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化教育,自上而行于下
原典
夫風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義而婦陵,則天之兇民,乃刑戮之所攝,非訓導之所移也。
譯釋
教育感化這件事,是從上向下推行的,是從先向后施行影響的。所以父不慈就子不孝,兄不友愛就弟不恭敬,夫不仁義就婦不溫順了。至于父雖慈而子要叛逆,兄雖友愛而弟要傲慢,夫雖仁義而婦要欺侮,那就是天生的兇惡之人,要用刑罰殺戮來使他畏懼,而不是用訓誨誘導能改變的了。
解讀
以身作則,治理家風非難事
《文匯報·筆會》在楊絳先生百歲的時候做過一次采訪。采訪者問楊絳先生:“您認為怎樣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楊絳先生是這樣回答的:
“我自己就是受父母師長的影響,由淘氣轉向好學的。爸爸說話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報》評論一篇接一篇,浩氣沖天,擲地有聲。我佩服又好奇,請教秘訣,爸爸說:‘哪有什么秘訣?多讀書,讀好書罷了?!瘚寢尣賱谝患掖笮∫率匙∮?,得空總要翻翻古典文學、現代小說,讀得津津有味。我學他們的樣,找父親藏書來讀,果然有趣,從此好讀書,讀好書入迷。
“爸爸從不訓示我們如何做,我是通過他的行動,體會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訓的真正意義的。他在京師高等檢察廳廳長任上,因為堅持審理交通部總長許世英受賄案,寧可被官官相護的北洋政府罷官。他當江蘇省高等審判廳廳長時,有位軍閥到上海,當地士紳聯名登報歡迎,爸爸的名字也被他的屬下列入歡迎者的名單,爸爸不肯歡迎那位軍閥,說‘名與器不可假人’,立即在報上登啟事聲明自己沒有歡迎。上海淪陷時期,爸爸路遇當了漢奸的熟人,視而不見,于是有人謠傳楊某瞎了眼了。
“我們對女兒錢瑗,也從不訓示。她見我和鐘書嗜讀,也猴兒學人,照模照樣拿本書來讀,居然漸漸入道。她學外文,有個很難的單詞,翻了三部詞典也未查著,跑來問爸爸,鐘書不告訴,讓她自己繼續查,查到第五部辭典果然找著了?!?/p>
從楊絳先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教育的關鍵字是“引導”和“熏陶”,而不是“強制”和“灌輸”,讓孩子自覺接受好的東西,能使他們不由自主地培養起好的習慣來。
我們知道有一個詞語叫“言傳身教”,意思是說,既用言語來教導,又用行動來示范。指的是用言行影響、教導別人。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的確能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在《治家》篇中,顏之推也是這么認為的:“夫風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在顏之推看來,教育感化這件事,是從上向下推行的,是從先向后施行影響的。父母的行為在潛移默化中會影響到孩子,父母為人慈愛,對待長輩孝順,那么,子女親眼目睹,受父母的影響,慢慢地長大后也會變成一個孝順的孩子。也就是說,要想讓下面的人變好,首先自己要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一則公益廣告:第一個鏡頭,是一位年輕的媽媽為年邁的婆婆端來洗腳水,說:“媽,您洗腳?!碧^鏡頭,則是一個可愛的小男孩,很費力地端著一盆水,卻很開心地給自己的媽媽端去,到跟前懂事地說:“媽,您洗腳?!边@時,幕后傳來了話外音:中華美德,代代相傳。
廣告中的媽媽雖然沒有告訴孩子要孝敬父母,但孩子卻在媽媽的實際行動中懂得了這一點。這個廣告告訴我們:你怎樣對待父母,你的孩子也將如何對待你。所以,父母在治家時,一定要自覺養成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奔彝ソ逃暮脡?,就如這春雨一般,都是“潤物細無聲”的。
古代有個名叫孫元覺的孩子,他從小尊敬長輩、孝順父母??伤母赣H卻是個懶惰的人,對他的祖父極不孝順。一天,他的父親忽然將年老病弱的祖父裝在筐里,準備將其丟到深山里去。孫元覺是個孝順的人,他怎么忍心他的父親這樣做呢?于是,他跪下來拉著父親,哭著勸阻,但父親不為所動。
他見父親無動于衷,就委婉地說:“既然父親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沒辦法。但我有個要求:請您記得把那個筐帶回來。”父親不解地問:“你要它做什么?”“等您老了,我也要用同樣的方式把您扔掉?!备赣H聽了,大吃一驚:“你這不孝子,怎么能說出這種話!”孫元覺說:“父親要以身作則,您怎樣教育兒子,兒子就會怎樣做?!?/p>
父親大悟,趕緊把老人帶回家好好奉養。
父親不孝,會讓他的孩子以同樣的方式來對他。幸好,孫元覺從小便懂得孝順父母的道理,他沒有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他的父親,反倒來教育和感化他的父親,令人欽佩。
所以作為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一定要特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用自身良好的行為去引導孩子,就能更多體會到這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了。
春秋末期魯國有個著名的思想家、儒學家,名為曾參。他是孔子門生七十二賢之一,博學多才的他十分重視修身養性,以身作則。
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孩子吵著要去。曾參的妻子不愿帶孩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里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孩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
這話本是哄孩子說著玩的,過后,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里的一頭豬殺了。
妻子看到曾參把豬殺了,就說,“我是為了讓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著,才說等趕集回來把豬殺了燒肉給他吃的,你怎么當真呢?”
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年紀小,不懂世事,只得學習別人的樣子,尤其是以父母作為生活的榜樣。今天你欺騙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靈,明天孩子就會欺騙你、欺騙別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無信,明天孩子就會不再信任你,你看這危害有多大呀?!?/p>
曾參明白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如果父母說話不算話,不誠實守信,那么孩子受父母的影響和熏陶,長大后也將變成一個不守信的人。所以他才把家里的豬殺了,真正做到了誠實守信。這就是以身作則的表現。
有時,作為成熟的成年人,在社會游戲的浸染中,或許已經忘記了生命原本應當遵循的那些美好品質,但請記住:孩子是父母的翻版,父母在孩子身上播下的種子會在孩子身上結出果實。
生活中,有些家長會感到很困惑:平時沒少對孩子進行說理和教訓,可孩子為什么還是會我行我素,不聽自己的話,做一些令自己傷腦筋的事呢?其實,小孩子的好品質是在熏陶中潛移默化形成的,而不是靠枯燥的說教訓斥培養的。所以,父母在治家的過程中,一定要多留心自己的言行舉止,檢查出自己言行的正確與否。
顏氏家訓精華
父母是一面鏡子,孩子們常常是通過“照鏡子”的方式,在不知不覺中培養自己的言行舉止。所以,父母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給孩子做好表率,這樣他們才不會沾染到自己身上的缺點。
上一篇:《陰陽占卜之術,切莫輕信》顏氏家訓解讀|譯文|原文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