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輿
【原文】
黃帝畫野,始分都邑;夏禹治水,初奠山川[1]。宇宙之江山不改,古今之稱謂各殊[2]。北京原屬幽燕,金臺是其異號;南京原為建業(yè),金陵又是別名[3]。浙江是武林之區(qū),原為越國;江西是豫章之郡,又曰吳皋[4]。福建省屬閩中,湖廣地名三楚[5]。東魯西魯,即山東山西之分;東粵西粵,乃廣東廣西之域[6]。河南地處華夏之中,故曰中州;陜西即長安之地,原為秦境[7]。四川為西蜀,云南為古滇[8]。貴州省近蠻方,自古名為黔地[9]。
【注釋】
[1]黃帝畫野: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由于天下很大,百姓又多,難以管理,皇帝就畫野分州,有百里之國萬余。野,邊界、范圍。都邑:上古時期的行政區(qū)劃名稱與庶民編制單位。
[2]宇宙:天地。
[3]幽燕:今河北、北京及遼寧一帶,唐以前屬幽州,戰(zhàn)國時屬燕國。金臺:又稱燕臺,黃金臺。相傳戰(zhàn)國時期,燕昭王為了招賢納士,筑建土臺,上置黃金千兩,禮聘天下名士。建業(yè):三國時東吳曾把都城遷至南京,當時稱“建業(yè)”。金陵:南京有鐘山,古代叫“金陵山”。戰(zhàn)國時期的楚威王曾在南京設(shè)“金陵邑”。
[4]武林:杭州的別稱,杭州西有武林山(又名靈隱山)。豫章:楚漢之際曾設(shè)置豫章郡,首府在今天的南昌。郡:古代的行政區(qū)域,秦以前比縣小,從秦代起比縣大。吳皋(ɡāo):春秋戰(zhàn)國時江西是吳、越兩國邊界。皋,指水邊的高地。
[5]閩中:戰(zhàn)國時期秦王嬴政設(shè)閩中郡,首府在現(xiàn)在的福州。湖廣:元朝設(shè)置湖廣行省,管轄范圍大約為今天的湖南、湖北兩省。三楚:秦漢時把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分為西楚、東楚和南楚,總稱“三楚”。
[6]魯:現(xiàn)在山東泰山以南的汶、泗、沂、沐水流域,春秋時為魯國所有,秦漢以后稱這一地區(qū)為“魯”。粵(Yuè):古代西南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泛稱“百越”,越、粵通用。
[7]華夏之中:河南正好位于古代九州的中心地帶。華夏,中國的古稱。長安:漢高祖曾在西安設(shè)長安縣,漢、唐兩代都定都于此,稱“長安”。秦:周代的諸侯國。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建立秦朝。
[8]西蜀:三國時劉備建立蜀漢政權(quán),因地處中原以西,所以稱“西蜀”。滇(diān):云南曾有古滇國,所以簡稱“滇”。
[9]蠻方:中國古代對南方各少數(shù)民族的泛稱。黔地:秦時曾在貴州一帶設(shè)置黔中郡,因此貴州又稱黔地。
【譯文】
黃帝按照天上的星宿劃分了中國的疆域,才有了都、邑這些行政區(qū)域;夏禹平治了泛濫的洪水,才初步奠定了山川的走向和位置。天地間的山川河脈雖然不曾更改,但古今對它們的稱呼卻有所不同。北京古時候?qū)儆谟闹荨⒀鄧牡赜颍瑒e名又叫金臺;南京古時候稱作建業(yè),別名又叫金陵。浙江杭州有武林山,因此把浙江稱為“武林之區(qū)”,古時候?qū)儆谠酵醯墓蕠唤髂喜?jīng)設(shè)置豫章郡,因此把江西成為“豫章之郡”,古時候是吳國的邊境故又稱作“吳皋”。福建省秦代屬于閩中郡的地域,湖南、湖北春秋戰(zhàn)國時期屬于楚國,因此叫做“三楚”。“東魯”、“西魯”分別是山東、山西的別名;“東粵”、“西粵”就是今天廣東、廣西所在的地方。河南地處華夏大地的中心,所以被稱作中州;陜西是長安所在的地方,古時候歸秦國管轄。四川就是當年的西蜀,云南漢朝時是滇國。貴州地處古代南方少數(shù)民族,從古至今一直被稱作黔地。
【解讀】
大禹是我國古代偉人中最受人們崇敬的一個。堯、舜相繼掌權(quán)的傳說時代,渾水滔天,百姓生活在洪水之災中,于是舜任命鯀治理水患,鯀治水九年無功。后來舜見鯀治水束手無策,就將鯀流放到羽山,并命令鯀的兒子禹繼續(xù)治理洪水。禹跋山涉水不辭辛苦,身先士卒,相傳他治水三次經(jīng)過家門而不入,最終他采用疏導的辦法,鑿山導河,開辟溝渠,引導洪水流向大海。原來,黃河水系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寬,把支流疏通,與主流相接,這樣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歸主流。同時,他們把原來的高處培修使它更高,把原來的低地疏浚使它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陸地和湖澤。他把這些大小湖澤與大小支流聯(lián)結(jié)起來,洪水就能暢通無阻地流向大海了。解決了多年的洪水之患。大禹為民造福,永遠受到華夏子孫稱頌,大禹刻苦耐勞的精神,永遠為炎黃子孫懷念。
【原文】
東岳[10]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為天下之五岳;饒州[11]之鄱陽,岳州之青草[12],潤州之丹陽[13],鄂州[14]之洞庭,蘇州[15]之太湖,此為天下之五湖。
【注釋】
[10]岳:高大的山。
[11]饒州:隋朝時設(shè)饒州,首府在今江西省波陽縣。
[12]岳州:隋朝時改巴州為岳州,首府在今湖南省岳陽市。青草:洞庭湖和青草湖相通,自古并稱。另說南邊叫青草湖,北邊叫洞庭湖,實際上是同一個湖兩個不同的名字。
[13]潤州:隋朝時設(shè)潤州,首府在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陽:在現(xiàn)在安徽省當涂縣東南部,古代是水天相連的大湖,現(xiàn)在已經(jīng)名存實亡了。
[14]鄂州:隋朝時改鄭州為鄂州,首府在今湖北省武漢市。
[15]蘇州:隋朝時改吳州為蘇州,以姑蘇山得名,首府在今江蘇省蘇州市。
【譯文】
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這是天下聞名的五大高山,并稱“五岳”;饒州的鄱陽湖、岳州的青草湖、潤州的丹陽湖、鄂州的洞庭湖、蘇州的太湖,這是天下聞名的五大淡水湖,并稱“五湖”。
【解讀】
“五岳”是五大名山的總稱。在我國通常指東岳泰山(位于山東)、西岳華山(位于陜西)、南岳衡山(位于湖南)、北岳恒山(位于山西)和中岳嵩山(位于河南)。有些研究認為,“五岳”一詞來源于中國的五行思想與對山岳、山神的崇拜,傳說盤古死后,頭和四肢化為五岳。五岳是遠古山神崇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后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其中東岳泰山古稱岱山,又稱岱宗,是“五岳之首”。因地處東部,故稱東岳。五岳又各具特色:泰山雄、衡山秀、華山險,恒山奇,嵩山奧。東岳泰山巍峨陡峻,氣勢磅礴,被尊為五岳之首。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嘆,而唐代詩人杜甫則寫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言壯語。南岳衡山地臨湘水之濱,林木蒼郁,景色幽秀,享有“五岳獨秀”的美名。西岳華山,險居五岳之首。“自古華山一條路”,登臨猶比上天難,不吃豹子膽,只能望峰嘆。北岳恒山則山勢陡峭,溝谷深邃。交通不便,偏是深山藏寶,“懸空寺”便隱匿其中。中岳嵩山雄險有之,奇秀有之,似乎突出在一個“奧”字上:在嵩山留下了覆蓋經(jīng)濟、文化、藝術(shù)、宗教、科技全方位博奧精深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佛、道、儒”三教薈萃,“天、地、人”競相生輝,“山、寺、貌”互補爭艷。東岳泰山之雄,西岳華山之險,南岳衡山之秀,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泰山如坐,華山如立,衡山如飛,恒山如行,嵩山如臥。早已聞名于世界。“五岳”被譽為中國的五大奇觀。
【原文】
金城湯池,謂城池之鞏固;礪山帶河,乃封建之誓盟[16]。帝都曰京師,故鄉(xiāng)曰梓里[17]。蓬萊弱水,惟飛仙可渡;方壺員嶠,乃仙子所居[18]。滄海桑田,謂世事之多變;河清海晏,兆天下之升平[19]。水神曰馮夷,又曰陽侯;火神曰祝融,又曰回祿[20]。海神曰海若,海眼曰尾閭[21]。望人包容,曰海涵;謝人恩澤,曰河潤[22]。無系累者,曰江湖散人;負豪氣者,曰湖海之士[23]。問舍求田,原無大志;掀天揭地,方是奇才[24]。
【注釋】
[16]金城湯池:城墻像金屬鑄造的一樣堅固,護城河像熱開水一樣無法接近。比喻堅固無比、防守嚴密的城市或工事。城,城墻。湯,熱水、開水。池,護城河。礪山帶河:泰山小得像塊磨刀石,黃河細得像條衣帶。比喻時間久遠,任憑動蕩也絕不變心。礪,磨刀石。山,泰山。河,黃河。封建:封邦建國。誓盟:誓言,盟詞。
[17]梓(zǐ)里:即“桑梓”,古人常在房前屋后種植桑樹或梓樹,后來就用桑梓來代稱故鄉(xiāng)。
[18]蓬萊:蓬萊山,古代傳說中的仙山。弱水:古水名。方壺:傳說中的神山,又名“方丈”。員嶠:神話中的仙山名。
[19]滄海桑田:大海變成桑田,桑田又變成大海。河清海晏:黃河的水變清了,大海也平靜了。河,指黃河。晏,平靜。兆:預兆。升平:太平。
[20]馮夷:傳說是軒轅之子,生前為水官,死后為水神。陽侯:傳說中的波濤神,生前曾被封為陵陽侯。祝融:神話傳說中的古帝,以火施化,號赤帝,被后人尊為火神。回祿:傳說中火神,后用做火災的代稱。
[21]海若:傳說中海神的名字。海眼:即泉眼,古人認為井泉的水,潛流地下,通江海,隨潮漲落,故稱“海眼”。尾閭:古代傳說中泄海水的地方。尾,指百川之下。閭,指水聚之處。
[22]海涵:指氣量大,能包容,就像大海能容納百川一樣。涵,包含、包容。河潤:像河水滋潤土地那樣幫助別人。
[23]系累:牽累。江湖散人:閑散不拘束、毫無牽掛的人。唐朝文學家陸龜年舉進士不中,居松江甫里,經(jīng)營茶園,常泛舟于太湖,自稱江湖散人。負:具有,享有。湖海之士:形容氣概豪放之人。湖海,水面寬廣,氣勢雄渾,用來形容性格爽朗豪放。
[24]問舍求田:即“求田問舍”,謀求買田置屋。舍,房屋。掀天揭地:把天掀起,把地揭開,形容力量或聲勢非常浩大。
【譯文】
城墻像黃金鑄就的一樣,護城河像沸騰滾燙的開水,用來說明城池堅固、牢不可破;泰山變得如礪石般堅固,黃河變得如衣帶般細長,是封建帝王分封功臣為侯王時的誓盟之辭。皇帝所在地為都城,又叫做京師;漂泊在外的人,把自己的故鄉(xiāng)又叫做梓里。蓬萊和弱水地勢險要,只有會飛的神仙可以渡過,到達那里;員嶠和方壺山高路遠,只有修養(yǎng)深厚的神仙才能居住在那里。滄海桑田,比喻人世間的事物變化很大;河清海晏,預兆天下太平盛世。管理河水的神叫馮夷,又稱為陽侯;掌管火的神叫祝融,又稱為回祿。海神稱作海若,海眼稱作尾閭。希望得到別人的多多包容,說如同大海能涵容得下一切江河;感謝別人的恩惠照顧,就說像受到河水對泥土滋潤一樣。無牽無掛的人被稱作江湖散人;具有豪放氣概的人被稱作湖海之士。光知道買田置房的人,這種人原本就胸無大志;能夠掀天揭地做大事業(yè)的人,才能稱得上有奇特才能的人。
【解讀】
古代的城墻、護城河多是用于防御敵人侵犯,往往城墻高大堅不可摧,護城河寬而深,難于跨越,在這樣的雙層防御之下,城池牢不可破。著名的古城墻之一,湖北省荊州市古城墻,相傳為三國時關(guān)羽守荊州時所筑。原為土城墻,南宋改建為磚墻。現(xiàn)城墻為清順治三年(1646)重建的。城墻整體形狀呈不規(guī)則橢圓形,城墻高8.83米,底部寬10米,周長11.3公里,城內(nèi)東西直徑3.75公里,南北直徑1.2公里,總面積4.6平方公里。底部為大條石、糯米石灰漿灌縫堆砌而成,城墻、城門、堞垛等,現(xiàn)在都保存較好,古色古香,呈游龍之勢。荊州護城河,又稱水域,是古城的第一道防御線,護城河全長10500米,寬30米,水深4米。歷史上,關(guān)羽失荊州,不是城池不堅,而是他自身驕傲自大造成的,驕兵必敗呀!
【原文】
憑空起事,謂之平地風波;獨立不移,謂之中流砥柱[25]。黑子彈丸,極言至小之邑;咽喉右臂,皆言要害之區(qū)[26]。獨立難持,曰一木焉能支大廈;英雄自恃,曰丸泥亦可封函關(guān)[27]。事先敗而后成,曰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事將成而終止,曰為山九仞,功虧一簣[28]。以蠡測海,喻人之見小;精衛(wèi)銜石,比人之徒勞[29]。跋涉謂行路艱難,康莊謂道路平坦[30]。磽地曰不毛之地,美田曰膏腴之田[31]。得物無所用,曰如獲石田;為學已大成,曰誕登道岸[32]。
【注釋】
[25]平地風波:平地上起風浪。比喻突然發(fā)生意料不到的糾紛或事故。中流砥柱:就像屹立在黃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樣。比喻堅強獨立的人能在動蕩艱難的環(huán)境中起支柱作用。砥柱,原為河南省三門峽東的一個石島,屹立于黃河激流之中。
[26]黑子:黑痣。彈丸:彈弓所用的泥丸。右臂:人習慣用右手做事,所以用右手比喻事物的重要部分。
[27]自恃:自以為有所依靠、倚仗。丸泥亦可封函關(guān):用泥丸封住函谷關(guān),就可以阻擋來犯的敵人。丸泥,揉成圓球形的泥團。函關(guān),即函谷關(guān),戰(zhàn)國時秦國設(shè)置,因在山谷中,深險如函(盛物的匣子)而得名。
[28]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比喻開始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東隅,東方日出處,指早晨。桑、榆,指日落處,也指日暮。為山九仞,功虧一簣(kuì):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點沒能完成。九仞,極言其高。虧,欠缺。簣,盛土的筐子。
[29]以蠡(lǐ)測海:用貝殼來量海。比喻觀察和了解很狹窄很片面。蠡,貝殼做的瓢。精衛(wèi)銜石:相傳遠古時候,炎帝的女兒在東海游玩時淹死在海里,她的靈魂化作一只精衛(wèi)鳥,到西山去銜木石,決心填平東海。后來比喻意志堅決,不畏艱難。
[30]跋涉:登山涉水。形容旅途艱苦。
[31]磽(qiāo)地:貧瘠多石不生草木之地。磽,堅硬的石頭。不毛之地:不生長草木莊稼的荒地。形容荒涼、貧瘠。膏腴(yú):形容土地非常肥沃。膏,肥肉,油脂。腴,肥沃。
[32]石田:布滿石頭的田地,借指沒有什么用處的東西。誕登道岸:登上道德知識的彼岸。比喻做學問大有成就。誕,句首助詞,無義。道,道德,這里指品德學問。
【譯文】
憑空挑起爭端,好像平地起了風波;有自己的主張能獨當一面,好像屹立在激流中的砥柱一樣。黑子和彈丸都是形容極小的城市;咽喉和右臂都是形容極其重要的地區(qū)。形容一個人勢單力孤難以挑起重任,就說用一根大木不能撐得住一座大房屋;形容英雄好漢依仗自己的膽識本領(lǐng),就說一塊泥巴可以封得住險要的函谷關(guān)。形容做事先經(jīng)歷失敗,最后取得成功,就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形容事情即將成功時卻放棄而終止,就說“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用瓢來測量海水,比喻人的見識短淺;精衛(wèi)銜石填海,比喻人做事徒勞無功。“跋涉”形容道路十分艱難,“康莊”形容道路極為平坦寬廣。貧瘠多石頭的土地,叫做“不毛之地”;肥沃富饒的田地,叫做“膏腴之田”。得到的東西卻沒有一點用處,就如同獲得石頭田地,無法耕種;做學問而有了很大成就,就說達到了知識的彼岸。
【解讀】
函谷關(guān)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著名軍事要塞之一,因關(guān)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guān)。這里曾是戰(zhàn)馬嘶鳴的古戰(zhàn)場,易守難攻,素有“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之稱。函谷關(guān)位于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西據(jù)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guān)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戰(zhàn)國之中,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guān)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zhàn)場”之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函谷關(guān)不僅是一處軍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與西北地區(qū)文化、經(jīng)濟交流的要點。圍繞著這座重關(guān)名城流傳著“紫氣東來”、“老子過關(guān)”、“雞鳴狗盜”、“公孫白馬”、“唐玄宗改元”等歷史故事和傳說,唐太宗、唐玄宗、司馬遷、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馬光等歷史名人志士臨關(guān)吟詩作賦,流傳至今的有100余篇。
【原文】
淄澠之滋味可辨,涇渭之清濁當分[33]。泌水樂饑,隱居不仕;東山高臥,謝職求安[34]。圣人出則黃河清,太守廉則越石見[35]。美俗曰仁里,惡俗曰互鄉(xiāng)[36]。里名勝母,曾子不入;邑號朝歌,墨翟回車[37]。擊壤而歌,堯帝黎民之自得;讓畔而耕,文王百姓之相推[38]。費長房有縮地之方,秦始皇有鞭石之法[39]。堯有九年之水患,湯有七年之旱災[40]。商鞅不仁而阡陌開,夏桀無道而伊洛竭[41]。道不拾遺,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揚波,知中國有圣人[42]。
【注釋】
[33]淄澠(zī miǎn):淄水和澠水的并稱,均在山東省境內(nèi)。傳說淄水味道甘甜,而澠水味道苦澀,若將二水摻和,則甘苦難辨。滋味可辨:傳說春秋時期齊桓公的寵臣易牙善烹調(diào),能夠嘗一口就分辨出淄水和澠水的滋味。涇渭:指涇水和渭水。涇河和渭河在古城西安北郊交匯時,由于含沙量不同,一清一濁,涇河水清,渭河水渾,涇河的水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34]泌(bì)水樂饑:泉水可以使人快樂而忘掉饑餓。泌,泉水涌出的樣子。仕:做官。東山:山名,在浙江省上虞市西南。謝:謝絕。
[35]黃河清:黃河變清。黃河水色渾黃,古人認為,黃河一旦變清,就會有圣人出現(xiàn)。越石見:越石顯現(xiàn)。傳說福州城東有越王石,平常隱沒在云霧里,只有清廉的太守來了,它才會顯現(xiàn)出來。見,通“現(xiàn)”。
[36]仁里:原指仁者居住之地,后來指風俗淳樸的地方。里,古代居民聚居的地方。互鄉(xiāng):互相為惡的鄉(xiāng)名。
[37]曾子:即曾參,字子輿,孔子的學生,以孝著稱。朝歌:古代都邑名,在今河南省淇縣。商代曾做過別都。墨翟:即墨子,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思想家,墨家的代表人物。他認為早晨唱歌不是時候,都邑用此命名不妥,因此當車駕臨近朝歌時,便掉轉(zhuǎn)車頭走了。
[38]擊壤而歌:打擊土堆而唱歌。比喻太平盛世,人人豐衣足食。擊壤:古代的一種游戲。讓畔而耕:種田人互相謙讓,在田界處讓對方多占有土地。畔,田地的界限。文王:周文王。相推:互相推讓。
[39]費長房:東漢人。傳說他學得一種仙術(shù),想到什么地方一下子就到了,一天之內(nèi),人們在千里之外的好幾個地方都看到他。鞭石之法:鞭打石頭的方法。傳說秦始皇造石橋,想渡海去看日出。當時有個神人,驅(qū)趕著石頭下海,石頭走得慢,神人就用鞭子抽,石頭都流血了。
[40]湯:即商湯,商朝的開國君主。
[41]商鞅:戰(zhàn)國時衛(wèi)國人,他入秦國輔佐秦孝公變法,最終使秦國富強起來。不仁:不講仁德。阡陌開:把原來土地劃分的標志去掉,實行土地私有制,這是商鞅變法的重要內(nèi)容。阡陌,田地之間的道路或地界。夏桀:夏朝的亡國之君,暴虐荒淫。無道:不行正道,做壞事。多指暴君或權(quán)貴者的惡行。伊洛竭:伊河和洛河枯竭。傳說夏桀昏庸無道,倒行逆施,上天使伊洛二水干枯以警告他。
[42]道不拾遺: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遺,失物。在上:在上位。對長輩或上司的敬語。海不揚波:海上不起驚濤駭浪,比喻天下太平。中國:上古時代,華夏各族建國于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而把周其他地區(qū)稱為四方。后泛指中原地區(qū)。
【譯文】
淄水和澠水的味道不同,放在一起也可以分辨得出來;涇水清澈而渭水渾濁,即使二水合流后,依然可以分辨出來。山泉的甘美使人快樂而忘記饑餓,所以隱居山林的人不愿意出山當官;情愿在自由恬靜的東山高枕無憂,所以東晉的謝安多次謝絕朝廷的詔令,以求輕松悠閑。圣人出現(xiàn)在世間時,黃河的水也會變得清澈;太守為官廉潔清正,越王石就會顯現(xiàn)于世。民俗淳樸的地方稱為“仁里”,民俗惡劣的地方叫做“互鄉(xiāng)”。到了“勝母里”這個地方,曾子說什么也不肯進去;到朝歌這個城市附近時,墨子就駕車而返。在田地里拍著土壤高歌,這是堯帝百姓自得其樂的盛世景象;在田地里耕地互相推讓地界,這是周文王時百姓中盛行禮讓之風。東漢的費長房有縮短兩地距離之術(shù);秦始皇讓仙人作法,揮鞭驅(qū)趕石頭造橋。堯帝在位的時候,有長達九年的洪水泛濫之患;商湯在位的時候,有長達七年的大旱之災。商鞅不施仁義,讓百姓把原來土地劃分的標志去掉,實行土地私有;夏桀慘無人道,上天就讓伊、洛二水同時枯竭。在路上看見他人的失物,也不會把它撿起來拿走,這是因為統(tǒng)治者治理有方的緣故;大海不起驚濤駭浪,國泰民安,由此可知中國境內(nèi)有圣明的人治理。
【解讀】
在古代動蕩年代,賢士們往往選擇退隱,在山水田野里享受大自然的樂趣。謝安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謝安(320-385),字安石,號東山,東晉政治家,軍事家,浙江紹興人,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歷任吳興太守、侍中兼吏部尚書等職,死后追封太傅兼廬陵郡公。世稱謝太傅、謝安石、謝相、謝公。他初與權(quán)臣周旋時,從不卑躬屈膝,不違背自己的準則卻能拒權(quán)臣而扶社稷;等他自己當政的時候,又處處以大局為重,不結(jié)黨營私,不僅調(diào)和了東晉內(nèi)部矛盾,還于淝水之戰(zhàn)擊敗前秦并北伐奪回了大片領(lǐng)土;而到他北伐勝利、正是功成名就之時,能急流勇退,不戀權(quán)位;因此被后世人視為良相的代表,“高潔”的典范。
上一篇:幼學瓊林《器用》譯文賞析
下一篇:幼學瓊林《外戚》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