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
【原文】
冠稱元服,衣曰身章[1]。曰弁曰冔曰冕,皆冠之號[2];曰履曰舄曰屣,悉鞋之名[3]。上公命服有九錫,士人初冠有三加[4]。
【注釋】
[1]元服:帽子。《儀禮·士冠禮》:“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元,首,頭。身章:指衣服。衣服是人身的裝飾,所以俗稱衣服為章身之具。古代衣著表明了人的貴賤貧富,因此它也是人身份的標志。章,文飾,標志。
[2]弁(biàn):古代一種官帽。赤黑色布做的叫爵弁,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引申為加弁。冔(xú):商代對帽子的稱呼。《儀禮·士冠禮》:“周弁,商冔,夏收。”冕(miǎn):古代帝王及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員們戴的禮帽,后專指帝王的皇冠,所以帝王登基叫加冕。
[3]履(lǚ)、舄(xì)、屣(xǐ):都指鞋子。履,單底鞋。舄,同“舃”,古代的一種復底鞋。引申為鞋的通稱。屣,鞋。
[4]上公:周代官員的品秩按一命至九命來劃分,其中三公(太師、太傅、太保)為八命,出封在外則加一命,稱為上公。《周禮·春官·典命》:“上公九命為伯,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九為節(jié)。”命服:古代官員按照等級所穿的禮服。《周禮·春官·典命》:“服其命服,朱芾斯皇。”周代官員有一至九命的等級差異,官員的衣服因命數(shù)不同而各不相同,所以稱為“命服”。九錫:古代天子賜給諸侯、大臣有功勛的九種器物,是最高禮遇的表示。錫,賞賜。士人:古代指達到結婚年齡的男子,兼指未婚與已婚。初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稱初冠。三加:古代行冠禮的時候,開始戴緇布冠,然后戴皮弁,最后戴爵弁,稱為“三加”。
【譯文】
帽子稱為“元服”;衣服叫做“身章”。“弁”、“冔”、“冕”,都是帽子的稱號;“履”、“舄”、“屣”,都是鞋子的別名。三公以上的大臣,皇帝賜給相應的禮服和九種物品,稱為“九錫”;男子成年行冠禮的時候,初加緇布冠,次加皮弁,再加爵弁,稱為“三加”。
【解讀】
唐朝是一個物質文化高度發(fā)展的時期,也是中國聞名世界的一個朝代,確立了中國在全世界的重要地位。唐朝的服飾頗受全世界的人民喜愛,唐朝的官服也很有特色。唐高祖曾規(guī)定大臣們的常服,親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團花)綾羅制作,腰帶用玉帶鉤。五品以上用朱色小科(小團花)綾羅制作,腰帶用草金鉤。六品用黃色(檸檬黃)雙釧(幾何紋)綾制作,腰帶用犀鉤。七品用綠色龜甲、雙巨、十花(均為幾何紋)綾制作,帶為銀銙(環(huán)扣)九品用青色絲布雜綾制作,腰帶用瑜石帶鉤。唐太宗李世民(627649)時期,四方平定,國家昌盛,他提出偃武修文,提倡文治,賜大臣們進德冠,對百官常服的色彩又作了更細的規(guī)定。據(jù)《新唐書·車服志》所記,三品以上袍衫紫色,束金玉帶,十三銙(裝于帶上的懸掛鞢的帶具,兼裝飾作用)。四品袍深緋,金帶十一銙。五品袍淺緋,金帶十銙。六品袍深綠,銀帶九銙。七品袍淺綠,銀帶九銙。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淺青,瑜石帶八銙。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黃色,銅鐵帶七銙。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因怕八品袍服深青亂紫(古代用藍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紅色光,故怕與紫色相混),改成碧綠。自春秋時期齊桓公(前685-前643)穿紫袍始,才確定了以紫為上品的服裝色彩格局,至宋元一直未變。到明朝才被大紅色所取代。《新唐書·車服志》記載文官官服花式,有鸞銜長綬、鶴銜靈芝、鵲銜瑞草、雁銜威儀、俊鶻銜花、地黃交枝等名目。
【原文】
簪纓縉紳,仕宦之稱[5];章甫縫掖,儒者之服[6]。布衣即白丁之謂,青衿乃生員之稱[7]。葛屨履霜,誚儉嗇之過甚[8];綠衣黃里,譏貴賤之失倫[9]。
【注釋】
[5]簪纓:簪和纓,古時達官貴人的冠飾,用來把冠固著在頭上,后因以為做冠者顯貴之稱。簪(zān),用來固定發(fā)髻或把冠固定在頭上的一種長針。纓(yīnɡ),系在下巴處的冠帶。縉紳:原意是插笏(古代朝會時官宦所執(zhí)的手板,有事就寫在上面,以備遺忘)于帶,舊時官宦的裝束,轉用為官宦的代稱。縉,也寫作“搢”,插。紳,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帶子。仕宦:本指做官,這里指達官貴人。
[6]章甫:商代的一種禮帽,即緇布冠。縫掖:寬袖單衣,是古代儒生的穿著。儒者:即儒生。指通經之士,也指一般讀書人。
[7]布衣:布制的衣服。古代平民不能穿錦繡。借指平民。《史記·李斯列傳》:“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白丁:舊指平民,沒有功名的人。青衿(jīn):也作“青襟”,青色交領的長衫,古代學子的服裝。《詩經·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傳:“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因此來指讀書人。明清科舉時代專指秀才。
[8]生員:封建科舉制時代,在太學等處學習的人統(tǒng)稱生員,唐代指在太學學習的監(jiān)生,明清時代指通過最低一級考試,取入府、縣學的人,俗稱秀才。葛屨(jù)履霜:用夏天穿的葛布鞋在秋冬踏霜雪。《詩經·魏風·葛屨》:“糾糾葛屨,可以履霜。”毛傳:“夏葛屨,冬皮屨,葛屨非所以履霜。”誚:嘲諷。儉嗇:節(jié)儉,吝嗇。
[9]綠衣黃里:以綠色為衣面,用黃色為衣里。古時以黃色為正色,綠為閑色,以閑色為衣,以正色為里為裳,喻尊卑貴賤顛倒失序。失倫:失去應有的條理次序。倫,條理,次序。
【譯文】
“簪纓”和“縉紳”,都是官吏的稱號;“章甫”和“縫掖”,都是讀書人戴的帽子和穿著的衣服。“布衣”是對沒有功名的平民的稱呼,“青衿”是對考入官學的生員的稱呼。“葛屨履霜”,這是嘲諷人節(jié)儉吝嗇得太過度了;“綠衣黃里”,這是諷刺人顛倒了尊卑貴賤次序。
【解讀】
唐代服飾對后世的影響不僅廣泛而且深遠。現(xiàn)代時裝界仍然存在著唐代服飾的元素,唐朝的服飾常常利用顏色和花紋來體現(xiàn)官職的尊卑。唐代認為赤黃近似日頭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故赤黃(赭黃)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把赭黃規(guī)定為皇帝常服專用的色彩,黃色就成為帝皇的象征。唐高祖曾規(guī)定大臣們的常服。唐代武官的服制花色也很豐富,規(guī)定武三品以上、左右武威衛(wèi)飾對虎,左右豹韜衛(wèi)飾豹,左右鷹揚衛(wèi)飾鷹,左右玉鈐衛(wèi)飾對鶻,左右金吾衛(wèi)飾對豸。又諸王飾盤龍及鹿,宰相飾鳳池,尚書飾對雁。后又規(guī)定千牛衛(wèi)飾瑞牛,左右衛(wèi)飾瑞馬,驍衛(wèi)飾虎,武衛(wèi)飾鷹,威衛(wèi)飾豹,領軍衛(wèi)飾白澤,金吾衛(wèi)飾辟邪,監(jiān)門衛(wèi)飾獅子。唐太和六年又許三品以上服鶻銜瑞草、雁銜綬帶及對孔雀綾襖。
【原文】
上服曰衣,下服曰裳[10];衣前曰襟,衣后曰裾[11]。敝衣曰襤褸,美服曰華裾[12]。襁褓乃小兒之衣,弁髦亦小兒之飾[13]。左衽是夷狄之服,短后是武夫之衣[14]。尊卑失序,如冠履倒置[15];富貴不歸,如錦衣夜行[16]。
【注釋】
[10]衣:古時上裝叫衣。裳:古人穿的遮蔽下體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種,不是褲子。《詩經·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
[11]襟(jīn):古代指衣的交領,后來指衣的前幅。裾(jū):衣服的前襟,即大襟。也指后襟。
[12]敝衣:破舊的衣服。敝,破舊,壞。襤褸(lán lǚ):也作“藍縷”。形容衣服破爛。華裾:華麗的衣服。華,華麗。
[13]襁褓(qiǎnɡ bǎo):襁保,襁葆。背負嬰兒用的寬帶和包裹嬰兒的被子。后亦指嬰兒包。泛指嬰兒的衣裳。弁髦(máo):喻棄置無用之物。弁,指緇布冠;髦,幼童垂在眉毛上方的頭發(fā),類似現(xiàn)在的劉海。古代貴族子弟行加冠之禮,先用緇布冠把劉海束好,三次加冠之后,就不再用緇布冠,并剃去劉海,理發(fā)為髻。因此,弁髦對成年男子來說是廢棄無用的東西,對小孩來說是一種裝飾。
[14]左衽:衣襟向左邊開。是某些少數(shù)民族的服裝式樣,與中原漢族的前襟向右相反。衽,衣襟。夷狄:漢族以外的少數(shù)民族。夷,古代稱東方各個民族。狄,古代稱北方各個民族。短后:衣的后幅較短,便于動作。
[15]冠履倒置:頭戴帽,腳穿鞋,以喻上下之分。如果兩者易位,則尊卑顛倒,上下失序。亦作“冠履倒易”。
[16]錦衣夜行:也作“衣錦夜行”,穿了錦繡衣裳在夜間行走。比喻不能在人前顯示榮華富貴。《史記·項羽本紀傳》:“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錦夜行。”
【譯文】
上裝稱做“衣”,下裝稱做“裳”;衣的前幅稱做“襟”,衣的后幅稱做“裾”。破舊的衣服稱做“襤褸”,華美的衣服稱做“華裾”。“襁褓”是小孩子的衣裳,“弁髦”也是小孩子的裝飾。前襟向左,這是少數(shù)民族的衣服;后幅比較短,這是習武人的衣服。尊貴和卑賤失去次序,就如同帽子和鞋子顛倒了位置一樣;富貴了不回故鄉(xiāng),就如同穿了錦繡衣裳在夜間行走一樣。
【解讀】
《史記》記載,楚霸王項羽攻占咸陽后,有人勸他定都關中,但項羽鄉(xiāng)土觀念很濃厚。說:“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后人便延伸出了“錦衣夜行”,慢慢就有了衣錦當還鄉(xiāng)的說法。《舊唐書·姜暮傳》:“衣錦還鄉(xiāng),古人所尚。今以本州相授,用答元功。”可見,古人崇尚“衣錦還鄉(xiāng)”。古代指做官后,穿了錦繡的衣服,回到故鄉(xiāng)向親友夸耀。后來泛指富貴以后穿著華麗的衣服回到故鄉(xiāng)。
【原文】
狐裘三十年,儉稱晏子[17];錦幛四十里,富羨石崇[18]。孟嘗君珠履三千客,牛僧孺金釵十二行[19]。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20];綺羅之輩,非養(yǎng)蠶之人[21]。貴者重裀疊褥,貧者裋褐不完[22]。
【注釋】
[17]狐裘三十年:一件狐皮大衣穿了三十年。狐裘,用狐皮制成的衣。《孔子家語》:“孔子曰:‘晏平仲祭其祖先,而豚肩不掩脰(頸項),一狐裘三十年,賢大夫也。’”晏子:即晏嬰,(前578-前500)字平仲,謚平,習慣上多稱平仲,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歷仕靈公、莊公、景公三世,景公時為相。以節(jié)儉和機智聞名。
[18]錦幛四十里:錦幛的帷幕有四十里長。一作“五十里”。錦幛:錦繡的帳幕。說明極度奢侈豪華。石崇:(249-300)字季倫,西晉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人,西晉文學團體“金谷二十四友”巨子、著名富豪。初為修武令,累遷至侍中。用熙元年(290)出任荊州刺史,以劫掠客商致巨富。于河陽置金谷園,奢靡成風,與貴戚王愷、楊秀等爭為奢靡。曾與王愷斗富,以蠟代薪,作錦布幛五十里,王愷雖得武帝支持,仍不能敵。
[19]孟嘗君:名田文,戰(zhàn)國時齊國公子。襲其父田嬰的封邑薛(今山東滕州南)稱薛公,號孟嘗君。齊湣王時任相國,門下有食客數(shù)千。珠履三千客:《史記》記載戰(zhàn)國時楚國公子春申君的門客有三千多人,其中上等的門客都穿著綴有珍珠的鞋子。春申君,即黃歇,戰(zhàn)國時楚國貴族,考烈王時任令尹,改封于吳(今江蘇蘇州),號春申君。這里誤為孟嘗君。牛僧孺:字思黯,唐朝大臣,是唐代后期“牛李黨爭”中牛黨首領。金釵十二行:頭戴金釵的女子十幾排。形容姬妾眾多。
[20]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指珍貴的皮裘,價值千金,當然是由無數(shù)只狐貍腋下的皮毛縫制而成的。腋,腋下。劉向《說苑》:“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廊廟之才,非一木之枝也。”
[21]綺羅之輩:泛指穿各種絲織品的富貴之人。綺(qǐ)羅,也作“羅綺”,泛指各種絲織品。
[22]重裀疊褥:墊子好幾層,褥子疊著褥子。裀(yīn):古同“茵”,床墊。褥,坐臥時墊在身下的軟枕。裋(shù)褐:貧苦人穿的粗布衣服。
【譯文】
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人們稱贊晏子節(jié)儉;搭起了四十里長的錦幛帷幕,人們羨慕石崇富有。齊國貴族孟嘗君有三千門客,個個都穿著綴有珍珠的鞋子;唐朝宰相牛僧孺家里姬妾眾多,頭戴金釵的女子就有十二排。價值千金的皮裘,光用一只狐貍腋下的皮毛是做不成的;身穿綾羅綢緞的富貴之人,并不是那些辛勤養(yǎng)蠶的人。富貴者家里用的坐墊和褥子重重疊疊,貧苦人家卻連粗布衣服也破爛不堪。
【解讀】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宋代張俞在著名的詩《蠶婦》里通過養(yǎng)蠶的婦人之口,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疾苦。蠶婦進城回來傷心地哭訴:穿著綾羅綢緞的人,卻不是辛辛苦苦養(yǎng)蠶織錦的人自己。意思就是說,辛辛苦苦養(yǎng)蠶的人還是很窮,即使養(yǎng)一輩子蠶,連件精美的衣服都穿不起,有錢有權人卻穿著窮人做的精美衣服,諷刺了當時不公平的社會現(xiàn)實,揭露統(tǒng)治者不勞而獲的不合理現(xiàn)實,表達作者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窮人辛勤勞動生活仍然困苦,富人卻生活奢華披金戴銀。
【原文】
卜子夏甚貧,鶉衣百結[23];公孫弘甚儉,布被十年[24]。南州冠冕,德操稱龐統(tǒng)之邁眾[25];三河領袖,崔浩羨裴駿之超群[26]。虞舜制衣裳,所以命有德[27];昭侯藏敝袴,所以待有功[28]。唐文宗袖經三浣,晉文公衣不重裘[29]。衣履不敝,不肯更為,世稱堯帝[30];衣不經新,何由得故,婦勸桓沖[31]。
【注釋】
[23]卜子夏: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孔子死后,曾在魏國西河講學,李克、吳起都是他的學生,被魏文侯也尊為師。鶉(chún)衣:鶉鳥尾禿,像古時敝衣短結,所以用來形容補綴破舊的衣衫。鶉,一種鳥,尾巴禿,像破舊衣服上打的短結。
[24]公孫弘:(前200-前121),字季,一字次卿,漢族,西漢淄川薛(今山東滕州)人。他起身于鄉(xiāng)鄙之間,居然為相,直至今日,人們依然對他推崇備至。尤其他的“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的精神,已成為歷史長卷中最醒目的一章,永垂后世。布被十年:一床布被蓋了十年。漢武帝時的丞相公孫弘說,做君主怕的是不廣闊博大,當臣子怕的是不自制節(jié)儉,因此他一條麻布被蓋了十多年。
[25]南州冠冕:南方人才中杰出者。冠冕,比喻首位,第一。后用來贊譽德高望重才識優(yōu)異的人。東漢末年,司馬徽稱贊龐統(tǒng)是“南州士之冠冕”。德操:即司馬徽,字德操,東漢末人,善于知人,人稱水鏡先生。劉備曾向他探詢人才,他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tǒng)。龐統(tǒng):(179-214)字士元,襄陽(今湖北襄樊市)人,三國時劉備的謀士。初與諸葛亮齊名,號稱“鳳雛”。劉備得荊州,與諸葛亮同任軍師。后來隨從劉備入蜀,攻洛城時中流矢而死。邁眾:眾人中最突出的。邁,超過。
[26]三河領袖:黃河南北一帶讀書人的領軍人物。三河,漢代以河內、河南、河東郡為三河,即今河南洛陽市黃河南北一帶。崔浩:字伯淵,北魏大臣,官至司徒,參與軍國大計。裴駿:北魏中書博士,精通經史,親屬稱他為“神駒”。
[27]虞舜制衣裳,所以命有德:舜帝制作衣服,是用來賜給有德行的人。《書·皋陶謨》載,舜帝對大禹說:“以五彩彰施與五色,作服,汝明。”舜的大臣皋陶對大禹說:“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意思是,上天任命有德的人,要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等禮服表彰這五者。命有德,任命有德的人。
[28]昭侯藏敝袴(kù):戰(zhàn)國時韓昭侯有一條破褲子,叫人藏起來。侍者曰:“君亦不仁矣,敝袴不以賜左右,藏之。”昭侯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珍惜自己的一顰一笑,“今夫袴,豈特顰笑哉!袴之與顰笑相去遠矣,吾必待有功者,故收藏之,未有予也”。韓昭侯的意思是,不能濫加賞賜,一舉一動都要有明確的目的。昭侯,即韓昭侯,戰(zhàn)國時代韓國的國君。袴,褲子。
[29]唐文宗:(809-840)即李昂,唐代皇帝。袖經三浣(huàn):唐文宗李昂經常與六位學士在便殿議事,為了表明自己的節(jié)儉,舉起衣袖夸耀說:“這件衣服已經洗過三次了。”幾位學士都應聲祝賀,只有柳公權一句話也不說。皇帝追問他,柳公權回答說:“身為皇帝應該選任賢能,遠離小人,采納諫諍,賞罰分明,而穿一件洗過的衣服,這都是細枝末節(jié),對治國之道沒有么好處。”浣,洗滌。晉文公:春秋時晉國國君,名重耳,在位時,是晉國稱為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提倡節(jié)儉,自己帶頭不穿厚皮衣,從而糾正了晉國的奢靡之風。重裘,厚毛皮衣。
[30]更為:更換再做。堯: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后期部落聯(lián)盟首領。號唐陶氏,名放勛,史稱唐堯。
[31]婦勸桓沖:東晉桓沖不喜歡穿新衣服,有一次洗完澡,妻子故意送了一套新衣服給他。桓沖大發(fā)脾氣,催促服侍的人拿回去。妻子卻讓人再次拿來,并傳話說:“衣服不經過新的,怎么變成舊的呢?”桓沖這才大笑著穿上。桓沖:(328-384)東晉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西)人,字幼字。桓溫的弟弟,桓溫死了,任中軍將軍,揚、豫二州刺史,代掌兵權。
【譯文】
孔子的學生卜子夏非常貧窮,破爛衣服上補丁疊補丁;西漢丞相公孫弘特別節(jié)儉,一條布被蓋了十年還不換。“南州冠冕”,這是司馬徽稱贊龐統(tǒng)人才出眾;“三河領袖”,這是崔浩羨慕裴駿才干超群。舜帝制作衣服,是用來賜給有德行的人;韓昭侯將舊褲子收藏起來,是為了等著有功勞的人給予賞賜。唐文宗為了表明儉樸,示意大臣自己的衣服已經洗過三次;晉文公為了糾正國內的奢靡風氣,自己帶頭不穿厚皮衣。衣服和鞋子不到破得不能再穿,就不肯換新的,所以世人都稱頌堯帝;新做的衣服不穿到身上,怎么變成舊衣服呢?這是晉代桓沖不肯穿新衣服時妻子規(guī)勸他的話。
【解讀】
衣食住行是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是每個人都離不開的。從衣食住行的變化可以清晰地看到社會的飛速發(fā)展。衣著是人們展示自己的第一品牌。多數(shù)情況下,一個人穿什么式樣的衣服與衣服的質地、品牌及色彩搭配,都是他或她職業(yè)、收入與品位的潛在表述。然而從建國初期到“文革”結束這差不多三十年時間里,中國人的穿衣標準僅限于中山裝、建設服,還有軍便服和工作服,服裝顏色也是以藍、灰、黑以及軍綠色為主。夏天是白襯衫加藍褲子,連穿裙子的女性都不多見。之所以在穿著方面如此單一,除了與當時的政治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有著直接關系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輕紡產品匱乏,市場供應緊張。
【原文】
王氏之眉貼花鈿,被韋固之劍所刺[32];貴妃之乳服訶子,為祿山之爪所傷[33]。姜氏翕和,兄弟每宵同大被[34];王章未遇,夫妻寒夜臥牛衣[35]。緩帶輕裘,羊叔子乃斯文主將[36];葛巾野服,陶淵明真陸地神仙[37]。服之不衷,身之災也[38];缊袍不恥,志獨超歟[39]。
【注釋】
[32]王氏之眉貼花鈿:李復言《續(xù)幽怪錄·定婚店》載,相傳晉代韋固,一天路過宋城,遇見一月下老人,便問自己的妻子是誰?老人說,現(xiàn)在才三歲,住在北邊賣菜的陳氏老婦家。韋固前去觀看,見該女孩長相極丑,便用劍在她眉間刺了一下。十四年后,韋固參相州軍事,娶刺史王泰之女為妻。王氏眉間常貼花鈿,韋固問之,王氏曰:“妾郡守之侄女也。父卒于宋城,時方襁褓,乳母賣菜以給朝夕,眉間為賊所刺,傷痕尚在也。”花鈿,古代婦女首飾,用金片鑲嵌成花形。
[33]貴妃:即楊太真,小字玉環(huán)。初為唐玄宗之子壽王李瑁的妃子,后得唐玄宗寵愛,封為貴妃。訶(hē)子:即抹胸,古代的一種內衣。據(jù)說楊貴妃與安祿山有私情,有一次被安祿山抓傷胸乳間,為了不讓玄宗發(fā)現(xiàn),楊貴妃便用訶子將胸乳遮掩起來。祿山:即安祿山,(703-757)唐營州柳城(今遼寧遼陽)胡人。原名叫扎犖山,姓康,后隨母改嫁于突厥人安延偃。開元初年,其族破落離散,他與將軍安道買之子孝節(jié),安波注子思順、文貞一起逃離突厥,遂與安思順等約為兄弟,從此即冒姓安氏,名祿山。唐朝少數(shù)民族大將,通曉九蕃語言,驍勇善戰(zhàn),得到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寵信,天寶年間,起兵叛亂。
[34]翕(xī)和:友愛和睦,協(xié)調一致。翕,聚。
[35]王章:(?-前24),字仲卿,西漢泰山鉅平(今山東寧陽東北)人,京兆尹。少貧,臥牛衣中,與妻對泣。未遇:沒有得志的時候。牛衣:古代用亂麻編成,搭在牛身上御寒避雨的物品。
[36]緩帶輕裘:寬松的衣帶,輕暖的皮裘。形容閑適從容的風度。羊叔子:即羊祜,字叔子,西晉開國元勛,博學能文,清廉正直。斯文:文雅。
[37]葛巾野服:頭扎用葛布制成的頭巾,身穿田野人的衣著。葛巾,葛布制成的頭巾;野服,村野平民的服裝。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東晉詩人。曾任彭澤縣令,后來辭官歸隱,安貧樂道,葛巾野服,以詩酒自娛。
[38]服之不衷:《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鄭子華之弟子臧出奔宋,好聚鷸冠。鄭伯聞而惡之,使盜誘之。八月,盜殺之于陳、宋之間。君子曰:‘服之不衷,身之災也。’《詩》曰:‘彼已之子,不稱其服。子臧之服,不稱也夫。’”意思是說,穿著不適應環(huán)境,就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不衷:不恰當,不合適。
[39]媼(yùn)袍:古代人用亂麻、舊棉做絮的袍子,一般是貧窮人穿的。歟(yú):文言助詞,表示疑問、感嘆、反詰等語氣。
【譯文】
韋固的妻子王氏雙眉間總貼著花鈿,那是她年幼時被韋固用劍刺中留下了疤痕;楊貴妃的乳房上穿著抹胸,因為胸部被奸夫安祿山的手指抓傷了。東漢姜肱家兄弟非常友愛和睦,每天晚上都同蓋一床大被子睡覺;西漢京兆尹王章未做官前家里很窮,寒冷的夜晚夫妻倆只能蓋著草編的牛衣。晉代羊叔子充任荊州軍隊主帥十多年,經常穿輕暖的皮裘,衣帶寬松,人們稱他是“斯文主將”;晉代陶淵明辭官歸隱后,頭上扎著用葛布制成的頭巾,身上穿著村野平民的服裝,人們稱贊陶淵明真好比是“陸地神仙”。穿衣服不合自己的身份、環(huán)境,就可能招致殺身之禍;不因為穿著舊袍子就感到羞恥,這樣的志向的確超越眾人啊!
【解讀】
古代的內衣稱為中衣,中國內衣的歷史悠久,最早的史料見于漢朝。其中女性內衣在不同的時代又稱抱腹、心衣、兩襠、抹胸、肚兜等,唐代女性“慣束羅裙半露胸”的普遍裝束在歷史上只不過短短一瞬。隋唐時期,依賴內衣來展示“乘間歡合”及充當驚艷式宮女的外在符號,已開始承載“……閨門失禮之事不以之異”的性開放思潮,憑借內衣的形制、色制來袒露身體,更顯唐朝內衣服飾文化的開放氣度及人文精神中精彩絕艷的異光。從古到今,內衣都一直蘊藏著女性的隱秘,是絕對不為外人所知的。古書中提及內衣外露的女子不是歡場女子,就是如同梁山孫二娘一般,古人對內衣的心態(tài)是隱諱的。
上一篇:幼學瓊林《花木》譯文賞析
下一篇:幼學瓊林《訟獄》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