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職
【原文】
韓柳歐蘇,固文人之最著[1];起翦頗牧,乃武將之多奇[2]。
【注釋】
[1]韓柳歐蘇: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蘇軾。固:確實。
[2]起翦頗牧:指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大將白起、王翦和趙國的大將廉頗、李牧。乃:是,就是。
【譯文】
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軾,確實是文人中最著名的幾個;戰(zhàn)國時代的白起、王翦、廉頗、李牧,都是武將之中多智謀的奇才。
【解讀】
“戰(zhàn)國四大名將”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在戰(zhàn)亂連年,硝煙滾滾的時代,他們不是死在敵人的刀劍之下,就是把敵人殺死在自己的刀劍之下。他們馳騁疆場,威猛勇敢,為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世代敬仰的勇士。
【原文】
范仲淹胸中具數(shù)萬甲兵[3],楚項羽江東有八千子弟[4]。
【注釋】
[3]范仲淹: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唐宰相范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胸中具數(shù)萬甲兵:北宋宰相范仲淹能文能武,在鎮(zhèn)守延州抗拒西夏時,被西夏人稱為“腹中自有數(shù)萬甲兵”。具,備有。甲兵,鎧甲和兵器,引申為全副武裝的兵士。
[4]項羽:名籍,字羽,通常被稱作項羽,古代杰出軍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我國軍事思想“勇戰(zhàn)”派代表人物,秦末起義軍領袖。江東有八千子弟:秦二世元年(前209),項羽跟隨叔父項梁殺死了會稽郡守殷通起義,收吳中子弟八千人,率領他們在巨鹿戰(zhàn)役中一舉摧毀了秦軍的主力。江東:古時候指長江下游的蕪湖、南京以下的南岸地區(qū)。
【譯文】
北宋宰相范仲淹能文能武,在鎮(zhèn)守延州抗拒西夏時,西夏人稱他“胸中具有數(shù)萬甲兵”,不敢進犯;西楚霸王項羽領著江東八千子弟起兵反秦。
【解讀】
項羽是中華數(shù)千年歷史上最為勇猛的將領,“霸王”一詞,專屬項羽。秦末時,項羽跟從項梁發(fā)動會稽起義,公元前207年在重要的戰(zhàn)役巨鹿之戰(zhàn)中大破秦軍主力。秦朝滅亡之后,自立為西楚霸王,統(tǒng)治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來在楚漢戰(zhàn)爭中被漢王劉邦擊敗,在烏江(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項羽的勇武古今無雙,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贊譽。項羽在戰(zhàn)場上所向無敵,在政治上卻是幼稚的,甚至是愚蠢。坑殺戰(zhàn)俘,放棄關中,懷念楚國,放逐義帝,自立為王等等,失盡人心。然而政治上的失敗,卻無法遮掩項羽在軍事上的才華。24歲起兵反秦,27歲成為分封十八路諸侯的西楚霸王,30歲自刎烏江。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英雄豪杰。
【原文】
孫臏吳起,將略堪夸[5];穰苴尉繚,兵機莫測[6]。姜太公有《六韜》[7],黃石公有《三略》[8]。
【注釋】
[5]孫臏:戰(zhàn)國時代齊國著名的軍事家,著有《孫臏兵法》。吳起:戰(zhàn)國時代魏國著名的軍事家,著有《吳子兵法》。將略:用兵的策略。將,指揮、用兵。
[6]穰苴:即田穰苴,春秋齊景公時擔任大司馬,齊國著名軍事家,著有《司馬穰苴兵法》。尉繚:戰(zhàn)國時期魏國著名的軍事理論家,著有《尉繚子》。
[7]姜太公:商末周初人(生卒不可確考),本名呂尚,姜姓,呂氏,字子牙,一名望,被尊稱為太公望,后人多稱其為姜子牙、姜太公。武王尊之號為“師尚父”,輔佐周武王滅掉了商,后封于齊。我國歷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六韜》:著名兵書,相傳為周朝姜子牙所著,但一般認為是有人托名姜子牙所著,作者已經不可考證,大約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內容有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
[8]黃石公:(前292-前195),齊國人(今山東淄博),姓崔名廣,字少通,因避秦時茍政暴虐,曾隱居湖北谷城黃石山,世稱黃石公,后又在太湖夏黃修道,故曰夏黃公,簡稱“黃公”。《三略》:即《黃石公三略》,是古代的一部著名兵書,與《六韜》齊名。最早提及此書的是司馬遷。《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
【譯文】
孫臏和吳起都具有將才,帶兵和打仗都值得夸獎;穰苴和尉繚都是很有奇才的軍事家,他們用兵的計謀變化莫測。姜太公編著了治理天下的書《六韜》;黃石公編著了傳世的兵書《三略》。
【解讀】
《三略》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專講戰(zhàn)略的兵書,以論述政治戰(zhàn)略為主,兼及軍事戰(zhàn)略。該書問世以來,受到歷代政治家、兵家和學者的重視。南宋晁公武稱其:“論用兵機之妙、嚴明之決,軍可以死易生,國可以存易亡。”該書還先后傳入日本和朝鮮,并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三略》一書雜采儒家的仁、義、禮;法家的權、術、勢;墨家的尚賢;道家的重柔;甚至還有讖緯之說。全書講政治策略手段較多,而直接講軍事的反而較少。《六韜》通過周文王、武王與呂望對話的形式,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zhàn)爭的理論、原則,是一部具有重要價值的兵書,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受到歷代兵家名將的重視,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國外也有深遠影響,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xiàn)今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今本《六韜》共分六卷。文韜——論治國用人的韜略;武韜——講用兵的韜略;龍韜——論軍事組織;虎韜——論戰(zhàn)爭環(huán)境以及武器與布陣;豹韜——論戰(zhàn)術;犬韜——論軍隊的指揮訓練。
【原文】
韓信將兵[9],多多益善[10];毛遂譏眾[11],碌碌無奇[12]。
【注釋】
[9]韓信:劉邦手下的一名軍事指揮家,善于帶兵打仗,為劉邦戰(zhàn)勝項羽立過大功。將兵:率兵,帶兵。
[10]多多益善:兵越多越好。益,越,更加。
[11]毛遂:戰(zhàn)國時代趙國公子平原君的門客。秦軍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派平原君去楚國求救。臨行,平原君要從門客中選二十名文武兼?zhèn)涞碾S從,毛遂自告奮勇,推薦自己。到了楚國,平原君與楚王談判,開始談得并不順利。毛遂按劍上前,列舉秦國欺負楚國的往事,終于使楚王答應出兵解除邯鄲之圍。譏眾:諷刺眾人。毛遂勸說楚王與趙國訂立盟約之后,招手讓平原君的十九位隨從上殿,當面諷刺他們碌碌無為,不能替平原君出力。
[12]碌碌無奇:平凡,無特殊才能。
【譯文】
韓信率兵打仗,兵越多越好;毛遂譏諷一同去的眾門客,都平凡,沒有特殊的才能。
【解讀】
韓信是西漢功臣,(前231-前196),淮陰(今江蘇淮安)人,中國歷史上杰出的軍事家,“漢初三杰”之一。留下許多著名戰(zhàn)例和策略,據(jù)傳為尉繚高徒。韓信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歷任大將軍、左丞相、相國,封齊王、楚王。漢高祖劉邦戰(zhàn)勝主要對手項羽后,韓信被一再削弱,貶為淮陰侯;最后被安上謀反的罪名,被呂雉(即呂后)及蕭何騙入宮內,處死于長樂宮鐘室。韓信是我國軍事思想“謀戰(zhàn)”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為“兵仙”、“戰(zhàn)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他的評價。
【原文】
大將曰干城[13],武士曰武弁[14]。都督稱為大鎮(zhèn)國[15],總兵稱為大總戎[16]。都閫即是都司[17],參戎即是參將[18]。千戶有戶侯之仰[19],百戶有百宰之稱[20]。以車為戶曰轅門[21],顯揭戰(zhàn)功曰露布[22]。
【注釋】
[13]干城:盾牌和城墻。干指盾牌,城指城墻,都是用來抵御外敵的,因此用作大將的代稱。
[14]武弁(biàn):古代武士所戴的帽子,代指武士。弁,皮弁,用來制作帽子。
[15]都督:古代的軍事長官。
[16]總兵:總兵官的簡稱,負責掌管一鎮(zhèn)的軍務。總戎:統(tǒng)帥。戎,軍隊,士兵。
[17]閫(kǔn):借指領兵在外的將帥或外任的大臣。都司:官名。隋大業(yè)三年(607),置尚書左、右司郎于尚書都省,輔助尚書左、右丞處理省內各司事務,簡稱都司。唐宋的尚書省亦稱尚書都省,其左右司為尚書省各司的總匯,因稱都司。明代都指揮使司為一省掌兵的最高機構,簡稱都司。又清代綠營軍官職位次于游擊,稱為都司,秩四品,位次游擊,分領營兵。
[18]參將:明代鎮(zhèn)守邊區(qū)的統(tǒng)兵官,無定員,位次于總兵、副總兵,分守各路,掌理本營軍務。
[19]千戶:宋、元、明時千名士兵編為千戶所,千戶是千戶所的長官。戶侯:享有食邑千戶所的侯爵。仰:泛指對上,這里指上者之威。
[20]百戶:元、明時百名士兵編為百戶所,千百戶是百戶所的長官。百宰:主持管理一百戶人家。
[21]以車為戶:以戰(zhàn)車衛(wèi)門。車,兵車,戰(zhàn)車。戶,指門。轅門:古代帝王巡狩、田獵的止宿處,以車為藩;出入之處,仰起兩車,車轅相向以表示門,稱轅門。轅,車前駕牲畜的兩根直木。
[22]顯揭:公開發(fā)布。露布:不封口的文書,后多指捷報、檄文等。
【譯文】
掌握重大兵權的大將,擔負保衛(wèi)國家的重任,稱為干城;頭戴武冠的士兵,稱為武弁。古代的軍事長官又稱為大鎮(zhèn)國,負責掌管一鎮(zhèn)軍務的官稱為大總戎。都閫是都司的俗稱,參戎指參將;千戶有戶侯的仰望,百戶有百牢的稱號。以戰(zhàn)車衛(wèi)門稱為轅門;公開發(fā)布戰(zhàn)爭的功績,稱為露布。
【解讀】
戶、侯都是古代官職爵位,如千戶侯、萬戶侯。漢代諺語:“陳夏千畝漆,與千戶侯等。”千戶侯,古代的封號,意為食邑千戶的侯爵,有向一千戶以上的人家征稅的權力。食邑萬戶以上,號稱“萬戶侯”,漢代侯爵最高的一層,簡單說就是大官。萬戶侯在封建社會作為一個特殊階層,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掌握著大量的社會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關稅及自然資源),萬戶侯后泛指高官貴爵。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詞:“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原文】
下殺上謂之弒,上伐下謂之征[23]。交鋒為對壘,求和曰求成[24]。戰(zhàn)勝而回,謂之凱旋;戰(zhàn)敗而走,謂之奔北[25]。為君泄恨,曰敵愾;為國救難,曰勤王[26]。膽破心寒,比敵人懾服之狀;風聲鶴唳,驚士卒敗北之魂[27]。漢馮異當論功,獨立大樹下,不夸己績[28];漢文帝嘗勞軍,親幸細柳營,按轡徐行[29]。
【注釋】
[23]弒:封建時代稱臣殺君、子殺父母。征:君上對臣下的討伐。
[24]對壘:兩軍相持,交戰(zhàn)。壘,營壘。求成:求和。成,平定,講和。
[25]凱旋:戰(zhàn)爭獲勝,軍隊奏著得勝樂曲歸來。亦泛指獲勝歸來。凱,軍隊得勝所奏的樂曲。旋,返回。走:跑,這里指逃跑。奔北:臨陣逃脫。亦說“敗北”。北,敗逃,敗走。
[26]泄恨:發(fā)泄內心的憤恨。亂愾(kài):對敵人的憤恨。勤王:原指盡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受到了危險時,臣子起兵救援。
[27]膽破心寒:膽嚇破了,心臟變得寒冷。形容由于恐懼而伏帖的樣子。懾服:因恐懼而屈服。風聲鶴唳:風聲和鶴叫。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擾。東晉時,前秦皇帝苻堅率兵百萬,攻打東晉,卻在淝水大敗。在潰逃時,秦兵聽到風聲鶴叫,都以為是東晉的軍隊追過來了。唳,鶴叫聲。敗北:戰(zhàn)敗逃跑。北,敗逃,敗走。
[28]馮異:(?-34),字公孫,漢族,潁川父城(今河南寶豐東)人。東漢開國名將,“云臺二十八將”之一。在劉秀統(tǒng)一天下的過程中,任征西大將軍,為劉秀平定關中立有大功,封應侯。為人謙遜,不夸自己的功勞。諸將并坐論功,他常常退避樹下,軍中譽為“大樹將軍”。
[29]漢文帝:名劉恒,西漢皇帝。勞軍:慰勞部隊官兵。幸:指帝王駕臨。細柳營: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舉入侵,漢文帝任命河內郡守周亞夫為將軍。軍隊駐扎在細柳(古地名,在今陜西咸陽市西南渭河北岸),軍紀嚴明。按轡(pèi)徐行:輕輕按著韁繩,讓馬慢慢地走。轡,馬韁繩。
【譯文】
封建時代稱臣殺君、子殺父母叫做弒;君主上屬對臣子下屬的討伐叫做征。兩軍交戰(zhàn)相持不下叫對壘,失敗向交戰(zhàn)的對方請求停戰(zhàn)叫求成。打了勝仗高唱凱歌歸來稱作凱旋,戰(zhàn)敗逃跑稱作奔北。幫助君主攻打敵人發(fā)泄憤恨叫做敵愾,拯救危難中的國君稱為勤王。膽破心寒,比喻敵人畏懼屈服的樣子;風聲鶴唳,形容士兵戰(zhàn)敗逃跑時的驚慌失措。東漢開國名將馮異,當諸將并坐論說功勞時,他常常獨自退避大樹下,從不夸耀自己的功勞;漢文帝曾慰勞將士,親自駕臨周亞夫的細柳營,細柳營軍紀嚴明,漢文帝輕輕按著韁繩,讓馬慢慢地走。
【解讀】
我國歷史上從來不乏有特色的將領,他們往往都有自己的綽號,比如“常勝將軍”、“威武將軍”、“飛將軍”……可是有一位卻被叫做“大樹將軍”。他就是東漢光武帝劉秀麾下、“云臺二十八將”之一的馮異。原來,當年跟隨劉秀的開國名將有二十八位,號稱“云臺二十八將”。征戰(zhàn)間隙,諸將常常聚在一起聊天,話題無非是自述戰(zhàn)功,胡吹亂侃。每當眾將爭功論能之時,馮異總是一個人默默地躲到大樹下面。于是,士兵們便給他起了個“大樹將軍”的雅號。馮異字公孫,潁川父城(今河南寶豐東)人,生年不詳。史載他好讀書,精通《左氏春秋》、《孫子兵法》。在“云臺二十八將”中,馮異與劉秀是認識比較早的。俗話說“每逢大事有靜氣”,在劉秀諸將中,馮異總是能夠保持頭腦的冷靜,深得劉秀賞識。而馮異也不負劉秀厚望,在劉秀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最重要的三步棋全都是在馮異的幫助下完成的。第一步,韜光養(yǎng)晦。第二步,巡行河北。第三步,黃袍加身。馮異與眾將一起,推戴劉秀在鄗(今河北柏鄉(xiāng))即皇帝位,改元建武,是為漢世祖光武皇帝。馮異是東漢佐命虎臣,他作戰(zhàn)勇敢,常為先驅,善用謀略,料敵決勝,治軍嚴明,關心民瘼,東漢創(chuàng)業(yè),其功至巨。同時他為人謙退,從不居功自傲,不愧為一代良將。
【原文】
苻堅自夸將廣[30],投鞭可以斷流[31];毛遂自薦才奇[32],處囊便當脫穎[33]。羞與噲等伍[34],韓信降作淮陰[35];無面見江東[36],項羽羞歸故里[37]。韓信受胯下之辱[38],張良有進履之謙[39]。
【注釋】
[30]苻堅:(338-385),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堅頭,十六國時期前秦世祖宣昭皇帝,357年-385年在位。苻堅在位前期勵精圖治,使前秦基本統(tǒng)一北方;但后來在伐晉的“淝水之戰(zhàn)”中大敗,從此一蹶不振,又遭到之前投降的鮮卑、羌人的背叛而出逃,最后被羌人姚萇所殺,終年48歲。
[31]投鞭可以斷流:建元十九年(383),苻堅征調九十萬大軍攻打東晉王朝說:“以吾之眾旅,投鞭于江,足斷其流。”意思是,把所有的馬鞭投進長江里,能夠截斷水流。后來就用投鞭斷流比喻人馬眾多,兵力強大。
[32]毛遂:戰(zhàn)國時期薛國人(今山東省棗莊市人),年輕時游趙國,身為趙公子平原君趙勝的門客,居平原君處三年未得嶄露鋒芒。然而,公元前257年,也就是趙孝成王九年,他自薦出使楚國,促成楚、趙合縱,聲威大振,并獲得了“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的美譽。
[33]處囊便當脫穎:錐子放在口袋里便會穿透布袋露出錐尖。脫穎,亦作“穎脫”,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機會,即能顯示出來。穎,原指禾穗的芒尖,這里指錐子尖。
[34]羞與噲等伍:和樊噲?zhí)幱谕鹊牡匚欢械叫邜u。伍,同列,等輩。漢朝建立之后,劉邦收回了韓信的兵權,并封他為楚王。后來懷疑韓信謀反,劉邦利用陳平的計謀把他抓回朝中,降為淮陰侯。韓信從此經常裝病不參加朝見和侍行。韓信曾經拜見以前的部屬樊噲,樊噲用跪拜的禮節(jié)迎送,口稱臣子。韓信出了門,苦笑著說:“我這一生竟然與樊噲這類人處于同等地位!”。
[35]韓信:(約前231-前196),漢族,古淮陰(今江蘇省淮安市)人。軍事家,是西漢開國名將,漢初三杰之一,留下許多著名戰(zhàn)例和策略。韓信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歷任大將軍、左丞相、相國,封齊王、楚王、淮陰侯等,卻也因其軍事才能引起猜忌,被呂雉(即呂后)及蕭何合謀所殺。
[36]無面見江東:沒有臉見江東父老。楚漢戰(zhàn)爭中項羽被劉邦擊敗,從垓下突圍到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亭長停船靠岸等他過河。項羽說:“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就自刎而死。
[37]項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通常被稱作項羽,下相(今江蘇宿遷)人,古代杰出軍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軍事思想“勇戰(zhàn)”派代表人物,秦末起義軍領袖。秦亡后自立為西楚霸王,統(tǒng)治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漢戰(zhàn)爭中為漢王劉邦所敗,在烏江(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故里:家鄉(xiāng)。
[38]胯下之辱:韓信當年在淮陰的時候,有一個年輕的屠夫,侮辱韓信,說道:“你的個子比我高大,又喜歡帶劍,但內心卻是很懦弱的啊。”并靠他們的人多勢眾,侮辱韓信說:“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從我的胯下爬過去。”韓信仔細打量了那屠夫,就彎著身子從屠夫的胯下爬過去。集市上的人都譏笑韓信,以為韓信的膽子真的很小。后來韓信被封為王,回到楚都,召見那個曾經侮辱自己的人,任命他做了楚國的中尉。
[39]張良:(前250-前186),字子房,漢族,傳為漢初城父(今河南寶豐)人,也有說為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人。漢高祖劉邦的謀臣,秦末漢初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漢王朝的開國元勛之一,封留侯。“漢初三杰”(張良、韓信、蕭何)之一。進履之謙:給人穿鞋子的謙遜。張良早年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刺殺秦始皇,沒有成功。逃到下邳。有一天,在下邳橋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故意讓鞋子掉到橋下,對張良說:“孺子下取履!”張良強忍著心中的不快,把鞋子撿上來。老人又說:“履我!”張良又強忍著,給他穿好鞋子。這位老人就是黃石公,后來送給張良一部《太公兵法》。
【譯文】
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堅征調九十萬大軍攻打東晉,夸耀自己兵多將廣時說,把所有的馬鞭投進長江里,能夠截斷水流;毛遂推薦自己有曠世奇才時說,錐子放在口袋里便會穿透布袋露出錐尖,只要有機會,自己就會像布袋里的錐子一樣顯露出來。韓信被降作淮陰侯時,因和樊噲?zhí)幱谕鹊牡匚欢械叫邜u;楚漢戰(zhàn)爭中西楚霸王項羽兵敗后,羞于回歸故里時說,沒有臉見江東父老。韓信年少的時候,曾忍受從屠夫胯下爬過去的恥辱;張良在下邳橋上,有為老人拾鞋、穿鞋的謙恭。
【解讀】
韓信是“漢初三杰”(張良、韓信、蕭何)之一,更是一位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年輕時,淮陰有一個年輕的屠夫,他侮辱韓信,說道:“你的個子比我高大,又喜歡帶劍,但內心卻是很懦弱的啊。”并靠他們的人多勢眾,侮辱他說:“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從我的胯下爬過去。”韓信注視他一會,俯下身子從對方的胯下爬過去。集市上的人都譏笑韓信,以為韓信的膽子真的很小。之后,韓信找到劉邦,把蕭何給他的推薦信呈上去,最后當上了大將軍;如果韓信當初殺死那個小混混,殺人償命,韓信也不會當上大將軍,更不會幫助劉邦攻打項羽,一統(tǒng)天下。大丈夫就是能屈能伸,真英雄是不會逞一時之勇,而是忍字當頭,高瞻遠矚,胸襟博大。
【原文】
衛(wèi)青為牧豬之奴[40],樊噲為屠狗之輩[41]。求士莫求全[42],毋以二卵棄干城之將[43];用人如用木,毋以寸朽棄連抱之材[44]。總之,君子之身,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45]。自古英雄,難以枚舉[46];欲詳將略[47],須讀《武經》[48]。
【注釋】
[40]衛(wèi)青:(?-前106),字仲卿,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西漢軍事家。生年不詳,卒于公元前106年(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他是西漢時期能征慣戰(zhàn),為漢朝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將領,也是中國歷史上為人熟知的常勝將軍。率軍與匈奴作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但從不結黨干預政事。他對士卒體恤較多,威信很高。牧豬之奴:放豬的奴仆。衛(wèi)青年少時家境貧寒,曾經以給人放羊為生。按《史記》,“牧豬之奴”應為“牧羊之奴”。
[41]樊噲:(前242-前189),漢族,沛縣(今江蘇省沛縣)人。西漢開國元勛,大將軍,左丞相,著名軍事統(tǒng)帥。為呂后妹夫,深得漢高祖劉邦和呂后信任。后隨劉邦平定臧荼、盧綰、陳豯、韓信等,為大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第一心腹,楚漢時期僅次于項羽的第二猛將,是一位大漢名將。封舞陽侯,謚武侯。屠狗之輩:殺狗的人。樊噲曾經以殺狗為業(yè),后隨劉邦起義,任左丞相,封舞陽侯。
[42]求士莫求全:戰(zhàn)國時期,子思曾經向衛(wèi)侯推薦茍變?yōu)閷ⅲf他可以指揮五百兩戰(zhàn)車。衛(wèi)侯認為茍變?yōu)槔舻臅r候曾經吃過百姓兩枚雞蛋,不可重用。子思說:“圣人官人,如大匠之用木,取所長,棄其短。君以二卵棄干城之將乎?”衛(wèi)侯采納了子思的建議,任茍變?yōu)閷ⅰ?/p>
[43]二卵棄干城之將:因兩枚雞蛋而放棄捍衛(wèi)國家的大將。
[44]連抱:兩人合抱。
[45]能屈能伸:能彎曲也能伸直。指人在不得志時能忍耐,在得志時能施展其抱負。
[46]枚舉:一一列舉。
[47]將略:將士的謀略。
[48]《武經》:即《武經七書》,北宋朝廷官方頒行的兵法叢書,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軍事教科書。它由《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wèi)公問對》七部著名兵書匯編而成。
【譯文】
西漢軍事家衛(wèi)青年少時家境貧寒曾給別人當牧羊的奴仆,舞陽侯樊噲少時家貧曾當過殺狗的屠夫。求才不必苛求十全十美,不要因兩枚雞蛋而放棄捍衛(wèi)國家的大將;用人好比使用木頭,切勿因寸許朽木而拋棄掉兩人合抱的好木材。總而言之,品德高尚的君子,可大用,也可小用;有雄心大志的大丈夫,在不得志時能忍耐,在得志時能施展其抱負。自古以來的英雄輩出,很難一個個列舉;如要詳細了解將士的謀略,就一定要誦讀《武經七書》這樣的兵書。
【解讀】
清朝的官制是我國古代最為完備的,比較有代表性。官員品級分九品,每品有正、從之分,共十八級。文武官員都是如此。但同一品級的文官要比武官更受重視,權力范圍也更廣泛些,所以總的來說武官地位是不如文官的。具體清代武官品級如下:正一品——領侍衛(wèi)內大臣。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首都衛(wèi)戍司令。清代只有滿族將領才能擔任這個職務。從一品——將軍、都統(tǒng)、提督。大致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中央軍委委員、陸軍各軍區(qū)司令、海空軍司令的級別。正二品——副都統(tǒng),總兵。從二品——副將。相當現(xiàn)在的各集團軍首長。正三品——參將。從三品——游擊。大致相當現(xiàn)在的師級領導。正四品——都司。從四品——城門領。也許相當于團級吧,以下就不一一對比了。這只是大致的比較,不能與現(xiàn)在的級別一一對應。正五品——守備。從五品——守御所千總。正六品——門千總、營千總。從六品——部千總。正七品——把總。從七品——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外委千總。從八品——委署驍騎尉。正九品——外委把總。從九品——額外外委。這些武官都有自己設在軍營內的住所,但三品以上才能稱為“府”。這些武官的出身大致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世襲的軍職,如貴族子弟或父親因公殉職,都可以被直接授予官職品級。第二種是科舉奪魁而得官。科舉分文武兩種,參加武科舉,考上進士以上級別者,可以授予武職。第三種是從士兵中選拔有才能的立功者,授予武官品級,也就是“行伍出身”。清代早期的官場是很清廉的,武官都憑才能和戰(zhàn)功來獲得升職。即使貴族子弟,也絕沒有無功受祿的事。但后期官場腐敗,賄賂成風,武官升職的“渠道”也就很復雜了。
上一篇:幼學瓊林《朝廷》譯文賞析
下一篇:幼學瓊林《珍寶》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