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事
【原文】
多才之士,才儲八斗;博學之儒,學富五車[1]。三墳五典,乃三皇五帝之書;八索九丘,是八澤九州之志[2]。《書經》載上古唐虞三代之事,故曰《尚書》;《易經》乃姬周文王周公所系,故曰《周易》[3]。二戴曾刪《禮記》,故曰《戴禮》;二毛曾注《詩經》,故曰《毛詩》[4]。孔子作《春秋》,因獲麟而絕筆,故曰《麟經》[5]。榮于華袞,乃《春秋》一字之褒;嚴于斧鉞,乃《春秋》一字之貶[6]。縑緗黃卷,總謂經書;雁帛鸞箋,通稱簡札[7]。
【注釋】
[1]才儲八斗:南北朝詩人謝靈運曾夸耀說:“如果說天下才華”總共有一石,曹植獨得八斗,我得一斗,古今其他人則共用一斗。學富五車:形容讀書多,學問廣博。富,富有。五車,五車書。
[2]三墳五典:三墳,指伏羲、神農、黃帝之書。五典,指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八索九丘:相傳為古代書名。八澤九州:古代分中國為九州,并有八大水澤。志:記載的文字。
[3]尚:同“上”。姬周:周朝君主姓姬。系:指《周易·系辭》。
[4]二戴:指西漢戴德、戴圣叔侄兩人。戴德刪《禮記》為85篇,稱《大戴禮記》。戴圣又將其刪為49篇,稱《小戴禮記》。現在我們看到的《禮記》是《小戴禮記》。二毛:指西漢的毛亨和毛萇。毛萇是毛亨的弟子。
[5]《春秋》:儒家經典之一,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孔子根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麟:麒麟。
[6]華袞(ɡǔn):古代王公貴族的漂亮禮服,常用以表示極高的榮寵。斧鉞(yuè):古代軍法中用來殺人的斧子,泛指兵器。一字之貶:《春秋》文字簡短,卻寓有褒貶之意,后世稱為“春秋筆法”。
[7]縑緗(yuè):雙絲織的微帶黃色的細絹,供書寫用。黃卷:書籍。古代人用辛味、苦味之物染紙以防蟲咬,所以紙色發黃。雁帛:書信或是傳遞書信的人的代稱。雁,大雁;帛,絲織品,這里指帛書。鸞箋:即彩箋,代指書信。據說蜀人曾造十色箋,上面隱壽花木麟鸞圖紋。簡札:古代書寫用的竹簡和木片,還沒有編成冊時稱“簡禮”,后來指書信。
【譯文】
才華橫溢的士人,稱為“才儲八斗”;學識淵博的儒生,稱為“學富五車”。“三墳五典”,是三皇五帝流傳下來的書籍;“八索九丘”,是記載古代中國八個水澤和九州的書。《書經》里記載的是上古唐堯、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歷史事件,所以叫做《尚書》;《易經》相傳是由周文王姬昌、周公姬旦所作,所以叫做《周易》。戴德和戴圣曾經刪訂《禮記》,所以《禮記》又叫《戴禮》;毛亨和毛萇曾注解過《詩經》,所以《詩經》又稱《毛詩》;孔子寫作《春秋》,因為得到魯哀公捕獲麒麟的消息而至此停筆,所以《春秋》又叫《麟經》。“榮于華袞”,指的是《春秋》一個字的褒獎帶給人的榮耀;“嚴于斧鉞”,指的是《春秋》一個字的貶責帶給人的羞辱。“縑緗”和“黃卷”,都是經書的總稱;“雁帛”和“鸞箋”,都是書信的別稱。
【解讀】
“九州”是中國的別稱之一,最早見于《禹貢》,相傳古代大禹治水的時候,把天下分為九州,于是九州就成了中國的代名詞。古代中國人將全國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豫州是中心,其他州環繞豫州。九州現在地理位置分劃基本是這樣:冀州,起自黃河壺口,涉及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區,地為白壤;兗州,起自黃河下游、濟水,涉及河北、河南、山東,地為黑壤;青州,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東半島,地為肥沃白壤;徐州,起自黃海、泰山、淮河,涉及山東、江蘇、安徽,地為紅色黏土;揚州,起自淮河、黃海,涉及江蘇、安徽、江西及其以南的地方,地為潮濕泥土;荊州,起自荊山、衡山,涉及、湖北、湖南,地為潮濕泥土;豫州,起自中原、黃河下游,涉及河南、山東,地為柔軟的土,下層為肥沃而硬的黑色;梁州,起自華山、黑水,涉及陜西、四川、甘肅、青海,地為黑色松散的土;雍州,起自黑水、西河,涉及陜西、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地為最上等的黃壤。
【原文】
錦心繡口,李太白之文章;鐵畫銀鉤,王羲之之字法[8]。雕蟲小技,自謙文學之卑;倚馬可待,羨人作文之速[9]。稱人近來進德,曰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羨人學業精通,曰面壁九年,始有此神悟[10]。五鳳樓手,稱文字之精奇;七步奇才,羨天才之敏捷[11]。譽才高,曰今之班馬;羨詩工,曰壓倒元白[12]。漢晁錯多智,景帝號為智囊;高仁裕多詩,時人謂之詩窖[13]。騷客即是詩人,譽髦乃稱美士[14]。自古詩稱李杜,至今字仰鐘王[15]。
【注釋】
[8]錦心繡口:比喻文章構思巧妙,用詞華美。李白有首詩的序中提到,他的堂弟喝醉了問他,兄長的心肝五臟難道都是錦繡嗎?不然,為什么能開口成文,揮筆霧散?鐵畫銀鉤:比喻書法筆姿挺拔。畫,筆畫。鉤,勾勒。
[9]雕蟲小技:比喻寫作辭賦為小技、末道。雕,雕刻。蟲,指鳥蟲書,古代漢字的一種字體,西漢學校必學的一種字體。倚馬可待:倚在即將出發的戰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著完稿。
[10]刮目相看:用新眼光看人。刮目,擦眼睛。面壁:佛教徒稱坐禪為“面壁”,即面對墻壁默坐靜修。南朝梁時,天竺僧人菩提達摩來到中國,相傳他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禪,整天一句話也不說,一共坐了九年。
[11]五鳳樓手:借喻文章寫得好的人。唐和后梁在洛陽都建有五鳳樓。宋朝的韓浦和韓洎兄弟倆都有文名,但是韓洎一直對哥哥韓浦不是很服氣,有一次他說:“我哥哥寫文章,就像造草棚茅屋,只能聊以避風雨。我寫文章,就像造五鳳樓的高手。”七步奇才:指曹植七步成詩的典故。見卷二“兄弟”。
[12]班馬:漢代歷史學家班固和司馬遷的并稱,兩人也都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元白:指唐代著名詩人元稹和白居易,兩人都以詩工聞名,在當時享有極高的聲譽。據說,有一次元稹、白居易和楊汝士等人即席賦詩,楊汝士詩最后寫完,但是寫得最好,連元稹和白居易都嘆服。楊汝士回家對子弟們說:“我今日壓倒元白了。”
[13]晁錯:西漢政論家,善于分析辯論。詩窖:比喻滿腹詩才、作詩很多的詩人。五代文學家王仁裕,宇德輦,平生作詩逾萬首,當時人稱“詩窖子”。
[14]騷客:指詩人。屈原作《離騷》以后,后人多仿效,所以稱詩人為“騷人”。譽髦:有名望的英杰之士。髦,毛中的長毫,比喻英俊杰出之士。
[15]李杜: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的合稱。鐘王:三國魏人鐘繇和晉人王羲之的并稱,兩人都是著名的書法大家。
【譯文】
“錦心繡口”,這是形容唐代詩人李白的詩文構思精巧、用詞華美;“鐵畫銀鉤”,這是贊美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筆力剛健、蒼勁而嫵媚。“雕蟲小技”,這是謙遜地稱自己文才卑下;“倚馬可待”,這是羨慕別人寫文章快速。稱贊別人近來學識大進,就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羨慕別人學業精通,就說“面壁九年,始有此神悟”。“五鳳樓手”,這是稱贊別人的文章精彩奇妙;“七步奇才”,這是羨慕別人有天才文思敏捷。贊美別人才學很高,就說“今之班馬”;羨慕別人詩寫得工整優美,就說“壓倒元白”。漢代晁錯機智多謀,漢景帝宣稱他為“智囊”;王仁裕寫了很多首詩,當時的人們稱之為“詩窖”。“騷客”就是指詩人,“譽髦”是稱贊英俊之士。自古以來論詩者最推崇李白和杜甫,直到今天書法界最敬慕的依然是鐘繇和王羲之。
【解讀】
一代文豪李白頗受后人崇拜,他豪放的風格對后世影響深遠,也深受后人們的喜愛。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游蹤遍及南北各地,寫出大量贊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人們稱他為“詩仙”。李白的詩歌不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從形象塑造、素材攝取、到體裁選擇和各種藝術手法的運用,無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藝術特征。其中,豪放是李白詩歌的主要特征。所以,讀他的詩歌,總是被他的豪放所感染,并敬慕他蔑視權貴的個性。
【原文】
白雪陽春,是難和難賡之韻;青錢萬選,乃屢試屢中之文[16]。驚神泣鬼,皆言詞賦之雄豪;遏云繞梁,原是歌音之嘹亮[17]。涉獵不精,是多學之弊;咿唔占畢,皆讀書之聲[18]。連篇累牘,總說多文;寸楮尺素,通稱簡札[19]。以物求文,謂之潤筆之資;因文得錢,乃曰稽古之力[20]。文章全美,曰文不加點;文章奇異,曰機杼一家[21]。應試無文,謂之曳白;書成繡梓,謂之殺青[22]。襪線之才,自謙才短;記問之學,自愧學膚[23]。裁詩曰推敲,曠學曰作輟[24]。
【注釋】
[16]白雪陽春:古代楚國的歌曲名,屬于非常高雅的音樂。據說有位歌者在楚國郢都唱歌,開始唱《下里》、《巴人》,國中跟著一起唱和的有數千人。后來唱《陽春》、《白雪》,跟著唱和的不過數十人。難和難賡:難以唱和,難以繼作。賡,繼續、連續。青錢萬選:青錢,即青銅錢,為古代銅錢中的上品。唐代張鶩在參加吏部銓試時,四次都獲得了吏部的第一名,有人稱他的文辭就像青銅錢,萬選萬中。
[17]驚神、泣鬼:杜甫曾稱贊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遏云、繞梁:歌聲優美,使游動的浮云停下來靜聽,似余音繞著屋梁不愿散去。遏,停止。據說戰國時的歌唱家秦青,其歌聲能使路邊的林木震動起來,使得天上的云彩停住。
[18]涉獵:讀書學習時只作膚淺的閱覽或探索,不求深入研究掌握。
[19]累牘:累,重疊;牘,古代寫字用的竹、木簡。寸楮、尺素:都代指書信。寸楮,一寸長的短箋。尺素,古代用絹帛書寫,通常長一尺,故稱寫文章或書信所用的短箋為“尺素”。
[20]潤筆:請人作詩文書畫的酬勞。隋文帝命令太史令作詔書恢復大臣鄭譯的爵位,大臣高颎開玩笑說:“筆干了,寫不了了。”鄭譯說:“我出外做地方官,聽到有新的任命,立刻騎馬回朝,一文錢也沒有帶,拿什么給你們潤筆呢?”稽古:指苦讀古典經書。東漢桓榮被封為少傅后,召集儒生們集會,然后陳列自己的車馬、官印和綬帶,對大家說:“這些都是稽古得來的,可以勉勵你們!”
[21]文不加點:文章一氣寫成,無須修改。點,涂改。機杼一家:文章自成一派。機杼,原指古代織布機械,后比喻詩文構思和布局新巧。
[22]曳白:唐朝天寶年間選進士,御史中丞張倚的兒子張奭被判為高等。落第者不服,唐玄宗在勤政殿親自復試,結果張奭在答卷的白紙上一個字也沒寫,人稱“曳白”。繡梓:將寫成的書雕制在木板上。古代書版以梓木最好,所以稱雕版為“繡梓”。繡,刺,引申為刻。殺青:古時把書寫在竹簡上,為防蟲蛀須先用火烤干水分,叫“殺青”。
[23]襪線:形容才藝多但是沒有一種很精通的。五代前蜀大臣韓昭興趣非常廣范,文章及琴、棋、書、算、射、法等都有所涉獵,因此受到恩寵。有人諷刺說:韓昭的各項技能,就像拆下來的襪子線一樣,沒有一條是長的。記問:指無真知灼見,記誦書本的目的只是為了應答別人的問難或資助談興。
[24]推敲:斟酌字句。作輟:時作時歇,不能持久。輟,停止。
【譯文】
“白雪陽春”,是形容難以唱和、難以接續的高雅之曲;“青錢萬選”,是形容屢試屢中的奇妙之文。“驚神”和“泣鬼”,都是說詩文辭賦的氣勢雄健豪放;“遏云”和“繞梁”,都是形容歌聲優美嘹亮,令人難忘。涉獵廣泛學習不求精深,這是讀書求學者貪多求全的弊病;“咿唔”和“占畢”,都是讀書吟誦的聲音。“連篇累牘”,總體形容冗長累贅的文章;“寸楮”和“尺素”,都是書信的通稱。用財物請求別人寫文章,稱之為“潤筆”的酬勞;因為寫文章獲得錢財,便說是“稽古”的作用。文思敏捷一氣呵成,完美到無須修改,稱做“文不加點”;文章新奇穎異有自己的特色風格,稱做是“機杼一家”。考試時交白卷,稱之為“曳白”;書寫成后刊刻印刷,稱之為“殺青”。“襪線之才”,是謙稱自己才疏學淺的說法;“記問之學”,是感慨自己學識膚淺的慚愧之詞。裁剪詩文叫做“推敲”;荒廢學業叫做“作輟”。
【解讀】
“遏云繞梁”這個成語出自戰國《列子·湯問》:“聲振林木,響遏行云。”又有“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后來逐漸演變成今天我們常常說的“余音繞梁,三日不絕。”此語其中頗有典故,傳說春秋戰國時代,韓國有以一擅長歌唱的女子韓娥。因韓國水澇,家園都被沖毀了,百姓紛紛外出逃命。韓娥向東投奔齊國。途中盤纏用盡,唯有賣唱為生。她一路走一路唱,歌聲美妙動人。經過雍門這個地方,唱歌來向店家乞討,換取食物。她走了三天以后,人們還聽到她的歌聲的余音在房梁間繚繞,人們都說韓娥之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原文】
文章浮薄,何殊月露風云;典籍儲藏,皆在蘭臺石室[25]。秦始皇無道,焚書坑儒;唐太宗好文,開科取士[26]。花樣不同,乃謂文章之異;潦草塞責,不求辭語之精[27]。邪說曰異端,又曰左道;讀書曰肄業,又曰藏修[28]。作文曰染翰操觚,從師曰執經問難[29]。求作文,曰乞揮如椽筆;羨高文,曰才是大方家[30]。競尚佳章,曰洛陽紙貴;不嫌問難,曰明鏡不疲[31]。稱人書架曰鄴架,稱人嗜學曰書淫[32]。
【注釋】
[25]浮薄:輕薄,不樸實。典籍:指法典、圖籍等重要文獻;亦泛指古今圖書。蘭臺石室:泛指古代收藏圖書檔案的處所。蘭臺,漢代宮內藏圖書的地方。
[26]開科取士:開設科目以選拔人才。唐代選士除了進士科外,還有秀才、明法、明書、明算等科目一共五十余種。唐太宗還設弘文館,廣收天下儒生。
[27]潦草塞責:形容做事馬虎,敷衍了事,不負責任。潦草,草率,不認真。塞,搪塞。
[28]異端:古代儒家稱其他持不同見解的學派。左道:邪門歪道。肄(yì)業:古代指修習課業。現在稱在校學習而未畢業。肄,研習,學習。藏修:指專心學習。
[29]染翰、操觚(ɡū):以筆蘸墨、抓取木簡,都指寫作文章。翰,筆。操,持,拿。觚,古代用來書寫的木簡。執經、問難:指跟著老師學習。執經,指手執經書。問難,詰問辯駁,析疑解惑。
[30]如椽筆:晉武帝時,大臣王殉夢見有人給了他一支很大的筆,筆桿像屋椽那么粗。他說:“這預示著我將干大手筆的事!”不久,晉武帝逝世,哀冊之類的文件全都由王殉負責起草。后來人們便以“如椽筆”比喻筆力雄健,猶言“大手筆”。椽,房梁。大方家:懂得大道理的人。大方,懂得大道理。
[31]尚:仰慕,夸耀。洛陽紙貴:晉朝左思作《三都賦》,構思十年才完成。皇甫謐為文章作序,張載、劉逵為之作注,馬上引起了人們注目。富豪之家爭相傳閱抄寫,洛陽的紙因此貴了起來。明鏡不疲:明鏡無論照多少次也不會疲倦。晉朝孝武帝讓謝安兄弟和其他人學習《孝經》,并派車武子去考察謝安兄弟。車武子對袁羊說:“問題問得不周全,怕他們對《孝經》的理解有遺漏;問得太多太仔細,又怕辛苦他們。”袁羊說:“你什么時候見過明鏡多照會疲勞,清澈的流水會害怕風吹?”
[32]鄴架:唐人李泌封鄴侯,家里藏書有三萬冊之多。后來就用“鄴架”比喻藏書之多,也指書架。書淫:古代稱嗜書成癖、好學不倦的人。
【譯文】
文章空洞淺薄,跟轉眼即逝的月下露珠、風中浮云沒有區別;珍貴典冊、書籍的儲藏,都在蘭臺、石室一類的地方。秦始皇暴虐無道,燒毀詩書,活埋儒生;唐太宗喜歡儒學,發展科舉制度,選拔人才。“花樣不同”,就是說文章的風格不同;“潦草塞責”,是說不講究文章語句的精妙。不合正統的學說叫做“異端”,又叫做“左道”;讀書專心刻苦研習學業稱做“肄業”,又稱做“藏修”。寫作文章稱做“染翰操觚”,跟著老師求學稱做“執經問難”。請別人寫文章,就說“乞揮如椽筆”;羨慕別人文章高妙,就說“才是大方家”。文章得到大家的大力推崇,稱做“洛陽紙貴”;有學問的人不會嫌別人多請教,稱做“明鏡不疲”。稱贊別人家書架上藏書多而豐富,就說“鄴架”;贊美別人愛好學習成癖,就說“書淫”。
【解讀】
焚書坑儒,是指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焚毀書籍和公元前212年坑殺術士(術音述,術士,即述士;述士即儒士)的歷史事件。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并主張禁止“儒生”(讀書人)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于私藏的《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稱贊過去的而議論現在政策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這種措施引起許多讀書人的不滿。第二年(前212),許多方士(修煉功法煉丹的人)、儒生攻擊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調查,將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抓捕,挖了個大坑活埋。于是釀成了殘酷無道的“焚書坑儒”。
【原文】
白居易生七月,便識“之無”二字;唐李賀才七歲,作《高軒過》一篇[33]。開卷有益,宋太宗之要語;不學無術,漢霍光之為人[34]。漢劉向校書于天祿,太乙燃藜;趙匡胤代位于后周,陶谷出詔[35]。江淹夢筆生花,文思大進;揚雄夢吐白鳳,詞賦愈奇[36]。李守素通姓氏之學,敬宗名為人物志;虞世南晰古今之理,太宗號為行秘書[37]。茹古含今,皆言學博;咀英嚼華,總曰文新[38]。文望尊隆,韓退之若泰山北斗;涵養純粹,程明道如良玉精金[39]。李白才高,咳唾隨風生珠玉;孫綽詞麗,詩賦擲地作金聲[40]。
【注釋】
[33]《高軒過》:傳說唐代詩人李賀幼年所作的詩篇。高軒,即高級車馬,也代指顯貴者。
[34]開卷有益:宋太宗每天閱讀《御覽》三卷,如果有事情耽誤了閱讀,就一定要抽時間補上,他說:“開卷有益,我不覺得很辛苦。”不學無術:班固在《漢書》中評價霍光“不學亡術,暗于大理”,即說他不讀書,沒有學識,不明白關乎大局的道理。霍光是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朝重臣。
[35]太乙燃藜:傳說西漢經學家劉向一天晚上在天祿閣獨自校書時,出現了一位穿著黃衣服,拄著根青藜杖的老人,自稱是“太乙之精”。他對著青藜杖吹了一下,頂端就冒出煙來,火光可以照明。陶谷出詔:宋太祖趙匡胤原本是后周世宗柴榮的殿前都點檢,掌握兵權。柴榮死后,趙匡胤看繼位的皇帝年幼,便發動了陳橋兵變。當時的翰林學士陶谷,看出趙匡胤的篡位野心,早暗中寫好禪位詔書,此時從衣衫中拿出當庭宣讀,趙匡胤便正式即位稱帝。
[36]夢筆生花:南朝時梁朝文學家江淹,夢見有人給他一支五色筆,于是才思大有長進,很快便以文章著名。晚年又夢見一位自稱郭璞的人,向他索要五色筆,從此作詩再無佳句,人稱“江郎才盡”。另外,唐朝詩人李白也曾夢見自己所用的毛筆,筆頭上開出花來。吐白鳳:據說西漢學者、辭賦家揚雄模仿《周易》撰寫《太玄》時,曾夢見自己吐出鳳凰,停在他的著作上。
[37]人物志:唐初時李守素精通姓氏之學,時人號為“行譜”。大臣許敬宗對虞世南說:“行譜這個外號不是很雅,應該改一個。”虞世南說:“從前的任彥升善談經書典籍,人稱‘五經笥’,李守素可以稱為‘人物志’吧。”行秘書:唐初書法家、文學家虞世南博學多才,明晰古今之理。有一次唐太宗出行,有關部門請運載書冊相隨。太宗說:“不用了,有虞世南在,就是一個移動的秘書閣。”后來用“行秘書”比喻博聞強記的人。
[38]茹古含今:通古博今。茹,容納、覆蓋。含,也做“涵”,包含,涵蓋。咀英嚼華:比喻讀書吸取其精華。咀,細嚼,引申為體味。英、華,這里指精華。
[39]文望:善于為文的聲望。泰山北斗:古代認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北斗在群星中最亮,常用“泰山北斗”指眾人所敬仰的人。韓退之即韓愈,唐代著名散文家,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純粹:純正不雜,精純完美。良玉精金:程顥,字伯淳,世稱明道先生,北宋理學的奠基者之一。他的弟弟程頤曾形容他“純粹如精金;溫潤如良玉”。
[40]咳唾:咳嗽吐唾液。比喻談吐,議論。隨風生珠玉:比喻文字優美,出口即成佳句。李白《妾薄命》詩中有“咳唾落九天,隨風生珠玉”。擲地作金聲:東晉文學家孫綽,以文才著稱,曾作《天臺山賦》,剛寫完的時候,拿給朋友范榮期看,說:“你可以試著扔到地上,一定會發出金石的聲音。”
【譯文】
白居易出生才七個月,就認識“之”和“無”這兩個漢字;唐代李賀七歲,就作了《高軒過》這首詩。“開卷有益”,這是宋太宗的名言;“不學無術”,這是班固評價漢代霍光的為人。漢代劉向在天祿閣校書時,有自稱“太乙之精”的老者叩閣而進,吹燃藜杖的一端為他照明;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想要取代后周柴氏做皇帝,后周翰林陶谷心知肚明,便從袖中拿出早已暗中寫好的禪讓詔書來宣讀。南朝人江淹少孤貧好學,曾夢見仙人授以五色筆,從此文才大有長進;西漢人揚雄夢見自己口吐白鳳,此后詩詞歌賦更加壯麗奇妙。李守素精通姓氏這門學問,許敬宗給他起了個外號叫“人物志”;唐朝大臣虞世南知識淵博,明晰古今之理,唐太宗宣稱他是“行秘書”。“茹古”和“含今”,都是說人學識淵博;“咀英”和“嚼華”,是說人的文章新穎。韓愈文章聲望崇高,學者把他當“泰山北斗”來景仰;程明道道德修養高尚醇正,世人把他當“良玉精金”來敬仰。李白詩才極高,他寫詩文脫口而出,仿佛咳唾的涎沫隨風會變成珍珠寶玉;孫綽的辭章華麗,他所寫的詩賦,摔在地上,仿佛會發出金石的聲音。
【解讀】
趙匡胤,即宋太祖。原來是后周殿前都點檢,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建立宋朝,一舉結束五代十國分裂混戰的局面,統一了大半個中國。又以杯酒釋兵權等策,削奪禁軍宿將及藩鎮兵權,加強中央集權。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明君之一,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留下了許多奇聞軼事。有“太祖長拳”——趙匡胤自創太祖長拳,以武功經略天下。這套拳為中國武術界六大名拳之一。有“千里送京娘”——趙匡胤年輕時,路見不平,對遇難的素不相識的弱女子趙京娘真誠地伸出援助之手,千里迢迢相送,一路兄妹相待,始終坐懷不亂。這個故事廣為傳頌,體現了他的獨特人格魅力。有“華山不納皇糧”——華山東峰前有下棋亭,相傳當年趙匡胤和陳摶老祖在這里以“華山”為賭注,下了一盤棋。最后趙匡胤在這里輸掉了華山,卻贏了天下,可以說是撿了老大的一個便宜。此外,還有眾所周知的“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和“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等軼事。因此,宋太祖趙匡胤,被稱為奇聞軼事最多的皇帝。
上一篇:幼學瓊林《技藝》譯文賞析
下一篇:幼學瓊林《文臣》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