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散文·唐代散文
唐代的所謂“古文”,就是同當時的流行文體——駢文(時稱“今文”或“今體”)相對的一種散體文。它是一種奇句單行、文句長短不拘的文體。由于這種文體的倡導者主張恢復先秦兩漢時代的散文傳統,故稱為“古文”。這個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的斗爭,參與者甚眾,且有共同要求,一致的目標,形成了一個相當規模的浪潮,從貞元到元和年間,約二三十年的奮斗,終于壓倒駢文,確立了古文的統治地位。所以,人們把這場文學革新活動,稱之為“古文運動”。
一
為什么在我國中唐時期,會掀起這樣一個“古文運動”呢?究其緣由,主要是內在與外在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內在原因
古文運動一開始,就亮出自己的反對目標,就是當時盛行的駢文。因為這種講究聲律、對偶和句子整齊的格律化了的詩體式文章,在南北朝時就已出現了很大弊病,及至唐代,更是走向形式主義的絕路,成為文學發展的障礙。于是,古文式的散文即應運而生,并起來與之作斗爭。這是文學本身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唐代古文運動興起的內部條件,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
二、外部原因
這比較繁雜,它經歷了一個醖釀、開展、提高與完善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的。
>首先,在駢文泛濫的同時,復古運動就已開始醖釀。這個階段約有一、二百年時間,主要進行了若干準備,著重干了這樣三件事:
第一件,是向駢文發出了斗爭信號。北朝西魏宇文泰為了摒斥駢文,曾經下令蘇綽模擬《尚書》誥命體,撰寫了一篇皇帝祭廟的《大誥》,作為一切文章的程式。當時文臣柳慶就響應寫了一篇古文的賀表。這正是古文將代替駢文的先聲。
過了四十年,隋文帝楊堅也曾下令:“公私文翰,并宜實錄。”并將一個“文表華麗”的泗州刺史馬幼之,“交付有司治罪”(《隋書·李諤傳》)。
這些都是以“王命”的行政方式,向駢文發出的斗爭信號。由于時機未到,收效不大。
第二件,是初步奠定了古文運動的理論基礎。這件大事,由初唐陳子昂在武后時代開始做起。他大舉“復古”旗幟,進行了詩體改革,使整個一代作家進入了文學革新洪流,為后來的古文運動起了先導作用。繼之,盛唐蕭穎士、李華和稍后的元結、柳冕、韓會等人大力提倡,明白指出文章的教化作用;到了中唐德宗前后,獨孤及等正面抨擊了駢文的流弊,提出古文體裁上師法班馬和賈誼。這樣,古文運動的理論基礎初步奠定了:內容上有了新標準,形式上有了新榜樣。
第三件,進行了古文創作實踐的嘗試。上述這些倡導者,不僅有理論主張,同時自破駢文枷鎖,進行了古文創作的具體實踐。其中元結的成就最高,起了古文創作的前驅作用。但是,當時駢文勢力仍然很大,在韓、柳出現之前,古文一直未能取代駢文而占據統治地位。
其次,在條件成熟的基礎上,出現了韓、柳強有力的倡導。這場古文運動到唐憲宗年間,外部條件已經成熟,只要有強有力的核心領導,運動即可勢如破竹迅猛發展。韓、柳的出現,正逢其時,韓愈倡導在先,柳宗元支持于后,運動的社會張力越來越大。及至唐穆宗長慶(821-824)年間,古文運動基本上取得了勝利,確立了自己在文壇上的統治地位。
再次,批判地吸收六朝駢文的積極因素,滋養與強健了古文。這是古文運動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先是學它(駢文)的優點,然后取代它的地位。這是韓、柳反對駢文,倡導古文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徑,也是一切取勝之道。深受后人贊頌的韓愈《進學解》,就是一篇得到駢文滋養的優美的帶韻散文(精確地說,它是駢化了的辭賦)。
此外,他們還重視培養青年作家,擴大古文創作隊伍,使運動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強韌的后勁。
二
韓柳的古文運動,雖然高扯“復古”旗幟,但它并不是完全復古,而是在復古中創新。它的主要表現是:
一、主張“文道合一”,以道為主,即“文以載道”
“文道合一”,是古文運動的基本出發點,強調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反對形式主義。“文以載道”的確切含義是什么呢?應當是:道是主體,文是手段,“文”的主要任務是“載道”。這是說,第一,文與道務必結合,文而無道,則失去目的;道而無文,則難于行也。第二,文與道有主次之別,道是靈魂,文乃軀體,靈魂必賴軀體而存在。因此,韓愈說:“愈志古道,又甚好其言辭。”(《答陳生書》)。由此可知,韓柳古文運動,在強調“道”的同時,也重視“文”的重要作用,也就是今人常說的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觀。
二、提倡文章“善鳴其不平”,即重視文學的批判性
韓愈在《送孟東野序》中,提出了“不平則鳴”的著名論斷;柳宗元也在《答吳武陵論非國語》中,表示反對“務富文采”,不顧事實的綺靡文風。
這些論斷,正是古文運動的重要理論依據之一,它說明“文”不僅是傳“道”的工具,也是反映現實生活的手段。韓柳等人身體力行,實踐了自己的理論。比如:
韓愈在《原毀》中,揭露了統治者對后進之士的毀謗的陰暗心理;他的《送李愿歸盤谷序》,又借別人之口,描摹了官場形形色色的丑態。
柳宗元在《捕蛇者說》中,也辛辣地諷刺了苛政之本質,害人甚于蛇蝎。他的《蟲負蝂傳》(如同韓愈的諷刺小品《毛穎傳》),以寓言形式,刻劃了貪得無厭者的丑相。
所有這些,都說明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創作實踐體現了文學所應具有的戰斗精神。
三、主張革新文體,以散句單行之體代替駢儷綺靡之體
文體革新的對象就是駢文;要創立的新文體,即散句單行的秦漢式散文。它的標準,除了要具備一般要素外,還有兩個具體要求:一是“唯陳言之務去”。這是說,“傳道”的文辭,一定要用新鮮詞匯,反對陳辭濫調;二是“文從字順各識職”。是說文章一定要寫得通順流暢,符合語法規范。
四、“立行”第一,“立言”第二,強調作家自我修養
柳宗元說過:“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是說真誠的作品,只能出自真誠的作家。韓愈更其強調“立行”比“立言”重要,是前提條件,千萬別本末倒置。
唐代的古文運動取得成就是輝煌的。它不僅繼承了我國古代散文的優秀傳統,而且發揚光大,把古文的發展,提高到了一個嶄新階段。
在這里,順便回顧一下,我國古代散文發展的簡要歷程。它經歷了這樣三個主要階段——
一是先秦諸子散文階段。這個階段它最大的歷史功績是散文風格的百花齊放(如孟文雄渾、莊文恣肆、荀文謹密和韓文峻峭等),為后世散文的發展開辟了廣闊途徑。
二是兩漢史傳散文階段。這個階段取得了驚人成就(如司馬遷《史記》和班固《漢書》等),為后世的紀傳散文樹立了光輝典范,特別是在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等方面,為后行者提供了足可借鑒的良好經驗。
三是唐代古文運動的新階段。這個階段不僅是對前兩個階段的肯定,而且是創造性的發展,使我國古代散文趨向定型化。雖然,在后世還會有奇峰突起之時(如宋代古文和明清散文等),但它們終究未能超越唐代古文的大范圍,其發展道路也是比較平坦的,并未遇見怎樣的坎坷。
唐代古文創作,不論是數量或是質量,其成就同它的歷史貢獻一樣巨大。光以韓、柳兩位大家為例,他們存世作品就有800多篇(韓文300多篇、柳文400多篇),均為我國文學遺產中的光輝耀眼的瑰寶。這些散文的最大特點是豐富的社會內容,諳熟的藝術技巧和精萃的文學語言,在風格上,他們又各具自己的不同特色,即:韓文氣勢雄健,熱情奔放;柳文精密含蓄,意味深長。
三
唐代古文運動的衰微與影響。
一、唐代古文運動的衰微
唐代古文運動的任務,在韓、柳手中已經完成,以后就是繼承與發展問題。看來,后繼者是朝兩個方向走去,一是把古文變成“傳道書”,過分夸大了“志道”、“明道”的內容及重要性,把儒家的心性與佛家的論性結合在一塊,單純地去“談道論性”,丟掉它的文學性。這一派的代表是介于韓愈師友之間的古文家李翱,及其代表作《復性書》。一是把技巧上的“創新”變成了好奇尚怪。他們把韓愈的著名主張“務去陳言”,推到一個絕對化的地步。這一派的代表是韓愈浙江師友皇甫湜。他的《答李生第一書》,正反映了這個特點。樊宗師也以撰寫奇奧生僻文章名世。
這是唐代古文運動衰落的自身原因。使其衰微還有社會原因,李唐進入晚唐時期,藩鎮割據逐步釀成了后來的五代十國的紛爭局面,農民大起義又摧毀了唐王朝存在的基礎。這時文壇上重新泛起了逃避現實追求唯美的浪潮,朝著古文進行了猛烈沖擊。廣大士人看不到政治前途,也轉向征歌逐舞,追求享樂,重又為那種形式華麗、內容空泛的“四六文”所吸引。于是,唐代曾經盛極一時的古文運動,至此就衰微了下去,而駢文乘機反撲,重新取得了統治地位。這段時間,從晚唐開始,經五代至北宋初期,共歷100余年。
這個時期的古文作家還是不少的,比較著名的有:繼承皇甫湜衣缽的孫樵、受過韓愈直接影響的浙人沈亞之等,他們都未曾發揚韓柳古文的優良傳統。此外,另有被后人稱為“一時之杰”的杜牧和“意競欲自成一子”(劉熙載語)的孫蛻等人。他們的作品文筆犀利,含蘊深邃,特別是杜牧的文章,更為讀者喜愛。
與此同時,在小品文領域中,卻堅持與發展了古文運動的現實主義方向,放射出奇光異彩。這里不多作涉獵,且看為魯迅在《小品文危機》中點了名的幾位作家的情況——
皮日休,是晚唐著名作家兼詩人。他對韓愈評價甚高,曾上書朝廷要求讓韓文公配饗太學。他所作的諷刺小品文,充滿對封建最高統治者的憤怒。他的小品文代表作是《原謗》,有專集《皮子文藪》傳世。
陸龜蒙,他與皮日休齊名,時稱“皮陸”。長期隱居鄉里蘇州,但他卻十分關心政治,注視現實,把自己的感受寫入作品。他的小品文鮮明、幽默、深刻,發人深省,也有專集行世。
羅隱,晚唐著名文學家,能文善詩。但他屢試不第,后來到吳越做了一個閑官——錢镠的諫議大夫。他以智穎名世,作品閃爍著諷刺與戰斗的光芒,其主要代表作是著名的《讒書》。
皮、陸、羅三位杰出小品文作家及其作品,共同特點就是魯迅所說的,他們“并沒有忘記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芒”(見《小品文的危機》)。這些批判現實的散文,正是中唐古文運動的精神所在,也是唐末歷史特征的最好反映,很具認識價值。
二、唐代古文運動對后世的影響
盛極一時的古文運動,發展至晚唐,雖已衰微,退出了文壇統治地位,但是,它給后世留下的影響卻是十分巨大的,在以下四個方面表現得特別明顯:
第一,唐代古文對于我國古代散文的發展,影響至深至大。它是中國整個散文發展史上的一個光輝里程碑和重要的轉折點,開創了我國古代散文的新傳統。宋代的新古文運動、明代的“唐宋派”古文和清代的“桐城派”古文等,都是韓、柳為首的唐代古文新傳統的直接繼承與發展。這個優秀傳統一直持續到一千余年后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出現之時,才由語體(白話)散文取代了這個古體(文言)散文。其實,語體散文中,也有不少古體散文的優秀因子,并未完全斷絕。
第二、促進了唐代傳奇的發展。這是因為古文運動解放了固有文體,表現比較自由,適合傳奇小說的創作。韓愈、沈亞之等人,既是古文名家,也是寫作傳奇小說的高手。
第三,古文運動的理論,也給后世作家的創作起著指導作用。比如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和文從字順等等著名觀點,一直是后世作家在創作實踐中務必重視的重要原則。其實,何止古文作家,即便在今日,仍有借鑒意義。
第四、韓柳散文,特別是諷諭類文章,給后代發展起來的新型諷刺散文——雜文小品,作出了很好的表率。
另外,值得特別提出的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散文,對后世的同類文章,其影響更大。他那些范本式的作品,實為后代的游記文學基定了良好基礎。
上一篇:兩漢魏晉南北朝散文·兩漢散文
下一篇:兩漢魏晉南北朝散文·南北朝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