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蔣平階
虞美人·白榆關外吹蘆葉
白榆關外吹蘆葉,千里長安月。新妝馬上內家人,猶抱胡琴學唱《漢宮春》。飛花又逐江南路,日晚桑干渡。天津河水接天流,回首十三陵上暮云愁。
順治九年(1652)春,忠于明室,隱跡江湖的蔣平階,與門生周積賢、沈億年寓居浙江嘉興,唱和以詞,“托情閨閣,盡后庭玉樹之悲;寄傲蓬壺,即九鼎龍髯之墓。文成三卷,…命以《支機》”(蔣平階《支機集序》)。
這首小令,即選自《支機集》。在詞中,詞人吊古傷今,以漢代公主和親出塞之事,抒發其故國之思。漢武帝元封六年(前117),以江都王建之女細君為公主,和親西域,往妻烏孫(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王昆莫。詞的上片描寫江都公主和親,遠離長安,行至塞上的情景:“白榆關外吹蘆葉,千里長安月。”“白榆關”,即周圍植有白榆樹的關塞。《漢書·韓安國傳》云:蒙恬為秦駐守北疆,曾“累石為城,樹榆為塞”,名榆林塞。后亦用為邊塞的通稱。“蘆葉”,即胡笳,原是卷蘆葉或裁蘆管為之,后以竹為之,由西域傳入內地,聲調哀怨。公主宿營于“樹榆為塞”的荒涼邊關,只見一輪明月當空,忽然又從塞外傳來了蘆葉吹奏之聲。“羌管悠悠”,明月如霜的凄涼之景,自然要引起她去國思鄉的悲涼之情。這遠離長安千里的邊城月,猶似千里之外的長安月。邊城望月之人,已隨明月魂飛長安,神游漢宮。接著又追敘公主新妝,別離長安,一路上風塵仆仆,鞍馬勞頓,“猶抱胡琴”彈唱《漢宮春》,“說盡心中無限事”。這就補足了懷念漢宮的家國之情。“內家人”,即皇宮中人,此指江都公主。皇宮亦稱大內。“胡琴”,泛指一切從域外傳入的弦樂器,多指琵琶,《漢宮春》,詞牌名。《宋書·樂志》引傅玄《琵琶賦》云:“漢遣烏孫公主嫁昆彌(烏孫語“王”字),念其行道思慕,故使工人裁箏筑,為馬上之樂。欲從方俗語,故名曰琵琶。”
下片則從懷古轉入傷今,由古人推及自身。“飛花又逐江南路,日晚桑干渡。”“桑干”,即桑干河,由晉北流入冀北京郊,又名永定河。又當江南家鄉暮春,路上飛花撲面的時節,漂泊幽燕的詞人,正趁蒼茫暮色,歸向江南,濟渡桑干。朦朧之中,只見所渡之桑干河水,波瀾壯闊,浪兼天涌,好似“天津河水接天流”。詞人至此,心潮激蕩逐浪高。但是,當他“回首十三陵上”。暮煙凄迷,愁云慘淡,又是一陣心寒。故國之思,黍離之悲,漂泊之愁,一起涌上了心頭。“十三陵”,為明代自永樂至崇禎十三位皇帝陵墓的總稱,在今北京昌平縣北天壽山。
這首詞懷古傷今,寓情于景,移情于物,因而弦管傳哀,暮云凝愁,痛悼故國的哀思自現,達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同悲,凄惻感人的藝術境界。
上一篇:(清)陳維崧《南鄉子·邢州道上作》原文賞析
下一篇:(清)侯文曜《虞美人影·松巒峰》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