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曹組
青玉案·碧山錦樹明秋霽
碧山錦樹明秋霽。路轉陡、疑無地。忽有人家臨曲水。竹籬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涼只恐鄉心起。鳳樓遠、回頭謾凝睇。何處今宵孤館里?一聲征雁,半窗殘月,總是離人淚。
這是一首羈旅行役的恨別詞。開頭一句總寫途中所見秋景:雨過天晴,陽光把青山綠樹照得格外蒼翠明麗。用“錦”字修飾“樹”,寫出綠樹在陽光照射下熠熠有光的艷麗色彩。“明秋”點明時令,道出秋高氣爽艷陽天的景物多么迷人!“路轉陡”點明詞人是在行旅途中,突然發現山路陡峭,才感到自己事先并未注意趕路,而是被沿途的自然美景所陶醉。緊接著以“疑無地”傳神地寫出發現“路陡轉”這瞬間的心理情態。這個“疑”字下得妙,正如陸游《游山西村》詩中所說:“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它為下面意外的轉機作了暗示。驚疑間,猛抬頭,“忽有人家臨曲水”。著一“忽”字,簡直把發現人家時的驚喜之情表現得活靈活現,躍然紙上。隨著這一發現,詞人眼前展現出這樣一幅圖景:一道彎彎的流水潺潺淌過,沙岸邊聚集著幾家茅屋,屋四周有用竹編成的柵欄環繞,還有那酒家的布簾在迎風飄揚。多么富有詩情畫意的山村集市呵!置身其中的詞人心情該怎樣呢?
下闋筆鋒陡轉,“凄涼只恐鄉心起”,彈出了與上闋景致極不和諧的音符。“鄉心”點出全篇主旨,一個“恐”字承上啟下:風景雖好,怎奈是孤身在外,能不觸動思鄉的情緒嗎?于是他記起那遠方的“鳳樓”(婦女居處,指代家室)——自己溫暖可愛的家,但如今漸行漸遠,只能不勝依戀地回頭空自凝睇了。“凝睇”這個特寫鏡頭非常傳神,“睇”是瞇著眼睛看,聚精會神注視著叫“凝睇”。多少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情思,都寄托在這“眇眇愁予”的顧盼中了。著一“謾”字更表明這種欲去難舍的心情。由此自然聯想到“何處今宵孤館里”的現狀,這一問下得分外沉重,因為越想到家庭的溫暖就越感到行旅的孤苦。這一問也顯示了時間的推移,由行路寫到今晚的住宿。旅夜的“一聲征雁”把人驚醒,看見“半窗殘月”,不由得記起“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前人詩句,正和眼前的實景一致,同是寫行旅途中的苦況,好不悲涼凄楚,所以最后不能不以“總是離人淚”一句煞尾了,讓萬般情思都化作淚水傾瀉而出。那晶瑩淚珠里所包含的人世艱辛、客中寂寞等等復雜感情,都被詞人用曉暢而又沉著雋永的文字表現出來,凝成千古名句。《西廂記》中有一只曲子唱道:“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許是由此受到啟發進一步提高寫出來的吧。
全詞結構謹嚴,上闋寫旅途之景,下闋寫途中之情。由賞景開頭,層層推進,波瀾起伏,引人入勝。特別是以上闋之樂景烘托下闋之哀情,使哀情顯得更加深重。這種對比反襯手法收到如王夫之所說:“以樂景寫哀”從而“一倍增其哀”的藝術效果。語言清新明凈,毫無雕飾,更有助于抒情的真摯親切,語淺情深,格外感人。
上一篇:(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宋)惠洪《青玉案·綠槐煙柳長亭路》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