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第
【原文】
士人入學曰游泮,又曰采芹;士人登科曰釋褐,又曰得雋[1]。賓興即大比之年,賢書乃試錄之號[2]。鹿鳴宴,款文榜之賢;鷹揚宴,待武科之士[3]。文章入式,有朱衣以點頭;經術既明,取青紫如拾芥[4]。其家初中,謂之破天荒;士人超拔,謂之出頭地[5]。中狀元,曰獨占鰲頭;中解元,曰名魁虎榜[6]。瓊林賜宴,宋太宗之伊始;臨軒問策,宋神宗之開端[7]。同榜之人,皆是同年;取中之官,謂之座主[8]。應試見遺,謂之龍門點額;進士及第,謂之雁塔題名[9]。
【注釋】
[1]科第:科舉考試。游泮:西周諸侯所設的大學前有半圓形的水池,名為“泮水”,故學校稱為“泮宮”。《詩經·魯頌·泮水》中有“思樂泮水,薄采其芹”的句子,所以稱進入大學讀書為“入泮”、“游泮”或“采芹”。登科:科舉考試被錄取。釋褐:脫去平民所穿的布衣。得雋:中試,中選。
[2]賓興:原指地方官設宴招待應試科舉的考生。大比之年:明、清兩代稱鄉試為“大比”,每三年舉行一次。到時候各縣、州、府的應試者聚集在省城,由朝廷派官員主考。錄取者稱為舉人。賢書:指中試的名榜。試錄:指將鄉試、會試考中的舉子姓名、籍貫、名次及優等的文章刊刻成冊。
[3]鹿鳴宴:為新科舉子而設的宴會。由州縣長官宴請考官、學政和考中的考生,在宴會上要唱《詩經·小雅》中《鹿鳴》一詩,所以取名“鹿鳴宴”。鷹揚宴:清朝武科鄉試放榜后,考官和考中武舉的人共同參加的宴會。鷹揚,威武如老鷹飛揚。
[4]入式:即“中試”,科舉考試被錄取。朱衣以點頭:相傳宋代歐陽修主持貢院考試,每次批閱試卷,總覺得座位后有一位穿紅衣服的人,紅衣人點頭的,文章就合格。可是回頭一看,卻又看不到這個紅衣人。青紫:古代高官印綬、服飾的顏色。比喻高官顯爵。拾芥:拾取地上的小草。比喻事情不費多大氣力就能辦到。芥,小草。
[5]破天荒:唐代制度規定,凡是考中進士的人,都由地方解進京城。當時荊州南部地區四五十年竟沒有一個考中,被人們稱為“天荒”。唐宣宗時,荊南劉蛻考中了進士,總算破了“天荒”。刺史崔鉉特地賜給他七十萬貫“破天荒”錢。出頭地:宋代蘇軾的文章得到歐陽修賞識,歐陽修對梅圣俞說:“我應該給這個人讓出一塊出頭的地方。”后來演化為成語“出人頭地”。
[6]獨占鰲頭:唐宋時期,皇宮大殿前有一塊雕刻著龍和大龜的石板,科舉考試后,發榜時,規定狀元站在這里迎榜,因此,稱狀元為“獨占鰲頭”。名魁虎榜:名字在龍虎榜上居首位。龍虎榜,簡稱“虎榜”,本來指進士榜。解元是鄉試第一名,再于第二年春天參加會試、殿試,這是預賀人的恭維說法。
[7]瓊林賜宴:宋太宗的時候,開始在皇家園林瓊林苑賜宴給新科進士,以后就有了“瓊林宴”的說法。后來一度改為“聞喜宴”,元、明、清時稱為“恩榮宴”。伊始:開端,開始。臨軒問策:皇帝不坐正殿而親臨殿前平臺,用策問考試貢士。軒,宮殿中前堂與臺階之間,兩邊有欄桿。宋神宗曾親自到集英殿,對進士們進行考試。
[8]同年:唐代指同榜考中進士者,明清兩代鄉試、會試同時考中者都稱為“同年”。座主:唐代進士對主考官的稱呼。
[9]龍門點額:傳說鯉魚三月份游到龍門,跳躍過去的變成龍,跳不過去的額頭便撞到石壁。雁塔題名:相傳唐代科舉考試中考中的新進士,常在慈恩寺內的大雁塔上題寫自己的名字。
【譯文】
讀書人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求學叫做“游泮”,又叫做“采芹”;讀書人科舉考試被錄取叫做“釋褐”,又叫做“得雋”。“賓興”就是三年一次考取舉人的鄉試;“賢書”就是登記鄉試、會試考中舉子的花名冊。“鹿鳴宴”,款待考中文科的賢能人士;“鷹揚宴”,招待考中武科的賢能人士。文章科舉考試中被錄取,自有紅衣人暗中點頭;儒家經典既已明了,取得官職就像拾取草芥一樣容易。某家第一次有人考中進士,稱之為“破天荒”;讀書人學識超群,稱之為“出頭地”。科舉考試中殿試考中第一名,稱做“獨占鰲頭”;科舉考試中鄉試考中第一名,稱做“名魁虎榜”。皇帝在皇家園林賜宴新科進士,這是從宋太宗趙匡義時開始的;皇帝親臨殿前平臺,用策問考試貢士,這是從宋神宗趙頊開始的。同在一張榜單上被錄取的人,都互相稱呼“同年”;主持考試的官員,考中的考生都稱他為“座主”。科舉考試中考試沒有考中,稱之為“龍門點額”;科舉考試中考中進士,稱之為“雁塔題名”。
【解讀】
科舉考試在我國歷史悠久,是我國古代社會選拔人才的有效途徑,為我國歷朝發掘、培養了大量人才。一千三百年間科舉產生的進士接近十萬,舉人、秀才數以百萬。當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識之士,但能過五關斬六將,通過科考成進士者,多數都非等閑之輩。宋、明兩代以及清朝漢人的名臣能相、國家棟梁之中,進士出身的占了絕大多數。明朝英宗之后的慣例更是“非進士不進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科舉成為高級官員成長的必經之路。科舉對于知識的普及和民間的讀書風氣,也起了相當的推動作用。雖然這種推動是出于一般人對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對知識或靈性的渴望;但客觀上由于科舉入仕成為了風尚,中國的文風普遍得到了提高。
【原文】
賀登科,曰榮膺鶚薦;入貢院,曰鏖戰棘闈[10]。金殿唱名曰傳臚,鄉會放榜曰撤棘[11]。攀仙桂、步青云,皆言榮發;孫山外、紅勒帛,總是無名[12]。英雄入吾彀,唐太宗喜得佳士;桃李屬春官,劉禹錫賀得門生[13]。薪,采也;槱,積也;美文王作人之詩,故考士謂之薪槱之典;匯,類也;征,進也;是連類同進之象,故進賢謂之匯征之途[14]。賺了英雄,慰人下第;傍人門戶,憐士無依[15]。雖然有志者事竟成,佇看榮華之日;成丹者火候到,何惜烹煉之功[16]。
【注釋】
[10]榮膺鶚薦:榮幸地被推薦。榮膺,榮幸地接受或擔當。東漢的孔融曾向皇帝推薦禰衡做官,說:“鷙鳥累百,不如一鶚。使衡立朝,必有可觀。”意思是一百只鷙鳥(一種鷹類)加起來也不如一只鶚(一種雕類),假使讓禰衡為朝廷出力,成就必然可觀。后來人們就稱舉薦人才為“鶚薦”。貢院:科舉時代考試的地方。清代貢院兩旁建號舍,給應試者居住,以數十間或數百間為一列,形狀就像一條條長長的巷子,每條巷子編號。應試者入內即封好柵欄,只有交卷的時候才打開。為了防止放榜時考生喧鬧以及考試時傳遞作弊,歷代都在貢院的圍墻上插荊棘,使人不能攀爬,因此又稱為“棘闈”或“棘院”。鏖(áo)戰:竭力苦戰。
[11]傳臚:科舉制度中,在殿試后由皇帝宣布登第進士名次的典禮。臚,古代上級傳語給下一級。明代二三甲的第一名稱傳臚,清代則專門稱二甲第一名。撤棘:科舉考試結束,放榜后要撤去試院圍墻插上的荊棘。
[12]仙桂:神話傳說月亮中有一棵桂樹。青云:喻指高官厚祿。孫山外:相傳吳人孫山和同鄉的兒子一起去參加考試,只有孫山考取了最后一名。回到家鄉,同鄉打聽自己兒子的情況,孫山委婉地說:“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紅勒帛:原指紅帛制的腰帶。《夢溪筆談》中記載,宋代劉幾作文喜歡用險怪的語言,歐陽修非常厭惡。后來劉幾應試,正好趕上歐陽修當考官。他看到卷子有段話很怪,認為這肯定是劉幾的卷子,于是就用紅筆在試卷上打了一個大橫杠,全部抹掉,判為不合格,“謂之紅勒帛”。名單公布,果然是劉幾。后來人們就“紅勒帛”喻指用紅筆涂抹文章,簡稱“紅勒”。
[13]英雄入吾彀(ɡòu):唐太宗曾經悄悄地駕臨端門,看見新科進士一個接一個地出來,高興地說:“天下英雄都進入我的彀中了。”彀,張滿弓弩。入彀,指進入弓箭射程所及的范圍內,比喻掌握之中。桃李屬春官:劉禹錫寫過一首詩,祝賀禮部侍郎得到人才:“一日聲名遍天下,滿城桃李屬春官。”桃李,比喻所栽培的門生或所舉薦的人才。春官,指禮部。
[14]作人:培育人才。薪槱(yǒu)之典:《詩經·大雅·棫樸》里有“芃芃棫樸,薪之槱之”的句子,《毛詩序》認為這是一首歌頌周文王善于選拔和任用人才的詩。后來就稱考試為“薪槱之典”。象:卦象。匯征之途:《周易》解釋“泰”卦的初爻時說:拔起茅草,根系相連,這是同類匯聚相互牽引而出;往前進發就會獲得吉祥。
[15]賺了英雄:唐代進士科最被看重,很多人因此而老死在考場上,當時有詩說:“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傍人門戶:投靠權貴,不能自立。
[16]竟:終于。成丹:道家將朱砂等藥物配好放在鼎內,用火煉成丹藥。火候:指道家煉丹時對火力強弱、溫度高低、時間長短的節制。烹煉:冶煉。
【譯文】
祝賀別人科舉考試被錄取,就說“榮膺鶚薦”;進入貢院考場,稱做“鏖戰棘闈”。皇帝在金鑾殿上傳唱新科進士名次的典禮,稱做“傳臚”;鄉試和會試結束后放榜公布結果,稱做“撤棘”。“攀仙桂”和“步青云”,都是說人進士及第、榮耀發達;“孫山外”和“紅勒帛”,都是說人榜上無名、沒有考取。“英雄入吾彀”,這是唐太宗得到新科進士時喜悅的感言;“桃李屬春官”,這是放榜后劉禹錫道賀禮部侍郎得到一批新門生的賀詞。“薪”指采木作柴,“槱”指堆積聚積。“薪之槱之”是《詩經·大雅·棫樸》中贊美周文王善于選拔和任用人才的詩句,所以后來就把考試選拔人才稱之為“薪槱之典”;“匯”指聚集同類,“征”是進取,這在《易經》中是連接同類共同進取的卦象,所以后來把舉薦賢人稱之為“匯征之途”。“賺了英雄”,這是對落榜的人安慰之語;“傍人門戶”,這是對讀書人無依無靠的憐惜之詞。雖然這樣,但是懷有大志的人事業最終一定會取得成功,一定能看到他榮華富貴的那一天;煉成金丹一定要到火候,所以千萬不要吝惜冶煉的工夫。
【解讀】
科舉考試制度盡管存在很多弊端,以致后來變得很腐朽,但是在那個特定的社會里,科舉考試制度對當時社會的貢獻不能小覷。科舉最早的目的是為統治者從民間提拔人才,打破貴族世襲制度,以整頓吏制。相對于世襲、舉薦等選才制度,科舉考試的確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東亞日本、韓國、越南均有效法中國舉行科舉。十六至十七世紀,歐洲傳教士在中國看見科舉取士制度,在他們的游記中把它介紹到歐洲。十八世紀時啟蒙運動中,不少英國和法國思想家都推崇中國這種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國在十九世紀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務員敘用方法,規定政府文官通過定期的公開考試招取,漸漸形成后來為歐美各國仿效的文官制度。英國文官制所取的考試原則與方式與中國科舉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納了科舉的優點。因此,有人稱科舉是中國文明的第五大發明。今天的考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舉制度的延續。從宋代開始,科舉就做到了不論出身、貧富都可以參加。這樣不但極大地拓寬了統治者選拔人才的基礎,還讓處于社會中下階層的知識分子,有機會通過科考走向社會上層。這種政策對維持整體社會的穩定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明清兩朝的進士之中,將近一半是祖上沒有讀書、或有讀書但未作官的“寒門”出身。但只要他們能“一登龍門”,就自然能“身價十倍”。歷年來千萬莘莘學子,俯首甘為孺子牛,目的多為一舉成名,光宗耀祖。總之,科舉是封建統治者籠絡、控制讀書人的有效方法,也鞏固了其統治。
上一篇:幼學瓊林《祖孫父子》譯文賞析
下一篇:幼學瓊林《老幼壽誕》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