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論·詩論· 文章辨體序說》新詩鑒賞
詩文論,一卷,明吳訥撰。訥(1369~1454)字敏德,號思庵,常熟(今屬江蘇)人。永樂間以精于醫道被薦于朝。洪熙初,擢為監察御史,官至左副都御史,后致仕家居,以著述為事。
吳氏認為“文體宜以體制為先”,故采輯古代至明初詩文,厘為五十卷,分為四十九體;外集十卷,皆采駢偶之文,分為五體,名曰《文章辨體》。
這是一部按體裁編排的詩文選本。每體前各有“序說”,以解釋此體名稱的意義、源流特點。后人將《文章辨體》中序說截出編為此書。其中與詩歌有關的包括:“諸儒總論作文法”“古歌謠辭”“樂府”“古詩”“箴”“銘”“律詩”“排律”“絕句”“聯句詩”“雜體詩”“近代詞曲”等。
書中總論多引前人之說,但仍可見吳氏是以理學家的觀點論文,強調文章出于五經,作文目的是說理傳道,要能起到刺美風化的作用。作者也細致辨析各種體裁的區別。如同是歌行,但其中“篇”“辭”“行”“引”“吟”“曲”“歌”“謠”“嘆”“怨”等,還是有區別的:“本其命篇之義曰‘篇’;因其立辭之意曰‘辭’;體如行書曰‘行’;述事本末曰‘引’;悲如蛩鳴曰‘吟’;委曲盡情曰‘曲’;放情長言曰‘歌’;言通俚俗曰‘謠’;感而發言曰‘嘆’;憤而不怒曰‘怨’?!彪m然這些解釋未必完全正確,但可見他在這方面作的努力。
吳氏還就某種體裁所應具備的特點和應避免的傾向作了論述。如言“歌行則放情長言,古詩則循守法度,故其句語格調亦不能同也。大抵七言古詩貴乎句語渾雄,格調蒼古;若或窮鏤刻以為巧,務喝喊以為豪,或流乎萎弱,或過乎纖麗,則失之矣”。大抵“四言之作,拘于模擬者,則有蹈襲風雅辭意之譏;涉于理趣者,又有銘贊文體之誚”。這些論述是比較切實的。
此書有今人于北山校點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排印出版。
上一篇:《歷代詩歌總集·唐詩》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宋代部分·平齋文集》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