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
【原文】
甘脆肥膿,命曰腐腸之藥;羹藜含糗,難語太牢之滋[1]。御食曰珍饈,白米曰玉粒[2]。好酒曰青州從事,次酒曰平原督郵[3]。魯酒、茅柴,皆為薄酒;龍團、雀舌,盡是香茗[4]。待人禮衰,曰醴酒不設;款客甚薄,曰脫粟相留[5]。竹葉青、狀元紅,俱為美酒;葡萄綠、珍珠紅,悉是香醪[6]。五斗解酲,劉伶獨溺于酒;兩腋生風,盧仝偏嗜乎茶[7]。
【注釋】
[1]膿:通“釀”,濃厚,特指濃烈的酒。命:取名,命名。腐腸之藥:腐蝕腸胃的毒藥。羹藜含糗(ɡēnɡ lí hán qiǔ):用野菜做湯,吃干糧。藜,一種野菜。糗,炒熟的米或面等,可以做干糧。太牢: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社稷的時候,牛、羊、豕三種牲畜都齊備稱做“太牢”。這里比喻珍貴的食物。
[2]御食:指御膳,古代供皇帝食用的食品。御,對帝王所作所為及所用物品的敬稱。珍饈(xiū):珍奇名貴的食品。
[3]青州從事:青州,古代州名,在今山東省東部;從事,古代官名。平原督郵:平原,古代地名;督郵,古代官名。晉朝桓溫有一名主簿,善于品酒,嘗到好酒稱為“青州從事”,劣酒稱為“平原督郵”。因為青州有齊郡,平原有鬲縣,“齊”與“臍”諧音,“鬲”與“膈”諧音;人體肚臍在腹部,膈在胸部,而好酒的酒力可以到達腹部,劣酒的酒力則只能到胸部。
[4]魯酒:魯國出產的酒,味淡薄。后作為薄酒、淡酒的代稱。茅柴:農村自釀的酒。龍團:宋代貢茶名,產量極少,非常珍稀。雀舌:茶名。以嫩芽焙制的上等茶。
[5]脫粟相留:用粗米挽留客人。脫粟,粗糧,只脫去谷皮的粗米。
[6]竹葉青:亦稱“竹葉清”。古代蒼梧地方釀酒,加入青翠的竹葉。今指由汾酒加多種名貴藥品配制而成的酒,含酒精少,酒味醇美。狀元紅:取一甲第一的稱呼,以表示名貴。葡萄綠、珍珠紅:都是美酒的名稱,類似現在的葡萄酒。醪(láo):本指酒釀,這里指醇香的美酒。
[7]酲(chénɡ):酒醒后神志不清。兩腋生風:形容喝過好茶后輕逸欲飛的感覺。腋,腋下。盧仝:唐代詩人,非常愛喝茶。他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說:“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生清風。”
【譯文】
甘甜香脆的食物和肥膩的肉濃烈的酒,名字應當叫做腐爛腸胃的毒藥;對于那些整天喝野菜湯、吃干糧的人,很難向他們講清楚牛、羊、豬這些珍貴食物的滋味。皇帝吃的食品稱做“珍饈”,精制的白米稱做“玉粒”。好酒的酒力可以達到肚臍,青州有齊郡,所以好酒稱做“青州從事”;劣酒的酒力只能達到橫膈膜,平原有鬲縣,所以劣酒稱做“平原督郵”。“魯酒”和“茅柴”,都是指淡薄低劣的酒;“龍團”和“雀舌”,都是上等的香茶。對待客人禮儀日漸減弱,稱做“醴酒不設”;接待客人十分菲薄,稱做“脫粟相留”。“竹葉青”和“狀元紅”,都是香甜的美酒;“葡萄綠”和“珍珠紅”,都是醇香的美酒。喝五斗酒才能解除神志不清,這是劉伶獨自沉溺于酒的狂言;喝七碗茶即可兩腋生出一股清風,這是唐代盧仝酷愛飲茶的名句。
【解讀】
酒的釀造,在我國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據《神農本草》所載,酒起源于遠古與神農時代。《世本八種》(增訂本)陳其榮謂:“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少康(一作杜康)作秣酒。”儀狄、少康皆夏朝人。即夏代始有酒。最初酒應當是果酒和米酒。自夏之后,經商周、歷秦漢,以至于唐宋、皆是以果實糧食蒸煮,加曲發酵,壓榨而后才出酒的,無論是吳姬壓酒勸客嘗,還是武松大碗豪飲景陽岡,喝的就是果酒或米酒,隨著歷史的發展,釀酒工藝也得到了改進,由原來的蒸煮、曲酵、壓榨、改而為蒸煮、曲酵、餾、最大的突破就是對酒精的提純。
【原文】
茶曰酪奴,又曰瑞草;米曰白粲,又曰長腰[8]。太羹玄酒,亦可薦馨;塵飯涂羹,焉能充餓[9]。酒系杜康所造,腐乃淮南所為[10]。僧謂魚曰水梭花,僧謂雞曰穿籬菜[11]。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揚湯止沸,不如去火抽薪[12]。羔酒自勞,田家之樂;含哺鼓腹,盛世之風[13]。人貪食曰徒餔啜,食不敬曰嗟來食[14]。多食不厭,謂之饕餮之徒;見食垂涎,謂有欲炙之色[15]。
【注釋】
[8]酪奴:北魏孝文帝問從齊國來的王肅:“羊肉和魚羹比怎么樣?茶和酒相比怎么樣?”王肅諂媚地答道:“羊肉好比是齊魯大邦,魚好比是邾莒小國,茶不中用,只能給酪酒做奴隸。”酪,一種酒。粲:精米。長腰:稻米的一個品種,形狀狹長,也稱箭子。
[9]太羹:不和五味的肉汁。玄酒:古代祭禮中當酒用的清水。薦馨:用芳香的氣味祭祖敬神。薦,祭祀時進奉供品。馨,散播很遠的香氣。塵飯、涂羹:用塵土做的飯,用泥巴熬的湯。是兒童游戲時物品。涂,泥土。
[10]杜康:傳說中釀酒的發明者。腐:指豆腐。淮南:指西漢淮南王劉安,著名文學家,漢高祖之孫,編寫有《淮南子》。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豆腐之法,始于前漢淮南王劉安。”
[11]水梭花:僧人吃素食,忌諱說葷腥的名稱,魚在水中游來游去,好像是在穿梭,故稱“水梭花”。穿籬菜:雞常在籬笆中鉆來鉆去,所以和尚稱之為“穿籬菜”。
[12]臨淵羨魚:站在水邊想得到魚。淵,深潭。羨,希望得到。湯:開水。
[13]自勞:自己犒勞自己。哺:口中所含的食物。
[14]徒餔啜(bū chuò):只知道吃喝。餔啜,吃喝。不敬:怠慢,無禮。嗟(jié)來食:喂,來吃吧!春秋時齊國發生饑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飲食,對一個饑餓的人說:“嗟,來食。”饑餓的人說:“我就是不吃‘嗟來之食’。”最后竟餓死了。
[15]饕餮(táo tiè):傳說中的一種貪食的怪物。垂涎:口水下流。欲炙之色:晉代顧榮與同事們一起吃飯喝酒,看見旁邊端烤肉的人容貌不像普通人,看著烤肉露出很想吃的樣子,就割下一塊烤肉給他吃。后來顧榮的上司謀反失敗,顧榮也被抓起來準備殺頭,當年那位端烤肉的人已經當上了督率,他使顧榮幸免于難。欲,想要。炙,烤肉。
【譯文】
茶叫做“酪奴”,又叫做“瑞草”;米叫做“白粲”,又叫做“長腰”。“太羹”和“玄酒”,其芳香也可用來祭祖敬神;“塵飯”和“涂羹”,怎么能夠用來充饑呢?酒是周朝的杜康最早釀造的,豆腐是淮南王劉安最先制作的。和尚吃素忌諱說魚肉,所以稱魚為“水梭花”;和尚吃素忌諱說雞肉,所以稱雞為“穿籬菜”。站在水邊想要得到魚,不如回家去織網捕魚;把鍋里的開水舀起來再倒回去,來制止水沸騰,還不如去掉火源抽出柴草。自己烹羊釀酒犒勞自己,這是農家的田園之樂;口里含著食物,用手拍著肚子,這是太平盛世的生活景象。人每天只知道吃喝叫做“徒餔啜”;給人吃東西卻帶有侮辱的語氣叫做“嗟來食”。吃得很多還不滿足,稱之為“饕餮之徒”;看見食物就流口水,就說有“欲炙之色”。
【解讀】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典出《史記·漢書·董仲舒傳》,書中說:“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當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意思是說人只是站在河邊,望著河中肥美的魚,徒然羨慕,這樣是永遠得不到魚的,還不如回家先結張網再來捕魚。簡言之,與其羨慕,不如動手去干。告訴人們一個普遍真理,自己期望得到的任何事物,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實現。規勸人們萬事不能空想,實際行動才會實現理想。如果只是“臨淵羨魚”,而不去苦思冥想,刻苦鉆研,牛頓怎么會有萬有引力的重大發現?只有結網捕魚,才能嘗到魚肉的美味。世界上不論什么事,如果只是脫離實際的空想,而不去腳踏實地地去實干,就像只站在河邊,對魚興嘆,而不去結網捕魚一樣,是什么也得不到的。
【原文】
未獲同食,曰向隅;謝人賜食,曰飽德[16]。安步可以當車,晚食可以當肉[17]。飲食貧難,曰半菽不飽;厚恩圖報,曰每飯不忘[18]。謝擾人,曰兵廚之擾;謙待薄,曰草具之陳[19]。白飯青芻,待仆馬之厚;炊金饌玉,謝款客之隆[20]。家貧待客,但知抹月披風;冬月邀賓,乃曰敲冰煮茗[21]。君側元臣,若作酒醴之糵;朝中冢宰,若作和羹之鹽梅[22]。
【注釋】
[16]向隅:面對著角落。隅,角落。
[17]安:安詳,不慌不忙。晚食可以當肉:肚子餓了再吃,吃什么都像吃肉一樣香。
[18]半菽(shū)不飽:半菜半糧的食物吃不飽。半菽,半菜半糧,指粗劣的飯食。每飯不忘:即時刻不忘。
[19]兵廚:晉代阮籍縱情詩酒,聽說步兵校尉衙門廚房中藏有好幾百斛酒,就向朝廷請求擔任步兵校尉一職。后來稱儲存美酒的地方為“兵廚”。草具之陳:擺出來的粗劣的飯食。草具,粗劣的飯食。陳:陳列。
[20]白飯青芻(chú):白飯供客,青草喂馬。青芻,新鮮的草料。炊金饌(zhuàn)玉:用金燒火,用玉做飯,炊,燒火做飯。饌,飲食。隆:盛大,隆重。
[21]抹月批風:以風月待客。是文人表示家貧無可待客的戲言。抹,細切。批,薄切。敲冰煮茗:敲下冰塊煮茶。六朝時的王休,住在太白山下,經常與僧人道士來往。每到冬天結冰時,便敲取溪里的冰塊,燒水沖茶,款待客人。
[22]元臣:重臣,老臣。酒醴之曲糵(niè):釀酒用的發酵劑,今稱酒藥子。醴,甜酒。曲蘗,發酵劑。冢宰:周朝官名,為六卿之首,后來也稱宰相。和羹之鹽梅:調和羹湯的鹽和梅子。和羹,五味調和的羹湯。鹽味咸、梅味酸,都是調味的必需品。
【譯文】
沒有獲得共同進餐的待遇,叫做“向隅”;感謝別人宴請,叫做“飽德”。從容緩慢地行走,悠然舒適,就相當于坐車;等到肚子餓了再吃,吃什么都有滋味,就像吃肉一樣。生活貧窮難以吃飽,叫做“半菽不飽”;厚重的恩德想要報答,時刻都記著,叫做“每飯不忘”。感謝別人飲食上的款待,打擾主人,稱做“兵廚之擾”;謙虛地說自己招待客人菲薄,稱做“草具之陳”。“白飯青芻”,是形容主人招待客人的仆人和馬匹豐厚周到;“炊金饌玉”,是賓客感謝主人款待的隆重。家里貧窮的人家接待客人,只能“抹月批風”;冬天邀請賓客,就說“敲冰煮茗”。君主身邊重臣的作用,就如同釀甜酒時用的發酵劑;朝中宰相的作用,就如同調和五味羹湯時用的鹽和梅子。
【解讀】
《戰國策·齊策四》里有這樣一句話:“蜀愿得歸,晚食為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齊國有位高士,名叫顏蜀。齊宣王慕他的名,把他召進宮來。顏蜀卻希望齊宣王準許他回鄉。意思是:“我情愿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天晚點吃飯,也像吃肉那樣香,安穩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作乘車;平安度日,并不比權貴差。清靜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顏蜀說罷,向宣王拜了兩拜,就告辭了。后來也成了人們的一種養生之道,大文學家蘇東坡深諳養生之道。他的長壽秘訣是“一曰無事以當貴,二曰早寢以當富,三曰安步以當車,四曰晚食以當肉”的“四味藥”。
【原文】
宰肉甚均,陳平見重于父老;戛羹示盡,邱嫂心厭乎漢高[23]。畢卓為吏部而盜酒,逸興太豪;越王愛士卒而投醪,戰氣百倍[24]。征羹吹齏,謂人懲前警后;酒囊飯袋,謂人少學多餐[25]。隱逸之士,漱石枕流;沉湎之夫,藉糟枕曲[26]。昏庸桀紂,胡為酒池肉林;苦學仲淹,惟有斷齏畫粥[27]。
【注釋】
[23]宰肉甚均:西漢人陳平年輕時懷有大志,有一年社祭,人們推舉陳平主持祭社神并為大家分肉。陳平把肉分得十分均勻,父老鄉親們紛紛贊揚說:“陳平這孩子分祭肉,分得真好,太稱職了!”陳平感慨地說:“假使我有機會治理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樣恰當、稱職。”戛(jiá)羹示盡:劉邦沒有發達時,經常帶著客人到嫂子家吃飯,鍋里雖然還有飯,但是嫂子故意用勺子刮鍋底,發出很大的響聲,表示飯已經吃完了。戛,刮。邱嫂:長嫂,大嫂。
[24]畢卓:字茂世,晉元帝時曾任吏部郎,常常因為喝酒而不辦理公事。有一次,他晚上到鄰居家放酒的地方偷酒喝,被人發現綁了起來,等天亮一看,竟然是畢吏部。主人趕緊解開繩子,請畢卓喝酒,直到大醉才離開。逸興:超逸豪放的意興。愛士卒而投醪: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奮發圖強后興兵伐吳時,派人把醇酒倒入江水上流,讓士兵們在下流一起喝,士兵們深受感動,士氣高漲。
[25]懲羹吹齏(jī):被熱湯燙過嘴,吃冷食時也要吹一吹。懲,警戒,鑒戒。齏,細切的冷食肉菜。酒囊飯袋:只會吃喝,不會做事。囊,口袋。
[26]漱石枕流:用石頭漱口,用流水做枕頭。孫子荊年輕的時候,想要隱居山林,本想說“當枕石漱流”,一時口誤,說成“漱石枕流”。王武子笑著問:“流水可以做枕頭,石頭可以漱口嗎?”孫子荊說:“所以枕流,想要洗耳朵;所以漱石,想要磨礪牙齒。”沉湎:沉溺,沉迷于。藉糟枕曲:用酒糟做墊被,用酒曲做枕頭。比喻嗜酒、貪杯。
[27]酒池肉林:傳說殷紂王在水池里放滿了酒,把一片片肉懸掛起來當作樹林,日夜作樂。斷齏畫粥:切斷腌菜,把粥劃成幾塊。形容食物簡單微薄。斷,切斷。齏,醬菜或腌菜之類。畫,劃分。
【譯文】
割肉分配得很均勻,陳平受到家鄉父老的敬重;故意用勺子刮鍋底,表示羹已經吃完了,這是劉邦的大嫂心里討厭劉邦。畢卓任吏部郎時,嗜酒成癖,晚上乘醉到鄰家里偷酒喝,他的超逸豪放的意興未免太過分;越王勾踐愛士兵,將別人送的醇酒倒在河水的上游,叫士兵到下游一起喝,士兵們深受感動,士氣立刻大漲。“懲羹吹齏”,是說人把以前的錯誤作為教訓,使以后辦事更加小心謹慎;“酒囊飯袋”,是說人不學無術只知道吃喝不會干事。退隱山林的讀書人,說是經常用石頭漱口,用流水洗耳;嗜酒無度的人,說是經常用酒糟作墊被,用酒曲作枕頭。昏庸無道的夏桀王和商紂王,為什么要造酒池肉林荒淫揮霍呢?刻苦求學的范仲淹,每天只能依靠切斷腌菜、劃分粥塊來充饑。
【解讀】
“酒池肉林”這一成語來源于《史記·殷本記》里的“以酒為池,懸肉為林”,原意是指荒淫腐化,極端奢侈的生活,后也形容酒肉極多。“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的始作俑者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暴君商紂王。商紂王窮奢極欲,縱情享樂,建造了許多規模宏大的宛園。京城中的鹿臺有“三里大,千尺高”,他還收集天下的奇珍異寶、名犬良馬、奇禽異獸來充實宮宛。紂王整日宴飲淫樂,聽從狐貍精妲己的妖言,為了供宴樂的人飲酒,在沙丘宮宛挖了一個酒池,酒池大得可以劃船。紂王還讓人懸掛了許多肉條,遠遠地望去,像樹林一樣,人稱“肉林”。商紂王這種荒淫腐化,極端奢侈的生活,最終使他失去了民心,周武王替天行道,攻伐商紂的時候,紂王部下紛紛倒戈,加速商紂的滅亡,紂王最終落了個自焚而死的悲慘下場。從此,“酒池肉林”也成為了商紂王的代名詞。
上一篇:幼學瓊林《釋道鬼神》譯文賞析
下一篇:幼學瓊林《鳥獸》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