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邏輯分析,才能正確釋疑
原典
若不信其說,則冥冥不知一點一畫,有何意焉?
譯釋
如果不相信他(許慎)的學說,就會稀里糊涂不懂得字的形體結構,這樣即使飽讀經書典籍又有什么意義呢?
解讀
鍛煉自己的推理和判斷能力
如果你是一個推理愛好者,你一定會對青山剛昌、柯南道爾、愛倫坡、東野圭吾等人深感興趣,在他們為我們呈現的精彩紛呈的世界里,只有懂得運用邏輯思維的人才能透過波詭云譎的劇情,找到蛛絲馬跡,洞見陰云背后的晴天。
生活中,當我們在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常常會不知所措。其實,如果我們能夠仔細分析問題,運用邏輯思維來處理事情,就能對那些看似復雜的事情作出正確的推理和判斷。
魏晉時的“竹林七賢”中有一位叫王戎的名士,他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異于常人的智商。有一次,他和同伴們到鄉間玩耍,經過路邊一棵李子樹時,別的小孩都去摘李子吃,唯獨王戎不動。旁邊的大人覺得很奇怪,問他為何不像其他小孩一樣去采摘。王戎回答說:“這棵樹長在大路邊,來往行人絡繹不絕,現在還有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的。”大人不信,摘下來一嘗,果然是苦的。
這則故事雖然發生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并且是一件看似極其簡單的事情,但它足以表明王戎兒時超乎尋常的邏輯思維能力。
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不僅能幫助我們處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還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客觀事物,理清事物之間的關系,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知識和表達思想。
顏之推主張在讀書的時候,要想不被書中的某個觀點誤導,要想正確地理解一件事情,就要學會靈活變通,學會正確地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邏輯思維能力,對其加以分析和理解。比如,當有人問他“一夜為什么劃分成五更”時,他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給出了這樣的回答:“漢魏以來,稱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稱‘鼓’,分為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也叫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都以‘五’為節數。《西都賦》中又說:‘衛以嚴更之署。’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假如正月建寅,北斗星的斗柄傍晚指向寅星,早晨就指向午星。從寅轉到午,總共經過五個時辰。冬天和夏天,雖然經歷的時間長短不一致,然而時辰之間的長短差別,最長的不超過六個時辰,短的不少于四個時辰,或長或短都基本在五個時辰左右。更,就是歷、經的意思,所以稱五更。”
在回答別人提出的問題時,顏之推都是通過翻閱和查看一些與之相關的書籍,通過對書籍中內容的了解,加以自己的分析,總結出問題的答案來的。所以,懂得邏輯分析,對我們解決問題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
掌握了一定的邏輯分析能力,除了能幫助我們解答問題外,還能幫助我們很好地應付他人的責難。
曾有位客人責難顏之推說:“現在流傳的經書典籍中的文字,你都說是錯誤的,而《說文解字》對文字的解釋,你認為都是正確的,這樣說來,難道許慎比孔子高明嗎?”
對于這位客人的責難,顏之推沒有慌亂,而是拍手大笑,回答道:“現在的經典,都是孔子的手跡嗎?”沒想到,客人反問道:“那么你認為,現在的《說文解字》都是許慎的手跡嗎?”
對此,顏之推是這樣解釋的:許慎根據六書來分析字形解釋字義,將文字按部首分類,使文字的形、音、義都沒有錯誤,一旦有錯誤就能發現錯在何處。孔子校訂經書,重視經書的文章大意,而不推究文字。前代的學者尚且還得改動文字以順從文意,何況又經過了眾人的抄寫流傳?必定得是像《左傳》中的“止戈”為“武”,“反正”為“乏”,“血蟲”為“蠱”。“亥”有“二首六身”這種明確地說出字體結構的情況,后人自然無法隨意改變,我又怎么敢用《說文解字》去考校這種說法的對與錯呢?
顏之推明白,要想解答這個問題,就要從這事物的本質和根源入手,所以,他對許慎的《說文解字》和孔子流傳下來的經書典籍做了最徹底的分析。《說文解字》是通過分析字的形體來探求字的本義的,而孔子校訂經書,只重視文章大意,不推究文字,這是兩者最大的區別。
顏氏家訓精華
世人讀書不應讀死書,要學會體味書中的要義,靈活地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解答現實問題。
上一篇:《憂勞興國,逸豫亡身》顏氏家訓解讀|譯文|原文
下一篇:《把握尺度,不當進諫招禍害》顏氏家訓解讀|譯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