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書》的主要內容,《藏書》導讀
《藏書》亦稱《李氏藏書》,是一部專記人物的紀傳體通史。李贄撰。萬歷二十七年(1599)刊行于南京。由于此書排擊孔子,別立褒貶,在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的封建時代,被道學者看作洪水猛獸,明統治者以其“狂悖乖謬,非圣魯法”兩次下令“盡搜燒毀,不許存留”,至清代仍被列入《禁毀書目》,故此書僅在部分士大夫中流傳。1959年,中華書局組織人員,參校數種版本,進行斷句,整理出版,為現今的通行本。
李贄(1527—1602)。明代思想家。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明泉州晉江(今福建晉江)人。歷史學家、思想家。李氏出生于回教徒家庭。嘉靖舉人,30歲時為河南共城(今河南輝縣)教諭,后歷禮部司務等官,五十一歲時出為云南姚安知府。三年任滿,遂辭官歸隱,專事著述、講學。自稱“朝夕讀書,手不敢釋卷,筆不敢停揮”。其學綜儒、佛,絕不拘守于傳統的“道德倫理”,反對禮教,抨擊道學。晚年潛心于史學,據正史編纂成《藏書》,又廣搜明代資料撰 《續藏書》,打破漢、唐以來的傳統史學觀點,萬歷三十年(1602)明朝政府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將其逮捕入獄。李贄在獄中寧死不屈,自刎身亡,一生著述很多,除《藏書》、《續藏書》外,尚有《焚書》6卷、《續焚書》 5卷以及 《史綱評要》、《李溫陵集》等。
《藏書》共68卷,上起戰國,下迄元代,主要取材于歷代“正史”,采輯約800名歷史人物事跡,分為世紀和列傳。世紀8卷,專記歷代帝王,列傳60卷,記各種人物,分為大臣、名臣、儒臣、武臣、賊臣、親臣、近臣、外臣八類,類下再根據人物性質細分為若干門。在世紀、列傳之前各有總論,對歷代帝王多用四字一句作評價,并系以評語。這樣貫通古今、專載人物,詳細分類的紀傳體史書,在當時還是一種創新。
《藏書》是李贄一生中最得意、最用力的著作,他自己認為“惟此一種,系千百年是非”,(見《焚書》卷1《答焦漪園書》)同時,他也知道所述所論將不為時世所容,因此只能“姑書之而姑藏之,以俟夫千百世之下有知我者”。“此書但可自怡,不可示人”。從書名的隱晦,也可以看出李贄的用心。但是,此書最終還是沒有藏住,只因流傳不廣,后人也就忽略了它是一部史學名著。
《藏書》所敘人物的史實均可在各種正史中找到,故它的精髓在于李贄對于歷史人物的重新評價。李贄認定所謂“圣賢”言論,不可能永遠是人類思想的絕對標準,“按圣人以為是非,則其所言者,乃圣人之言,非吾心之言”,反對據幾千年相承不變的舊見解來衡量是非,力主創辟,自稱“顛倒千萬世之是非”,明確向傳統觀念宣戰。如他贊頌秦始皇為“千古一帝”,把馮道說成 “五代 一人”; 在論及 三國時事,以仲達為巧,而以孔明為拙; 他把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竇建德都列入“世紀”,與歷代帝王并列,還稱許陳勝是“匹夫首創”;他反對“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的封建禮教,贊揚寡婦卓文君自己作主再嫁司馬相如的行為。通檢全書,隨處可見這類為過去學者所不敢做的翻案文章。在封建道學禁錮人們思想的十六世紀末期,李贄敢于發難,敢于批判,以他獨特的見解,尖銳潑辣的文筆,表達了進步的政治思想和歷史觀,是難能可貴的。
但是李贄所引以自負的《藏書》并未達到自己理想中的完美境界。這 一點。在他生前就已直言不諱地自己道破: “晚年多暇,意欲 一洗千古之謗,而力不能致全書,又老來好書,目力既竭,計有行游四方,就正有道 ,日聞所不聞,庶幾快之。而筋力衰矣, 出門復難,就正未易。噫! 耳目無功,聞見日狹。予雖欲尚論古人,以知其世,何可得也。” (見 《藏書》 卷32 《德業儒臣前論》) 另外,在書中的神秘主義論點也有不少,這與李贄的學術淵源于王守仁、王畿、王艮一 派以及時代造成他的憤世嫉俗不無關系。
《藏書》問世以后,李贄又輯錄當代人物傳記和文集,撰成 《續藏書》27卷,記載了神宗以前的的明代人物約400余名。全書分為開國名臣、開國功臣、遜國名臣、靖難名臣、靖難功臣、內閣輔臣、勛封名臣、經濟名臣、清正名臣、理學名臣、忠節名臣、孝義名臣、文學名臣、郡縣名臣十四類,仍仿《藏書》之例,在一 些類以前寫有總論,在個別人物傳后寫有專論和評語。該書資料豐富翔實,據事實書,無所回避,議論精辟,發人深省。然而,或許出于當代人寫當代事,作者在書中只揚善而不刺惡,與《藏書》的批判精神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參考文獻
- 1. 侯外廬、邱漢生: 《李贄的進步思想》,載 《歷史研究》 1959年第7期。
- 2.懷治:《李贄的求學和著述》,載《文匯報》1962年1月3日 。
- 3. 容肇祖: 《李卓吾是怎樣的一個人?》,載《北京日報》 1962年8月30日 。
上一篇:《草木子》的主要內容,《草木子》導讀
下一篇:《蠶書》的主要內容,《蠶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