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濟學·學說·均貧富
古代的一種分配學說和政治口號。《晏子春秋·問上》: “(古之盛王) 其取財也,權有無,均貧富,不以養(yǎng)嗜欲。” 這是齊相晏嬰為齊景公建議的收入與分配原則。“權有無” 就是使有無相平,“均貧富”就是使貧富相均。這里的 “平”、“均” 是國家采取的一種調(diào)劑政策,使貧富不致過分懸殊,從而使社會保持一種均衡,與所謂 “大鍋飯” 或“平均主義” 并不等同。又,《論語·季氏》: “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據(jù)俞樾 《群經(jīng)平議》 考證,此語本作: “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有些學者曾從孔子的這段話中引申出 “平均主義” 的分配學說,這是一種誤解。孔子說,諸侯卿大夫,即 “有國有家者”,不患財富貧乏,而患政治不均平;不患土地人口之寡少,而患不能安民。這里所謂 “均”,不是現(xiàn)代漢語中所謂的 “平均”,而是 “均平”,朱熹認為指 “各得其分”,用現(xiàn)代語言說,就是 “公正”。儒家一貫主張上下尊卑的等級制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的 “平均天下” 之道,是在等級制度的前提下各得其所,各守其分,而不是 “吃大鍋飯”。將 “均貧富” 變?yōu)橐环N “打土豪,分田地” 的觀念甚至行動的,是古代農(nóng)民起義。北宋初期王小波在四川聚眾起義,就宣布說: “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輩均之。”這實際上是歷代農(nóng)民起義的基本口號。盡管貧富不均是古今社會不可避免的客觀現(xiàn)象,但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的兩極分化,以及由此造成的社會和人心的失衡,卻是革命爆發(fā)的原因,“均貧富”便成為最能鼓動人心的政治口號。近代太平天國頒布的 《天朝田畝制度》就是這種 “均貧富” 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 “有田同耕,有飯同吃,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 這當然是烏托邦,但對處于貧困線下的大眾來說,卻具有巨大的魅力。儒家 “均貧富” 講的是 “均平” 或“公正”,是治國安民的學說; 農(nóng)民起義 “均貧富” 講的是劫富濟貧,是暴力革命的口號。今人多將兩者混為一談,以為 “平均主義” 是中國人的 “集體意識”,“吃大鍋飯” 是中國社會的傳統(tǒng),甚至以此來解釋中國經(jīng)濟文化何以在近代落后于西方,都是誤讀古人。
上一篇:宗教學·佛教·地獄
下一篇:禮俗學·禮制·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