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谷《靜吟》
騷雅荒涼我自安,月和余雪夜吟寒。
相門相客應相笑,得句勝于得好官。
【注釋】
(1)干寧三年(896),鳳翔藩鎮李茂貞攻掠長安,逼迫昭宗逃往華州,鄭谷隨行,任都官郎中,寓居云臺道舍約二年,利用空暇時間,自編詩歌三卷,名《云臺篇》。《靜吟》詩大約作于此時,記載了當時著作《云臺篇》的情景。作者時年五十歲。
(2)騷雅:文人騷客的高雅聚會。荒涼:獨處一隅,偏僻荒冷。
(3)月和:月缺漸圓。余雪:天氣漸暖,殘雪尚存。
【賞析心得】
自干寧三年(896)七月至光化元年(898)八月,鄭谷陪同昭宗避難華州期間,一直隅居云臺道舍。
“騷雅荒涼我自安,月和余雪夜吟寒。”首兩句是說,無論是參加文人騷客間的高雅聚會,還是獨處一隅,在荒僻冷落的地方,他都能“知足不辱、韜晦里閭”和“收斂鋒芒,隱藏才能”。任都官郎中,盡心盡職,工余之暇,月和余雪之夜,不畏嚴寒,時有霜露煙臺之思,永夜靜吟。“相門相客應相笑,得句勝于得好官。”人家工余晚間都想方設法到宰相家里去做客,笑臉相對,極盡奉承迎合之能事。而我(指鄭谷本人)呢,“摘藻鑄詞”,每得一篇,咸可膾炙,若是覓得一句好詩,歡喜若狂,簡直比得到一個好官位還要高興。
這首詩,充分顯示了鄭谷的人品和詩品:堅守德操和精刷洗煉。
上一篇:朱熹《九曲棹歌》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韋莊《焦崖閣》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