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寶
【原文】
山川之精英,每泄為至寶;乾坤之瑞氣,恒結為奇珍[1]。故玉足以庇嘉谷,珠可以御火災[2]。魚目豈可混珠,碔砆焉能亂玉[3]。黃金生于麗水,白銀出自朱提[4]。曰孔方、曰家兄,俱為錢號;曰青蚨、曰鵝眼,亦是錢名[5]。可貴者,明月夜光之珠;可珍者,璠玙琬琰之玉[6]。宋人以燕石為玉,什襲緹巾之中;楚王以璞玉為石,兩刖卞和之足[7]。惠王之珠,光能照乘;和氏之璧,價重連城[8]。鮫人泣淚成珠,宋人削玉為楮[9]。
【注釋】
[1]精英:精華。泄:排出。恒:持久的,經常的。
[2]嘉谷:古代以粟(小米)為嘉谷,后為五谷的總稱。明珠可以御火災:春秋時楚國大夫王孫圉說:“我聽說國家的寶物只有六種:圣賢能夠分析萬事萬物來輔佐國家的,就將他當做寶;寶玉能夠庇護賜福使五谷豐登,使(國家)沒有水旱的災難,就將它當做寶;龜殼能夠準確預告福禍,就將它當做寶;珍珠能夠用來抵御火災,就將它當做寶;兵器能夠防御兵亂,就將它當做寶;山林濕地沼澤足以供給財政用度,就將它當做寶。”
[3]碔砆(wǔ fū):似玉的美石。
[4]麗水:古代河流。朱提:山名,在今云南省昭通縣境,盛產白銀。
[5]孔方、家兄:古代銅錢均為圓形方孔。西晉人魯褒曾寫過一篇《錢神論》,對金錢與權力進行了揭露和嘲諷,文中說:“親愛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則貧窮,得之則富強。”青蚨(fú):古代傳說中的蟲子,也叫“魚伯”。鵝眼:古代一種質量低劣的錢。南朝宋景和元年民間所鑄,像鵝眼一樣小。
[6]明月夜光:明月珠和夜明珠。明月珠光晶瑩似月光,夜明珠夜里能發光。璠玙(fán yú)、琬琰(wǎn yǎn):兩種美玉。
[7]以燕石為玉:有個宋國人拾到一塊光潔如玉的石頭,以為得到了無價之寶。拿回家藏了起來。有位客人聽說了馬上來請求參觀。主人齋戒七天,鄭重其事地打開一口大箱子,大箱子套著小箱子,一共套了十口;又用紅綢包了十層。層層疊疊打開了,客人見了,捂嘴笑著說:“這是燕石呀,跟瓦礫沒有什么區別。”主人大怒,覺得客人沒安好心,更加用心地收藏這顆燕石。什襲緹巾:用十層橘紅色綢巾包裹著。什,即十。襲,重疊。緹巾,橘紅色絲織物。璞玉:包在石中尚未雕琢的玉。兩刖卞和之足:春秋時,楚人卞和在山中得到一塊璞玉,先后獻給楚厲王和楚武王,玉匠都認為是石頭。卞和因此以欺君罪被先后砍去了雙腳:楚文王即位后,卞和抱玉在荊山下放聲大哭,文王派人問他,他說:“我不是因為被砍去雙腳悲傷,而是傷心寶玉被認為是石頭,正直的人被認為是騙子。”文王派人剖開璞玉,果然得到美玉,稱為“和氏璧”。刖,古代的一種酷刑,把腳砍掉。
[8]照乘:戰國時期,齊威王與魏惠王相會,魏惠王問:“您應該也有寶貝吧?”齊威王回答:“沒有。”魏惠王不相信地說:“像我們這種小國家,還有直徑一寸、能照亮十二輛車的明珠十枚,像您這樣的萬乘之國怎么會沒有寶貝呢?”價重連城:趙惠文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派人給趙王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和氏璧。
[9]鮫人泣淚成珠:傳說住在海底的人魚哭泣時的眼淚能變成珍珠。削玉為楮:宋國有個人用玉雕成楮葉,三年才完成,形狀和色澤都非常逼真,混雜在楮樹葉中分辨不出真假。楮,一種落葉喬木。
【譯文】
名山大川所蘊藏的精華,一旦泄露出來就成為最好的寶物;天地之間的祥瑞靈氣,長期郁結就變成奇異的珍寶。所以玉石可以庇護五谷豐收免受水旱之災,珍珠可以防御火災。魚目雖圓,哪里能與珍珠混淆;碔砆雖然很像玉,哪里能與真正的美玉混同。麗水里出產黃金,朱提里出產白銀。說“孔方”、說“家兄”,都是錢幣的別號;說“青蚨”、說“鵝眼”,也是錢幣的名字。最貴重的珍珠,是“明月”和“夜光”;最珍奇的美玉,是“璠玙”和“琬琰”。宋國有人得到一塊燕石,把它當成了寶玉,就用十層橘紅色絲巾將它包得嚴嚴實實;楚國有一個叫卞和的人得到一塊璞玉,先后獻給厲王和武王,但都被當作石頭,因此以欺君之罪先后被砍去了左腳和右腳。魏惠王的寶珠所發出的光芒,能夠照亮十二乘車的前前后后;和氏璧價值很高,秦昭王就想用十五座城來跟趙惠文王交換。相傳人魚哭泣時眼淚能變成珍珠;宋國有人用美玉雕刻成楮樹葉,混雜在楮葉里竟然真假難分。
【解讀】
“和氏璧”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傳的數百年間,被奉為“無價之寶”的“天下所共傳之寶”,又稱和氏之璧、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璞。與隨侯珠齊名,共為天下兩大奇寶。“和氏璧”的來歷,有一個十分感人的故事。關于和氏璧的最早記載,見于《韓非子》、《新序》等書,并且情節大致相向。說是在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荊山(今湖北省南漳縣內)里得到一塊璞玉。卞和捧著璞玉去見楚厲王,厲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璞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淚流干了,接著流出來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詢問為何,卞和說: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遂命名為和氏璧。
【原文】
賢乃國家之寶,儒為席上之珍[10]。王者聘賢,束帛加璧;真儒抱道,懷瑾握瑜[11]。雍伯多緣,種玉于藍田而得美婦;太公奇遇,釣璜于渭水而遇文王[12]。剖腹藏珠,愛財而不愛命;纏頭作錦,助舞而更助嬌[13]。孟嘗廉潔,克俾合浦還珠;相如忠勇,能使秦廷歸璧[14]。玉釵作燕飛,漢宮之異事;金錢成蝶舞,唐庫之奇傳[15]。廣錢因可以通神,營利乃為鬼所笑[16]。以小致大,謂之拋磚引玉;不知所貴,謂之買櫝還珠[17]。
【注釋】
[10]賢乃國家之寶:秦國想要攻打楚國,派人去觀察楚國有什么寶貝。楚國大將昭奚恤對使者說:“楚國最寶貴的,就是賢人,請您隨便看吧。”儒為席上之珍:魯哀公命人替孔子鋪上坐席,孔子說:“儒者有席中寶玉一樣的美德,以等待召聘;早晚加強學習,以等待垂問;懷著忠實誠信,以等待推舉;身體力行,以等待錄用。”席,鋪在地上的草墊。珍,寶玉。
[11]束帛加璧:束帛再加玉璧,古代表示非常貴重的禮物。帛是絲織物,五匹為一束。懷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純潔高尚的品德。懷,懷藏。瑾、瑜,美玉,比喻美德。
[12]雍伯:應該是“伯雍”,即楊伯雍,傳說中的晉代人。太公:即姜子牙,姓呂名尚,后世稱為“姜太公”。璜(huānɡ):古代玉器名,形狀像璧的一半,是貴族朝聘、祭祀時所用的禮器,也作裝飾用。傳說姜太公在渭水邊釣魚,第一次得到一條鮒魚,第二次得到一條鯉魚,剖開魚肚子得到一塊璜玉,玉上寫著:“周受命,呂佐之。”
[13]纏頭作錦:古代藝人表演時用羅錦纏頭。
[14]克俾(bǐ)合浦還珠:東漢人孟嘗曾任合浦太守,合浦不產糧食,沿海出產珍珠。當地人于是用珍珠和鄰近的交趾交換糧食。前面的幾任太守都非常貪婪,采珠不知道節制,于是珠蚌都遷徙到交趾郡內。合浦很難采到珍珠,很多人都餓死了。孟嘗到任后,找出人民貧困的根源,對珠蚌進行保護,不到一年,珠蚌又慢慢遷了回來。克,能夠。俾,使。秦廷歸璧:戰國時,秦國想用十五座城交換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發現秦國言而無信,于是在秦國朝廷之上以毀壞玉璧相威脅,怒斥秦王。事后又派人帶著和氏璧偷偷回到趙國。
[15]玉釵作燕飛:傳說漢武帝在甘泉宮西邊修建了一座招仙閣,仙女贈送一支玉釵給漢武帝。后來玉釵變成一只白燕飛上天。金錢成蝶舞:傳說唐穆宗時,宮中千葉牡丹花開放,香氣襲人,每天晚上就有數萬只黃色或白色的蛺蝶飛來,在牡丹花叢中嬉戲。唐穆宗命人捕到數百只,后來仔細一看,原來是國庫中的金錢變成了蛺蝶。
[16]廣:多。營利乃為鬼所笑:傳說南朝宋時有位劉伯龍,小時候家里就很窮,長大后做了官還是很貧困。有一次他跟身邊的人討論怎樣賺錢贏利,看見一個鬼在旁邊拍掌大笑。劉伯龍嘆息說:“貧窮原本是注定的,想要苛求連鬼都笑話。”于是停止了計劃。
[17]拋磚引玉:傳說唐人趙嘏詩寫得非常好,常建想要得到他的詩,知道趙嘏一定會去靈巖寺游玩,于是先題寫兩句詩在墻壁上。趙嘏見到墻壁上的詩,補寫成一首絕句,當時人稱常建為“拋磚引玉”。買櫝還珠:楚國有個人到鄭國賣珍珠,用木蘭木做匣子,又用桂椒一類的香料把盒子熏得芳香撲鼻,還在盒子上面綴上許多珠玉,用寶石裝飾起來。有個鄭國人花錢把它買下來,但是只拿走盒子,而把珍珠還給了楚國人。櫝,木匣子。
【譯文】
賢能的人是國家的寶貝,讀書人是席上懷才待用的珍品。古代君王聘請賢能的人,五匹帛再加上玉璧;真正的儒者堅守自己的道義,就像“懷瑾握瑜”一樣品德高尚。楊伯雍的緣分真多,在藍田種石得玉,又娶得徐公的嬌女為妻;姜太公的遭遇很奇異,在渭水邊垂釣,從鯉魚肚里得到一塊璜玉,后來果真遇到了賢明的周文王。剖開肚子來收藏珍珠,這種人只知道愛財而不知道愛惜生命;歌舞藝人表演時用錦纏頭,表演結束后客人又贈送羅錦,這既為歌舞助興又使藝人顯得更加嬌艷。東漢孟嘗廉潔奉公,擔任合浦太守后,能夠使遷徙走的珠蚌返回到合浦繁殖;戰國時藺相如忠于國家,在秦廷英勇無畏,迫使秦王屈服,終于將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帶回了趙國。玉釵變成白燕飛升上天,這是漢朝宮廷的怪異事情;金錢變成蝴蝶在牡丹花叢中飛舞,這是唐朝國庫里的奇特傳聞。錢多了就可以買通神明,經營謀利就會讓鬼都嗤笑。用小的引來大的,稱之為“拋磚引玉”;不懂得事物的貴賤而取舍失當,稱之為“買櫝還珠”。
【解讀】
“買櫝還珠”是我國的一則古老寓言,典出先秦·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說的是一個楚國人,有一顆漂亮的珍珠,打算把這顆珍珠賣掉。于是這個楚國人找來名貴的木蘭,為珍珠做了一個盒子(即櫝),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氣撲鼻。然后,用翠鳥的羽毛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一個鄭國人將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愛不釋手,終于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鄭人交過錢后,便拿著盒子往回走。可是過了幾天回來了。楚人以為鄭人后悔了要退貨,沒等楚人想完,鄭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見鄭人將珍珠交給楚人說:“先生,我買的只是盒子,您將一顆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于是鄭人將珍珠交給了楚人,一邊往回走去。楚人拿著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地站在那里。“買櫝還珠”這則寓言后來就用來比喻那些沒有眼光,取舍不當,只重外表,不重實質的人。又諷刺那些不了解事物本質,舍本逐末、棄主求次的人。
【原文】
賢否罹害,如玉石俱焚;貪婪無厭,雖錙銖必算[18]。崔烈以錢買官,人皆惡其銅臭;秦嫂不敢視叔,自言畏其多金[19]。熊袞父亡,天乃雨錢助葬;仲儒家窘,天乃雨金濟貧[20]。漢楊震畏四知而辭金,唐太宗因懲貪而賜絹[21]。晉魯褒作《錢神論》,嘗以錢為孔方兄;王夷甫口不言錢,乃謂錢為阿堵物[22]。然而床頭金盡,壯士無顏;囊內錢空,阮郎羞澀[23]。但匹夫不可懷璧,人生孰不愛財[24]。
【注釋】
[18]賢否(pǐ)罹(lí)害:賢者與不賢者一同遭受災難。否,不好,惡。罹,遭受苦難或不幸。玉石俱焚:美玉和石頭一起燒毀。俱,全,都。焚,燒;錙(zī)銖必算:很少的錢也一定要計算。錙、銖,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單位。
[19]崔烈以錢買官:漢靈帝時賣官鬻爵成風,冀州名士崔烈出錢五百萬,買得司徒一官。有一次,他問兒子崔鈞:“我現在位居三公,外面的人是怎么說的?”崔鈞回答說:“談論的人都嫌棄您一身銅臭味。”銅臭:銅錢的臭氣。原是譏諷用錢買官或豪富者,后常用來譏諷唯利是圖的人。秦嫂不敢視叔:蘇秦游說秦王失敗,落魄而歸,妻子不搭理他,嫂子不給他做飯。后來蘇秦游說趙王成功,被封為武安君,當上了宰相,再路過家鄉時,妻子不敢抬頭看他,嫂子像蛇一樣趴在地上,四次跪拜謝罪。蘇秦問:“嫂子,您為什么過去那么傲慢,而現在又如此謙卑呢?”嫂子回答說:“因為您現在地位高而且錢財多。”
[20]雨錢助葬:相傳唐昭宗時的兵部尚書熊袞非常孝順,立功得到賞賜,都分給部下。后來遭遇兵亂,沒有了官俸,父親死了沒有錢安葬,便日夜向天號啕大哭。忽然天像下雨一樣降下銅錢,一連下了三天。熊袞除了安葬父親的費用外,其余的都交給官府。而鄰居們拾到的錢都化成了泥土。雨金濟貧:傳說漢代翁仲儒的家里非常貧困。有一天天像下雨一樣落金子,落了十斛在他家里,他一下變得像王侯一樣富裕。
[21]四知:天知、神知、你知、我知。后多用為廉潔自持、不受非義饋贈的典故。懲貪而賜絹:唐太宗皇后的族叔長孫順德,接受別人賄賂的絹,事情敗露后,唐太宗憐惜他的功勞而不忍心治罪,于是在朝廷上賜給他十匹絹,以使他感到羞愧。
[22]王夷甫:西晉大臣王衍,字夷甫,崇尚高雅,經常鄙夷妻子貪錢俗氣,他自己從來不說“錢”字。妻子想要試探他,就讓婢女用錢堆在他的床邊。王衍早晨醒來,看見錢擋住了路,大聲喊婢女說:“快拿走阿堵物。”阿堵,六朝口語,相當于現代漢語里的“這個”。
[23]床頭金盡:形容人陷入貧困的境地。阮郎羞澀:晉代人阮孚拿著一個黑色皮口袋到會稽游玩,有人問他:“您的口袋里裝著什么呀?”阮孚回答:“只有一文錢看守著口袋,我怕它空了感到羞澀。”
[24]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懷璧:懷中藏著美玉。比喻多財招禍或者有才能而遭到嫉害。
【譯文】
賢者與不賢者一同遭受災難,就如同美玉和石頭一起被燒毀;貪財的人永遠不知足,即使很少的錢也一定要計算。漢靈帝時崔烈用錢買來官位,世人都討厭他身上的銅臭味;戰國時蘇秦發跡了回到家鄉,他的嫂子不敢仰視他,自稱是害怕蘇秦位尊而多金。熊袞的父親死了,無錢安葬,天就像下雨一樣落金錢幫助他安葬父親;翁仲儒家境貧窮,上天就像下雨一樣落了十斛黃金救濟他。東漢名臣楊震害怕“天知、神知、我知、你知”而拒絕了別人相贈的金子;唐太宗為了懲治長孫順德貪污受賄絹帛,又在殿廷賜給他絹帛,使他羞愧難當。西晉魯褒寫了《錢神論》,曾經把錢稱呼為“孔方兄”;西晉王夷甫口中從來不說一個“錢”字,就說錢是“阿堵物”。然而,如果床頭的黃金用完了,即使是勇士,也會覺得顏面無光;口袋里沒有錢的時候,阮孚也會覺得有些羞澀。但是,雖然說平民百姓不能身懷玉璧,否則就有可能招致禍患;可是人生又有誰不喜愛錢財,但要取之有道。
【解讀】
“唐太宗因懲貪而賜絹”其事大概是這樣:唐太宗皇后的族叔長孫順德,接受別人賄賂的絹。事情敗露后,唐太宗憐惜他的功勞而不忍心加罪,于是在朝廷上賜給他十匹絹,以使他感到羞愧。大理少卿胡演進言曰:“順德枉法受財,罪不可恕,奈何又賜之絹?”太宗曰:“人生性靈,得絹甚于刑戮。如不知愧,一禽獸耳,殺之何益。”見《舊唐書》。由此可見,唐太宗仁政施法,用心良苦。唐太宗還實行人命至重、不可妄殺的政策,規定死刑需三復奏(外地五復奏)復審批準后方可行刑,關于這一點有一歷史奇聞:貞觀四年(630)全國判死刑才29人、貞觀六年(632)全國死刑犯390人,太宗審查時令全部390人回家團圓、待來年秋收后回來復刑,結果390人均準時到來、無一人逃亡。唐太宗的此舉令人吃驚,他的仁厚更令人敬佩。
上一篇:幼學瓊林《武職》譯文賞析
下一篇:幼學瓊林《疾病死喪》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