弓比為“犁牛之子”,認為他有做官的才能。犁牛,雜色的耕牛,據說仲弓的父親只是個普通的貧民。后來比喻父雖不善卻無損于其子的賢明。豚犬之兒:三國時曹操看見孫權后嘆息說:“生子應該像孫權這樣,劉表和他的兒子,都像豬狗一樣。”劉表是當時荊州刺史,平庸無能。豚犬,豬和狗。
[55]鶴立雞群:像鶴站在雞群中一樣。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群人里顯得很突出。雉(zhì)求牡(mǔ)匹:野雞和公獸匹配。飛禽的公母叫雌雄,走獸的公母叫牡牝。雉(野雞)應該和飛禽中的異性配偶,卻去尋求公獸,比喻不是一類的動物淫亂。
[56]天上石麟:是對兒童前程遠大的贊語。南唐徐陵八歲就能寫文章,著名僧人寶志摸著他的頭說:“這是天上的仁獸石麒麟呀!”人中騏驥:比喻特別出類拔萃的人才。南朝徐勉有奇才,同宗人稱他為“人中騏驥”。騏驥,良馬。
[57]怡堂燕雀:小鳥住在安適的堂屋里。比喻身處險境也不自知的人。怡,安適。甕里醯(xī)雞:酒甕中生的一種小蟲。比喻見聞狹隘的人。醯雞,即蠓。
[58]馬牛襟裾:馬、牛穿著人衣。比喻人不懂得禮節。也比喻衣冠禽獸。襟、裾,泛指人的衣服。沐猴而冠: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沐猴,獼猴。冠,戴帽子。
[59]羊質虎皮:羊雖然披上虎皮,還是見到草就喜歡,碰到豺狼就怕得發抖,它的本性沒有變。比喻外表裝作強大而實際上很膽小。質,本性。守株待兔:宋國有一位農夫碰巧撿到一只撞到樹樁而死的兔子,從此以后他便放下農活守在樹樁邊,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株,露出地面的樹根。
【譯文】
鷦鷯鳥在森林中筑造鳥巢,不過占據一根樹枝;鼴鼠到黃河邊飲水,也不過喝滿一肚子。拋棄一個人極容易,就說像拋棄“孤雛腐鼠”一樣;文章超群,人所共仰,就說“起鳳騰蛟”。“是為公叫了,還是為私叫了?”晉惠帝司馬衷聽到蝦蟆的叫聲問臣下的話;“想朝左的就朝左,想朝右的就朝右”,商湯讓捕鳥的獵人撤走四面網的三面時說的話,商湯的仁德惠及到了飛禽走獸。魚兒在鍋里游,雖然活著但是生命不會太長久;燕子在帷幕上筑巢,雖然可以暫時棲息但是會很不安全。妄自尊大,自命不凡的人,就稱之為“遼東豕”;見識短淺,閱歷不廣的人,就比喻為“井底蛙”。父親很壞兒子卻賢德,說是“犁牛之子”;父親謙遜地說兒子笨拙,說是“豚犬之兒”。才華和儀表與其他人不同,特別出眾,就像是“鶴立雞群”;不是配偶卻互相跟隨,就像“雉求牡匹”。“天上石麟”,這是南唐僧人寶志稱贊徐陵年少時才德就超越了眾人;“人中騏驥”,是指南朝徐勉有奇才,從小就好學不倦,同宗把他比作超凡的君子。“怡堂燕雀”,不知道災禍什么時候發生;“甕里醯雞”,哪里有廣闊的見識。“馬牛襟裾”,責罵人不懂得禮義;“沐猴而冠”,嘲笑人目光短淺,沒有大氣量。“羊質虎皮”,譏諷人有虛名卻沒有實際本領;“守株待兔”,是說人笨拙無能而又妄想不勞而獲。
【解讀】
“守株待兔”中兔子自己撞死在樹墩子上,這是生活中的偶然現象。宋國那個農夫卻把它誤認為是經常發生的必然現象,最后落得個田園荒蕪,一無所獲。故事告訴人們不靠自己勤勤懇懇的勞動,而想靠碰好運過日子,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現代競爭激烈的職場生活中,“守株待兔”這樣的人遲早會被淘汰。因為要想抓住機會,就需要自己主動去爭取,機會不會從天而降,需要自己去尋找,那個守株待兔的人只是得到了一只兔子,要想得到成千上萬只兔子,就需要自己積極行動。
【原文】
惡人如虎生翼,勢必擇人而食;志士如鷹在籠,自是凌霄有志[60]。鮒魚困涸轍,難待西江水,比人之甚窘;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比人大有為[61]。執牛耳,謂人主盟;附驥尾,望人引帶[62]。鴻雁哀鳴,比小民之失所;狡兔三窟,誚貪人之巧營[63]。風馬牛勢不相及,常山蛇首尾相應[64]。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以其扶之者眾;千歲之龜,死而留甲,因其卜之則靈[65]。大丈夫寧為雞口,毋為牛后;士君子豈甘雌伏,定要雄飛[66]。毋局促如轅下駒,毋委靡如牛馬走[67]。猩猩能言,不離走獸;鸚鵡能言,不離飛鳥[68]。人惟有禮,庶可免相鼠之刺;若徒能言,夫何異禽獸之心[69]。
【注釋】
[60]如虎生翼:好像老虎生出翅膀。比喻因增加新助力,強者愈強,惡者愈惡。凌霄:迫近云霄。
[61]鮒魚困涸轍:小魚被困在干車溝里,用來比喻處境十分困難的人。蛟龍得云雨:三國時劉備拜見孫權,請求出任荊州都督。周瑜勸孫權說:“劉備是一個梟雄,手下又有關羽、張飛這樣的將領,肯定不會屈居人下。現在想擔任荊州都督,恐怕就像蛟龍得到云雨一樣飛上天空,終究不會是困在水池里的東西呀。”
[62]執牛耳:古代諸侯訂立盟約,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國的代表拿著盛牛耳朵的盤子。故稱主盟國為執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權威的地位。附驥尾:附著在千里馬的尾巴上。比喻仰仗別人而成名。常作謙詞。
[63]鴻雁哀鳴:鴻雁悲哀地鳴叫,比喻流離失所的災民生活凄慘。哀,悲哀。狡兔三窟:狡猾的兔子準備好幾個藏身的窩。比喻隱蔽的地方或方法多。窟,洞穴。誚:嘲諷。
[64]風馬牛勢不相及:本指齊楚相去很遠,即使馬牛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境內。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風,走失。及,到。常山蛇首尾相應:比喻一種首尾呼應,各部分密切配合的作戰方法。常山蛇,傳說常山有一種蛇叫“率然”,攻擊它的頭則尾部來救援,攻擊它的尾部則頭來救援。
[65]足之蟲,死而不僵:用來比喻勢力雄厚的集團或家族,雖然衰敗了,但是影響依然存在。現在多用于貶義。百足,蟲名,馬蚿的別名,有十二環節,切斷后仍能蠕動。千歲之龜,死而留甲:古人認為龜是有靈性的神獸,壽命也很長,因此龜死后人們留下龜甲來占卜吉兇。
[66]寧為雞口,毋為牛后:雞嘴雖小,可以自由啄食;牛屁股雖大,只能任人鞭打。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后。豈甘雌伏,定要雄飛:漢代趙溫擔任京兆郡丞,嘆息說:“大丈夫應當雄飛,怎么能雌伏。”于是棄官而去,后來被拜為司徒。雌伏,屈居人下。雄飛,奮發圖強。
[67]局促:拘謹,拘束,不自然。轅下駒:指車轅下不習慣駕車的幼馬。亦比喻少見世面器局不大之人。牛馬走:像牛馬一樣供人驅使。
[68]猩猩能言:猩猩的聲音像嬰兒,所以傳說它可以說人話。猩猩,一種大型哺乳動物。鸚鵡:羽毛色彩絢麗的小鳥,經過訓練能夠模仿人說話。
[69]庶:也許,或許。相鼠:《詩經·鄘風·相鼠》:“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意思是說,看看連老鼠都有皮、有齒、有體,人只有講禮儀,才能避免不如老鼠的諷刺。舊指人須知廉恥,要講禮義。相,視。
【譯文】
壞人得到支持就像老虎長了翅膀,勢必會選擇人來吃;有遠大志向的人就像關在籠子里的老鷹,肯定會有直上九霄的凌云壯志。“鮒魚困涸轍,難待西江水”,比喻人處境十分困難;“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比喻有抱負的人終會有施展才華的那一天。“執牛耳”,是說為眾人當盟主;“附驥尾”,是希望得到別人提攜引薦。“鴻雁哀鳴”,比喻百姓流離失所;“狡兔三窟”,嘲諷貪財的人善于經營。“風馬牛”指勢力不會互相抵觸,“常山蛇”形容頭和尾能互相呼應。“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這是扶持它力量者眾多的緣故;“千歲之龜,死而留甲”,因為用這甲殼占卜非常靈驗。大丈夫寧愿做啄食的雞嘴,也不能做受人鞭打的牛屁股;士人君子怎么能甘心像伏在鳥窩中的雌鳥一樣屈居人下,一定要像雄鳥那樣展翅高飛。不要局促不安地像剛剛駕車的小馬駒那樣,不要精神萎靡地像牛馬受人驅使那樣。猩猩能說話,但仍然是走獸;鸚鵡會說話,但仍然是飛禽。人只有講禮儀,才能避免被諷刺為鼠輩;如果人不懂禮儀,僅僅會說話,那么他的心和禽獸的心還有什么不同呢?
【解讀】
成語“狡兔三窟”傳統的解釋是,一只狡猾的兔子有多處洞穴藏身,比喻為人要多些掩蔽措施和應變辦法,用以保護自己。“狡兔三窟”出自《戰國策》的名篇《馮諼客孟嘗君》馮諼說:“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意思是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危險,你只有一處安身之所,不能高枕無憂啊!請讓我再給您鑿兩個窟。馮諼給孟嘗君找了三個可以避難的地方,讓孟嘗君高枕無憂地享受了數十年。鞏固了孟嘗君的齊相地位。“狡兔三窟”的現實意義,就是告訴人們做事情要給自己留后路,多給自己鋪幾條路。
上一篇:幼學瓊林《飲食》譯文賞析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