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死喪
【原文】
福壽康寧,固人之所同欲;死亡疾病,亦人所不能無[1]。惟智者能調,達人自玉[2]。問人病,曰貴體違和;自謂疾,曰偶沾微恙[3]。罹疾者,甚為造化小兒所苦;患疾者,豈是實沈臺駘為災[4]。病不可療曰膏盲,平安無事曰無恙[5]。采薪之憂,謙言抱病;河魚之患,系是腹疾[6]。可以勿藥,喜其病安;厥疾弗瘳,言其病篤[7]。瘧不病君了,病君子正為瘧耳;卜所以決疑,既不疑復何卜哉[8]。謝安夢雞而疾不起,因太歲之在酉;楚王吞蛭而疾乃痊,因厚德之及人[9]。
【注釋】
[1]福壽康寧:指幸福、長壽、健康、安寧。
[2]調:調理,調養,這里指保養身體,防御疾病。達人自玉:樂觀豁達的人懂得自行珍重。玉,珍重,愛護。
[3]違和:身體失去調和而不舒適。偶沾微恙:偶然得了小病。恙,疾病。
[4]罹病者:遭受疾病折磨的人。罹,遭受。造化小兒:戲稱司命神,用來指命運,是一種風趣的說法。實沈、臺駘為災:春秋時期晉侯生病了,當時鄭伯派出的公孫僑正好在晉國訪問,順便前去探問晉侯的病情。叔向就向公孫僑請教說:“此次君主的疾病,占卜的人說是實沈和臺駘作祟導致的。史官沒聽說過實沈和臺駘,請問您知道這是什么神嗎?”實沈,古代神話中高辛氏的小兒子,是參宿之神。臺駘,傳說中的汾水之神。
[5]膏肓:古代醫學稱心膈之間的部位,是人體內主要部位。膏,心尖脂肪。肓,心臟與膈膜之間。無恙:沒有疾病。
[6]采薪之憂:身患疾病,不能外出打柴。河魚之患:魚爛一般先從腹內開始。
[7]勿藥:不用吃藥病就可以自愈。厥疾弗瘳(chōu):那個病不容易好。厥,其,那個。瘳,病愈。病篤:病勢沉重。
[8]瘧不病君子:西晉傳說瘧鬼不敢侵犯正人君子。有一個小孩為父親買治瘧疾的藥,店主人說:“你父親是有德行的君子,為什么會害瘧疾?”小孩回答說:“正是因為這個病侵犯君子,所以才會叫做‘瘧’。”這里小孩是用“瘧”和“虐”同音來為父親開脫。瘧,一種按時發冷發燒的急性傳染病。卜所以決疑:唐朝初年,長孫無忌等人勸李世民除掉兄弟建成和元吉。李世民叫占卜者進行占卜。張公瑾從外面闖進來,將占卜的工具摔到地上說:“占卜是用來決斷疑難的,現在事情勢在必行,沒有疑難,有什么占卜的必要?”
[9]謝安夢雞而疾不起:有一次,謝安對身邊人說:“從前大將軍桓溫在的時候,我常擔心自己不能保全。忽然有一次夢見坐著桓溫的車走了十六里,見到一只白雞才停下來。乘桓溫的車,預示我會替代他的職位;走了十六里才停止,意味著我代替他十六年;白雞代表酉,如今太歲在酉,我的病恐怕是好不了啦!”太歲:即太歲神。古代數術家認為,凡是太歲神所在的方位和與之相反的方位,都非常兇險。酉:十二地支之一,既代表十二屬相的雞,也代表一個具體的年份,即酉年。蛭(zhì):即水蛭,俗稱“螞蟥”,生于池沼或水田中,吸食人畜血液。
【譯文】
幸福、長壽、健康、安寧,本來就是人們共同向往的;死亡與疾病,也是人生所不可避免的。只有聰明的人才懂得調養身體,樂觀豁達的人才懂得自己珍惜身體。探問別人的病情,說是“貴體違和”;稱自己患病,說是“偶沾微恙”。遭受疾病的困擾就說患者太受“造化小兒”折磨了;患了疾病,就說難道是實沈、臺駘為害?病到了不能治療的程度,就說病入“膏盲”;患病但是平安無事,就說身體“無恙”。“采薪之憂”,是生病的人的謙稱自己患病的說法;“河魚之患”,是指患了腹瀉。“可以勿藥”,是高興病將痊愈;“厥疾弗瘳”,是說病情很重。相傳瘧疾不會傷害君子,真的傷害了君子才稱得上是“瘧”;占卜是為了解決疑惑的事情,既然沒有疑惑又何必占卜呢?謝安患病中,夢見自己走了十六里,遇到一只白雞就停了下來,預感到自己雞年將會病死,這是因為太歲星正好在雞年;楚王吃飯時發現一條水蛭,為了不使廚師受罰,便偷偷吞下,結果他的病就痊愈,這是因為他將仁德施與了他人,必有好報。
【解讀】
“福壽康寧”指幸福、長壽、健康、安寧,是人們的美好愿望。歷來追求長壽的人很多,正確的養生,確實可以實現,而一些人期望長生不老,特別是古代的一些帝王,什么都擁有了,就幻想長生不死,于是留下很多軼事。如晉哀帝司馬丕,胸無大志,只愿偏安江南,不愿北伐,20歲當皇帝,只干了四年,就開始謀劃長生不老了,相信了那些專門忽悠人的方士的花言巧語,吃下了他們的長生不老丹藥,毒發而亡。再如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到了晚年,生活上就開始放縱,天天在后宮煙熏火燎地帶著一幫子人煉丹藥,煉著煉著,就搭上了性命。唐穆宗李恒,25歲登基,中了宦官王守澄的招兒,天天在宮內笙歌燕舞,嬉戲取樂,聽憑王守澄獨攬大權,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整個朝廷弄得一塌糊涂,極度荒淫腐敗,服用金石丹藥中毒死亡。這些皇帝本來期望長生不死,結果卻加速了死亡,實屬自找!
【原文】
將屬纊、將易簀,皆言人之將死;作古人、登鬼箓,皆言人之已亡[10]。親死則丁憂,居喪則讀禮[11]。在床謂之尸,在棺謂之柩[12]。報喪書曰訃,慰孝子曰唁[13]。往吊曰匍匐,廬墓曰倚廬[14]。寢苫枕塊,哀父母之在土;節哀順變,勸孝子之惜身[15]。男子死曰壽終正寢,女人死曰壽終內寢[16]。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人死曰不祿,庶人死曰死,童子死曰殤[17]。
【注釋】
[10]屬纊(kuànɡ):用新棉置于臨死者鼻子前,觀察是否斷氣。屬,注目,觀察。纊,絮衣服的新棉。易簀(zé):更換床席。魯國的大夫季孫子為了表示對曾子的敬意,特意送給他一張大夫專門用的竹席。后來,曾子得了重病,因為他不是大夫,不應該用這種席子,所以讓兒子幫他換掉。更換席子后還沒有躺穩,曾子就去世了。簀,竹編的床席。作古人:也稱“作古”。鬼箓(lù):也作“鬼錄”,古人認為人死后在陰間有一份名冊。
[11]丁憂:古代禮儀,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中守喪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應考。讀禮:古人守喪在家,要讀有關喪祭的禮書。
[12]柩(jiù):裝著尸體的棺材。
[13]訃(fù):訃告,報喪的通知。慰孝子曰唁(yàn):慰問死者的兒子叫做吊唁。孝子,父母死后居喪的人。唁,對遭遇喪事的人的慰問。
[14]匍匐:即匍匐求之。《詩經·邶風·谷風》中說:“凡民有喪,爭匐求之。”意思是,只要鄉親們遇了難,就是爬著也要去相救。廬墓:為父母服喪期間在墓旁搭蓋小屋居住,守護墳墓。
[15]寢苫(shān)枕塊:古禮規定,從父母去世直到下葬,子女不能住在屋子里,只能睡在草席上,以土塊做枕頭。苫,居喪時睡的草席。節哀順變:節制悲哀,順應變故。
[16]壽終正寢:年老死在家里。正寢,住宅的正屋。內寢:內室,也專指婦女的居室。
[17]崩:即把天子的死比做山崩。薨(hōnɡ):專稱諸侯之死。不祿:不終其祿。祿,官祿。殤(shānɡ):未成年而死。
【譯文】
“將屬纊”和“將易簀”,都是說人將要死亡;“作古人”和“登鬼箓”,都是說人已經死亡了。古人父母去世了就要“丁憂”,為父母服喪就要“讀禮”。人死后停在床上稱之為“尸”,人死后安放在棺材里稱之為“柩”。向親朋好友報告喪事的文書稱做“訃”,到喪家安慰孝子稱做“唁”。前往祭奠死者、慰問其親屬,稱做“匍匐”;為了給父母守墳在墓旁搭蓋的小屋稱做“倚廬”。“寢苫枕塊”,是哀痛父母已經埋入土里;“節哀順變”,是勸說孝子要愛惜自己的身體。男子去世,稱做“壽終正寢”;女人去世,稱做“壽終內寢”。古代的皇帝死亡稱為“崩”,諸侯死亡稱為“薨”,大夫死亡稱為“卒”,士人死亡稱為“不祿”,平民百姓死亡稱為“死”,未成年的孩子死亡稱為“殤”。
【解讀】
“天子死曰崩”,古代為什么把天子之死叫“崩”,因為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來比喻,由此從周代開始帝王死稱“崩”。在封建時代,帝王“崩”后的喪葬排場和他們活著時一樣,處處表現出他們至高無上的尊嚴和豪華,極盡驕奢淫侈。在清朝,皇帝的喪被稱為“兇禮”,和登基、婚禮、壽辰一樣重要。由禮部、鑾儀衛和內務司共同辦理,所耗用的錢財不計其數。據有關史料記載,皇帝在生前就要選擇好陵墓地址。清朝自順治帝開始,歷代皇帝和后妃們的陵墓選在東陵(河北遵化縣)和西陵(河北易縣)兩處。他們在位時就營建自己的“地下宮殿”,如慈禧的墓地就進行了長達35年的營建。至于棺木器廠(皇帝稱“梓宮”)要用云南的金絲楠木,所花運費要以數十萬兩白銀計。棺木做成后,要刷上四十九道漆。皇帝咽氣之后(稱晏駕或駕崩),要擇吉時良辰入殮。入殮之后,還要不斷地舉行法事和吊唁活動。在德勝門還要演杠十天,杠夫按正式出殯的規模和要求,先抬著一塊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獨龍木,大約有萬斤,上面放一碗水,要練到走時水灑不出來為止。在演杠時,還要日夜施工,搶修去陵墓的御道,之后才是出靈。
【原文】
自謙父死曰孤子,母死曰哀子,父母俱死曰孤哀子;自言父死曰失怙,母死曰失恃,父母俱死曰失怙恃[18]。父死何謂考,考者成也,已成事業也;母死何謂妣,妣者媲也,克媲父美也[19]。百日內曰泣血,百日外曰稽顙[20]。期年曰小祥,兩期曰大祥[21]。不緝曰斬衰,緝之曰齊衰,論喪之有輕重;九月為大功,五月為小功,言服之有等倫[22]。三月之服曰緦麻,三年將滿曰禫禮[23]。孫承祖服,嫡孫杖期;長子已死,嫡孫承重[24]。
【注釋】
[18]失怙(hù)恃:“怙”和“恃”都有依靠、依賴的意思。
[19]媲(pì):匹配,比得上。
[20]泣血:淚盡血出,形容極度悲傷。稽顙(sǎnɡ):一種跪拜禮,用于居喪時答拜賓客,表示極度的悲痛和感謝。
[21]期年:一年。
[22]緝:一種縫紉方法,一針對一針地縫,多用于縫衣邊。斬衰:古代五種喪服中最重的一種。用粗麻布制成,左右和下邊不縫。服期三年。齊衰:古代五種喪服之一,用粗麻布制成,衣服縫邊。一般服期一年。大功:古代五種喪服之一,用熟麻布做成,服期九個月。小功:古代五種喪服之一,用熟麻布做成,服期五個月。
[23]緦(sī)麻:古代五種喪服中最輕的一種,用細麻布做成,服期三個月。禫(dàn)禮:除去孝服時舉行的祭祀。
[24]嫡孫:即嫡長孫,嫡長子正妻所生的長子。杖期:拄哀杖一年。
【譯文】
父親去世,謙稱自己是“孤子”;母親去世,謙稱自己是“哀子”;父母都去世,謙稱自己是“孤哀子”;自己說父親去世稱做“失怙”,自己說母親去世稱做“失恃”,自己說父母都去世稱做“失怙恃”。稱父親去世為什么叫“考”?因為考有成就的意思,是說父親事業有成;稱母親去世為什么叫“妣”?因為妣通媲,是說母親的美德能配得上父親。父母去世之后,百天以內稱做“泣血”,百天以后稱做“稽顙”,一周年的祭禮稱做“小祥”,兩周年的祭禮稱做“大祥”。穿粗麻布且不縫衣邊的孝服稱為“斬衰”,穿粗麻布且縫衣邊的孝服稱為“齊衰”,這表明喪禮有輕重的級別;穿孝服時間為九個月的稱做“大功”,穿孝服時間為五個月的稱做“小功”,這表明親疏不同所穿喪服及喪期也不同。服期為三個月的喪服叫“緦麻”;三年服喪期將滿舉行的禮儀叫“禫禮”。孫輩為祖父母服喪,嫡長孫要執哀杖,為期一年;如嫡長子已經死亡,嫡長孫就要承擔主持喪祭的重任。
【解讀】
“三月之服曰緦麻,三年將滿曰禫禮。”蘊含著儒家的孝道觀。儒家大師孔子主張父母去世“守喪三年”。而孔子的弟子宰我曾質疑“三年之喪”,認為守喪期間不行禮樂,將使禮壞樂崩,人文世界隨之瓦解;同時,自然世界一年為循環之期。那么守喪何不也以一年為期?宰我的意思是,外在規范是相對的,可以更改的。孔子認為如果守了一年之喪以后,就恢復平日的生活享受,請問你心里安不安呢?換言之,孔子認為守喪三年才會心安,外在規范是為了適當表達內心感受而制定的。孔子還認為,一個人若是內心對父母的感恩之情不深,任何外在規范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孔子認為“不守喪三年,心就不安”,孔子的理由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意思是小孩子生下來到了三歲,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一個人對父母的感情深的話,沒有三年怎么會從悲傷中走出呢?走不出悲傷又何談心安呢?
【原文】
死者之器曰明器,待以神明之道;孝子之杖曰哀杖,為扶哀痛之軀[25]。父之節在外,故杖取乎竹;母之節在內,故杖取乎桐[26]。以財物助喪家,謂之賻;以車馬助喪家,謂之赗;以衣殮死者之身,謂之襚;以玉實死者之口,謂之琀[27]。送喪曰執紼,出柩曰駕輀[28]。吉地曰牛眠地,筑墳曰馬鬣封[29]。墓前石人,原名翁仲;柩前功布,今日銘旌[30]。挽歌始于田橫,墓志創于傅奕[31]。生墳曰壽藏,死墓曰佳城[32]。墳曰夜臺,壙曰窀穸[33]。
【注釋】
[25]明器:即冥器,專為隨葬而制作的器物,一般用竹、木或陶土、紙制成。哀杖:孝子因為哀痛而身體羸弱,所以手中要拄杖。俗稱“哭喪棒”。
[26]杖取乎竹:因為竹子外面有節,以表示亡父的節操在外。杖取乎桐:因為桐與“同”諧音,以表示喪母后的哀痛和喪父相同。
[27]殮(liàn):給死者穿衣入棺。實:充實,填塞。琀(hán):放在死者口中的玉。
[28]執紼(fú):以手牽引靈柩的大繩,幫助靈柩行進。紼,拴在靈柩上的繩索。輀(ér):古代載運棺柩的車。
[29]牛眠地:晉朝陶侃還沒有發跡時,其父母去世了,準備安葬的時候,家里的牛忽然不見了。一位老人對陶侃說:“我在前面山岡上看見一頭牛睡在污泥中,在那個地方安葬死者,后代能當上大官。”馬鬣(liè)封:墳墓上封土的一種形狀。
[30]功布:古代喪禮中用來指引靈柩的布,一般用三尺長的白布懸于竿頭,略似旌旗。銘旌:豎在靈柩前標志死者官職和姓名的旗幡。
[31]挽歌始于田橫:田橫,秦末人,楚漢戰爭中自立為齊王,不久被劉邦打敗。漢朝建立后,他率領五百名部下逃亡到一個海島。漢高祖命令他去洛陽,他在途中自殺了。其部下聽到消息,也全部自殺于海島上。挽歌,送葬時所唱的哀歌。墓志創于傅奕:傅奕是唐朝初年的學者,據說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為自己撰寫墓志銘的人。墓志,放在墓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跡的石頭,上面記有死者姓名、籍貫和生平等資料。也指墓志上的文字,即墓志銘。
[32]生墳:人活著時自己建的墓穴。佳城:指墓地。漢代夏侯嬰死了,送葬途中,運靈柩的馬突然不往前走了,用蹄刨地,悲憤地嘶鳴。刨開馬蹄下的地方,得到一塊石頭,上面有字:“佳城郁郁,三千年,見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于是就把夏侯嬰安葬在這個地方。
[33]夜臺:墳墓中不見光明,故稱。壙(kuànɡ):墓穴。窀穸(zhūn xī):厚夜,長夜的意思。窀,厚。穸,夜。
【譯文】
死者隨葬的器物叫做“明器”,是用對待神明的禮儀對待死人;孝子所拄的木杖叫做“哀杖”,是用來支撐哀痛衰弱的身體。父親的節操表現在家外,所以父親去世時哀杖用竹子制成;母親的節操表現在家內,所以母親去世時哀杖用桐木制成。用財物幫助喪家辦理喪事稱做“賻”;用車馬幫助喪家辦理喪事稱做“赗”。死者入棺時送衣被給其穿用稱之為“襚”;把玉放在死者口中稱之為“琀”。將死者送去安葬稱做“執紼”,運出靈柩稱做“駕輀”。吉祥的埋葬之地名為“牛眠地”,修筑墳墓名為“馬鬣封”。墓地前的所立的石像原來名叫“翁仲”;喪葬時靈柩前的布幡如今名叫“銘旌”。“挽歌”是為死者所作的哀悼之歌,最早開始于漢初田橫的葬禮;“墓志”是記載死者生平事略,由唐代傅奕首創的。活著的時候修建的墓穴叫做“壽藏”,去世之后才修建的墓地叫“佳城”。墳墓稱做“夜臺”,墓穴稱做“窀穸”。
【解讀】
皇帝的墳墓為什么叫陵?其中有一定的歷史淵源。其實在周朝以前,君王的墳墓都稱“墓”而不稱為“陵”。周代君王的墓也稱“墓”亦不稱“陵”。中國帝王的墳墓開始稱為“陵”,約從戰國中期以后,首先出現于趙、楚、秦等國。《史記·趙世家》載:趙肅侯十五年經營壽陵。《秦始皇本紀》載: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壽陵。由此可見,這是君王墓稱“陵”之始。因為當時封建王權不斷增強,為表現最高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墳墓不僅占地廣闊,封土之高如同山陵,因此帝王的墳墓就稱為“陵”。歷史上著名的皇帝陵,有漢武帝的“茂陵”,唐太宗的“昭陵”,唐高宗的“乾陵”等等。
【原文】
已葬曰瘞玉,致祭曰束芻[34]。春祭曰禴,夏祭曰禘,秋祭曰嘗,冬祭曰烝[35]。飲杯棬而抱痛,母之口澤如存;讀父書以增傷,父之手澤未泯[36]。子羔悲親而泣血,子夏哭子而喪明[37]。王裒哀父之死,門人因廢《蓼莪》詩;王修哭母之亡,鄰里遂停桑柘社[38]。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皋魚增感;與其椎牛而祭墓,不如雞豚之逮存,曾子興思[39]。故為人子者,當思木本水源,須重慎終追遠[40]。
【注釋】
[34]瘞(yì)玉:古代祭山禮儀,禮畢后在坑里埋玉。這里借玉指死人,指死人已經埋葬。瘞,埋葬。束芻:捆草成束。東漢郭林宗的母親去世了,朋友徐稚前去吊唁,放了一捆草在房子前就走了。眾人都覺得很奇怪,郭林宗說:“這肯定是南州的高士徐孺子呀。《詩經》中說:生芻一束,其人如玉。我沒有德行配得上呀。”芻,草稈。
[35]禴(yuè)、禘(dì)、嘗、烝(zhēnɡ):古代宗廟四時的祭名。
[36]杯棬(quān):也做“杯圈”,一種木制的飲水器具,一般是婦女使用。口澤:指津液。泯:消滅,喪失。
[37]子羔:春秋時人高柴,字子羔,孔子弟子。子夏:春秋時衛國人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38]王裒(póu):字偉元,晉朝人,他傷痛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所殺,發誓不擔任晉國官職。母親死后,讀《詩經·蓼莪》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一句。時,流淚哭泣不停,他的門人因此不再提及《蓼莪》這一篇。王修:三國時魏人,字淑冶,七歲時母親在祭祀土地神的社日去世。第二年,又逢社日,王修非常哀傷,鄰里都被他感染,于是停止了社祭活動。桑柘社:社祭。桑柘,農桑之事。
[39]皋魚:春秋時人。椎牛:殺牛。逮:及,等到。
[40]木:樹的根。慎終追遠: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終,人死。遠,指祖先。
【譯文】
死者已經埋葬叫做“瘞玉”,到墳前祭奠叫做“束芻”。天子及諸侯到宗廟祭祀,四時之祭的名稱不同,春祭名叫“禴”,夏祭名叫“禘”,秋祭名叫“嘗”,冬祭名叫“烝”。用母親的杯子飲水不禁心中悲痛,是因為感到亡母的津液似乎還留在杯子上;讀父親留下的書籍更增添傷感,是因為總覺得書中還留著亡父的手印。子羔悲悼逝去的雙親而哭泣了三年,竟然眼睛哭出血珠;子夏痛失愛子而哭瞎了雙眼。王裒每當讀到《詩經·蓼莪》中的詩句,就想起亡故的父親而痛哭流涕,他的學生不忍便不再讀這首詩;王修的母親死于社日,每到這一天他就哀悼亡故的母親而號啕痛哭,鄰里們為之凄然,于是停止了社祭活動。大樹想要靜止而風卻偏不停息,兒子想要盡孝心而父母卻已經離世,皋魚因父母去世為此感慨倍增;與其父母死后殺牛到墳前祭奠,不如當父母健在的時候用雞肉和豬肉來贍養他們,這是曾子讀喪禮得到的感想。所以說為人子女的,應當想到木有本水有源,時刻不要忘記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必須莊重謹慎地按照禮儀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恭敬地祭祀自己的祖先。
【解讀】
中國的祭祀文化內容豐富、歷史悠久。古時候城鄉人們多迷信鬼怪,有祭祖、求神、拜佛的習俗。每年清明節前數日,家家戶戶均備祭品紙錢,由家長率兒女到先祖墓地燒錢掛紙,祭祖。清明這一天,可以加土添墳、修整墓地。農歷四月初八為釋迦牟尼生日,名浴佛節。每年,佛教寺廟浴佛誦經,舉辦法會。城鄉信徒及善男信女多備供品、香火,前往燒香拜佛,禱求佛祖保佑平安、吉祥無災。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城鄉群眾多備祭品供奉土地靈位,祭祀土神,祈禱全年糧食豐收。多數農戶如此日不祭,便在秋后,請道士、陰陽誦經一晝夜,專祭土地神,稱“謝土”。每年農歷十月初一為十月朝。家家備供獻、紙錢給祖先亡靈燒化、祭奠,意為送寒衣費用。有民諺“十月朝朝,買紙燒燒”。每年冬至這一天,群眾各在門前為祖先亡靈燒化紙錢,以示年關將近,給祖先亡靈送錢備年關。每年臘月二十三日為各家送灶神回天宮,在灶神靈牌前上供品,燒香化紙,祭祀祈禱“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這些祭祀雖然帶有迷信色彩,但是都包含著人們的美好愿望。
上一篇:幼學瓊林《珍寶》譯文賞析
下一篇:幼學瓊林《祖孫父子》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