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谷《菊》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注釋】
(1)王孫:對富貴人家子弟的泛稱。蓬蒿:指蓬草和青蒿,均為兩種長勢較高的野生雜草。
(2)九日: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近鬢毛:歡度節日的人們,將菊花插在鬢發之旁。
(3)瓦松:一種生于屋頂、瓦楞之間的野草,它形似松,實非松,既無觀賞價值又無實用價值,俗稱“瓦松”。
【賞析心得】
這是一首詠物詩,又是作者一生的自畫像。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詩一開頭,作者就以揶揄的口氣說,你們這些富家子弟,莫要把菊花看作蓬蒿一類的野草啊,等到九月九日重陽節,男女老幼個個都要采摘一朵,把它插在頭上,貼近鬢毛,表示喜慶啰。這是因為,唐末統治者崇尚浮華,不種稻黍栽桃李,不用人才喜浮夸,因而,王孫公子們也就趨而從之,專喜鮮艷奇葩,而棄梅、蘭、竹、菊這些幽幽淡泊花木于不顧。所以,作者故意以詩諷之,與他們唱唱反調。“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三、四句陡然一轉,作者點出菊花特點,寫出其淡泊姿質,表白自己胸懷。當霜霧打濕大地,鮮艷桃李早已凋謝多時,在荒郊野外的池邊岸上,菊花卻迎著朝陽微笑開放,它們的花瓣滿含晶瑩的露珠,默默地在秋天中散發淡淡幽香。作者最后表白:從來不羨慕那些高高迎風搖曳于屋頂之上的瓦松,它們“高不及尺”,卻占據高位;根基淺薄、“下才如寸”,卻張揚過世;它們形酷似松,卻全無松的質量。一句話,瓦松“在人無用,在物無成”。唐末就是在用人上重用“瓦松”,而摒棄“菊梅”,從而加速了它的衰敗消亡。
這首詠物詩,通篇無一菊字,而處處寫菊,本色筆墨、淡淡寫來,菊的淡雅品質不言而喻。以菊喻人,淡泊處世、德操堅守,這就是詩人鄭谷一生的自畫像。
上一篇:黃巢《菊花》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朱熹《九曲棹歌》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