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勞興國,逸豫亡身
原典
梁朝全盛之時,貴游子弟,多無學術,至于諺云:“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秘書。”無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駕長檐車,跟高齒屐,坐棋子方褥,憑斑絲隱囊,列器玩于左右,從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經求第,則顧人答策;三九公宴,則假手賦詩。當爾之時,亦快士也。及離亂之后,朝市遷革,銓衡選舉,非復曩者之親;當路秉權,不見昔時之黨。求諸身而無所得,施之世而無所用。被褐而喪珠,失皮而露質,兀若枯木,泊若窮流,鹿獨戎馬之間,轉死溝壑之際。當爾之時,誠駑材也。有學藝者,觸地而安。自荒亂以來,諸見俘虜。雖百世小人,知讀《論語》《孝經》者,尚為人師;雖千載冠冕,不曉書記者,莫不耕田養馬。以此觀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
譯釋
梁朝全盛的時候,那些貴族子弟,大多不學無術。當時有話這樣說:“登車不跌跤,就可以當著作郎;只要能寫“身體怎樣”的人,就可以當秘書。”這些貴族子弟都是用香料熏衣,修剃臉面,涂脂抹粉。他們出去的時候都乘坐長檐車,穿著高齒屐外出,坐在有方格圖案的絲綢坐墊上,靠著五彩色線織成的靠枕,身邊擺著各種各樣的古玩。從容自若地走來走去,看上去就像神仙一樣。到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他們就雇用別人頂替自己去考試;在三公九卿的宴會上,他們讓別人代替自己吟詩作對。這個時候,他們會十分得意。等到戰亂來臨,改朝換代,選用人才的時候,不再任用親信;在朝中有權力的人,不再是那些過去的同黨。這個時候,這些貴族子弟要靠自己去求得一官半職,卻不知道怎么辦了。想要在社會上施展自己的才華,自己也沒有什么特長。他們只能身穿布衣,賣掉家中的珠寶,失去了自己華美的外表,漏出自己無能的本質,呆頭呆腦的就像枯木一樣,有氣無力就像干涸的河流。在兵荒馬亂之中顛沛流離,他們最后被拋尸于荒山野嶺之中。這種時候,這些貴族子弟就是徹底的蠢材。而那些有學識、有才能的人,不管到了哪里都可以安身。從亂世以來,我見過很多的俘虜。就算有的世世代代都是下等人,只要懂《孝經》《論語》,就可以去給別人當老師;而另外一些人,他們雖然世世代代都是世家大族的子弟,但因為不會動筆,沒有一個不去給別人耕田養馬的。由此來看,人怎么能不勉勵自己去學習呢?如果經常保持有幾百卷的書籍,那就是再過一千年,也不會論為貧賤之人。
解讀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明朝作家劉元卿在《猱》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猱的體型很小,長著很鋒利的爪子。有一天老虎感覺頭很癢,就讓猱爬到自己的頭上去撓癢。猱撓得老虎很舒服,老虎就讓猱一直撓啊撓,猱就在老虎的頭上挖了一個洞。老虎只感覺被撓癢的舒服,而沒有感覺到疼。猱就把老虎的腦髓當做美食吃了個精光。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太過于享受,忘記身處危險之中,就有可能讓自己丟掉性命。
陳勝年輕的時候給人當雇工,當時正是秦朝的殘暴統治時期,階級壓迫很深。他不甘心自己被人奴役,同情那些和自己有相同命運的人。公元前209年,陳勝發動起義,一呼百應,迅速建立起自己的政權。
在建立政權之后,形勢開始出現了逆轉,起義軍內部的弱點和矛盾逐漸地暴露了出來。一方面,陳勝稱王以后,他的思想發生了演變,開始享受安逸生活,不再和群眾密切聯系。比如說,以前和陳勝一起給地主種田的同鄉聽說陳勝做了王,就從登封陽城的老家陳縣趕來找他,結果敲了半天的門沒有人搭理。一直到陳勝要外出的時候,這位老鄉喊他的小名,才被召見,他們一起乘車回宮。因為他是陳勝的故友,所以進出宮門比較隨便,有的時候也會跟別人說陳勝在自己家鄉的一些事。
不久有人對陳勝說:“您的客人很愚蠢,他到處胡說八道,這不利于您的威嚴。”陳勝聽了之后很生氣,就把自己的同鄉給殺了。當年自己所說的“茍富貴,勿相忘”的話都不記得了。從那以后,陳勝的老朋友就開始遠離他,再也沒有人敢親近他了。
隨著反秦斗爭的開展,革命內部的離心傾向在迅速地蔓延。陳勝派到各地的將領都存有異心,都爭著稱王,起義軍內部開始分裂。比如說,北征的武臣自立為趙王,成為了割據的頭目。他的部將韓廣在攻略燕地之后,又自立為燕王。而攻取衛國舊地的周市雖然沒有自立為王,但他立了魏國后裔寧陵君魏咎為王,自己擔任宰相,割地自保。從那以后,各地的英豪不再聽從陳勝的控制,直接孤立了作為反秦主力的陳勝“張楚”政權,這讓秦軍有了反撲的機會。
秦軍章邯解除了起義軍對滎陽的包圍之后,就傾盡自己的全力進攻陳縣。公元前209年十二月,陳勝親自率領農民軍跟秦軍展開斗爭,雖然拼盡了全力,但是依然沒有挽回局面,被迫退到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他失敗之后準備重新聚集力量,再做反秦的努力,但是沒有想到的是,被跟隨自己多年的車夫莊賈殺害了。
陳勝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在安逸之中就會有禍患,在苦難之中就會產生志氣。因此,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矣。
有一個人做了一個很有趣的實驗:他把一只青蛙放在滾燙的油鍋里,青蛙一躍而出,逃離了困境。然后他又把一只青蛙放在逐漸加熱的水鍋里面,這次青蛙感到很舒服,以至于在危險來臨的時候,全身已經沒有什么力氣了,最終葬身鍋底。從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青蛙對眼前的危險反應敏感,對還沒有到來的危險反應遲鈍。人也是如此,就像孟子所說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644年,闖王攻進北京,以為天下安定,大功告成。那些農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義時打天下的氣魄全部丟失,只顧著在北京享受安樂,“日日過年”。李自成想早點稱帝,牛金星想早一點當上宰相,很多將領也開始營造府邸。當清兵入關,明朝武裝卷土重來的時候,起義軍一敗涂地。闖王在身處險境的時候奮力拼搏,因此能夠化險為夷;在安逸享樂之中他失掉了自己的志氣,因此一敗涂地。
人在旅途之中,逆境可以讓人奮進,而安逸的生活會磨滅人的意志使人一事無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中沉溺酒色,自我毀滅。這和前面所說的青蛙在臨難時的奮起一躍和溫水中的坐以待斃是一樣的。
顏氏家訓精華
我們都知道那些溫室里的花朵是經不起雨打風吹的。人也是這樣,那些長期生活在安逸環境中的人,不會有克服困難的能力,他們會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遇到挫折時消沉,到了最后自我滅亡。這也是“富家多敗兒”的原因。
上一篇:《待客誠懇,周公一飯三吐哺》顏氏家訓解讀|譯文|原文
下一篇:《懂得邏輯分析,才能正確釋疑》顏氏家訓解讀|譯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