巉崖陡壁圖
清·黃向堅作
紙本水墨
縱八四.二厘米
橫三七.五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畫幅左上角有作者題識:“劍川道中,巉崖陡壁,盤旋幾十里,窄徑不堪駐足。躑躅松陰石隙間,時聞鶴唳猿啼,泉聲淙淙。山半古剎蒼涼,有老僧一二,得少憩焉。其巖壑驚奇幽深,滇云不多覯者,援筆志險并識。”落款“萬里歸人黃向堅”,上下鈐印三方。
巉崖陡壁圖
此圖境界奇絕動人,氣勢雄偉壯觀。圖的下部危崖拔地而起,石骨崢嶸,古松密布,一條山道鑿壁而出,曲折盤旋,不堪駐足。越過危崖,穿越松林,便是畫的中部。只見云煙迷漫,景致幽深,山半藏一古剎,云巖深處不時傳來鶴唳猿啼,倍覺凄清。畫的上部,一道險崖凌空斜出,如大鵬展翅,威嚴逼人。崖前,松濤蕩耳,瀑布湍急;崖后,奇峰如劍,直刺天外。立在畫前,但覺一股雄杰古奧之氣震懾人心,使人不敢茍視,不敢狎近!然而它又是那樣的自然、生動和真切,無雕琢造作的習氣,讓人相信這就是劍川道中的真實景象。
畫家不受模古之風束縛,用筆雄放恣肆,用墨枯潤相兼,顯示出獨特的藝術(shù)個性。畫山石,以濃墨渴筆,由上至下急速掃出,多長筆括鐵皴兼斧劈勾斫,筆勢峭利剛勁,石骨感極強。尤其那種上下垂直的括鐵皴,表現(xiàn)大面積的巉崖石壁,如萬仞插地,極具氣勢。這在山水畫中未見先例,若非作者親睹,是不敢下筆的。所畫樹木,旨在表現(xiàn)中、遠景中的松林形態(tài),所以不作精心勾繪,均用枯墨,草草點出,顯得幽深蒼茫,與險峻的山崖渾成一體。
構(gòu)圖則奇絕險峻,堂正傲岸。作者將之分為近、中、遠和更遠四個層次。近景寫石壁窄道,中景寫古剎云鶴,遠景寫飛崖流泉,最后是峭峰插天。作者運用山徑、松林、古剎、云煙、流泉將四個層次構(gòu)成一體,令人步步深入。在景物安排上作者十分注意動與靜、險與穩(wěn)、藏與露的關(guān)系。道路隱現(xiàn)使人感到曲折,古剎藏露使人感到幽深,石壁的陡峭、主峰的斜出,給人奇險之感,但古剎和道路的設置,又使人感到可居可游。深山大壑、古剎廟觀,顯得靜穆莊肅,但鶴飛猿啼、泉流淙淙、老僧緩步,又打破了肅靜,使畫面頓生活氣。作者在構(gòu)圖上充分運用對立統(tǒng)一法則,使之相輔相成,達到了和諧、完美的藝術(shù)境地。
上一篇:《南湖春雨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黃海松石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