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故事·堂前撲棗任西鄰
嚴(yán)武死了以后,杜甫在成都呆不住,就離開草堂,乘船順江而下,到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住了兩年。他在瀼西也修了一座草堂。草堂的前面有一株棗樹,每年夏天棗子熟了的時候,都有一位貧窮的老大娘來打棗,杜甫從不干涉她。后來,杜甫搬到東屯去了,就把這間草堂借給一個叫吳郎的遠(yuǎn)房親戚。哪知道吳郎一住進(jìn)草堂,就修筑了一道籬笆,把棗樹也圍了進(jìn)去,那個來打棗的老大娘再也進(jìn)不去了。
杜甫知道這個消息以后,對吳郎的做法很不滿意,于是,就寫了一首《又呈吳郎》給他。詩是這樣寫的: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zhuǎn)須親。
即防遠(yuǎn)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吳郎看了這首詩以后,是不是拆了籬笆讓老婦人來打棗了不得而知,但是,杜甫那種博愛的精神,卻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上一篇:唐代著名詩人·初唐·土勃
下一篇:唐詩概說·唐詩的流派·大歷十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