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次潼關(guān)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
荊山已去華山來,日照潼關(guān)四扇開。
刺史莫辭迎候遠,相公新破蔡州回。
【注釋】
(1)此詩作于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冬。同年七月,宰相裴度為淮西招討使,奉命統(tǒng)率各路軍馬,平定淮西叛鎮(zhèn)吳元濟,韓愈時為裴度行軍司馬。十月,大將李愬雪夜奇襲蔡州,活捉吳元濟,淮西之亂終于平定。此詩即作于大軍凱旋途中。次:到達,并暫時停留。潼關(guān):今陜西省潼關(guān)縣北,為陜西、河南、山西三省要沖,長安的東方門戶(今陜西省華縣)。張十二閣老使君:張賈。十二是張賈的排行,閣老為過去張任中書省給事中的稱呼,使君則是張時任華州(今陜西華縣)刺史的稱呼。
(2)荊山:又稱“覆釜山”,在潼關(guān)的東面,處于今河南省靈寶縣閿鄉(xiāng)西南。華山:今陜西華陰縣南,為五岳山的西岳,位于潼關(guān)西南面。
(3)照:“出”的意思。四扇:潼關(guān)大門為四扇。“扇”為“面”。
(4)刺史:張賈。辭:推辭。迎候遠:華州至潼關(guān)一百二十里,故云“遠迎”。
(5)相公:對宰相的尊稱,此指裴度。新破:剛剛打了勝仗,破了蔡州,活捉吳元濟。蔡州: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縣,為淮西割據(jù)叛鎮(zhèn)吳元濟的巢穴。
【賞析心得】
這本是作者以行軍司馬身份寫給華州刺史張賈的一份通知,由快馬遞送對方作犒軍準備。哪知作者難抑勝利的喜悅,寫成了一首熱情洋溢的政治抒情詩。
“荊山已去華山來,日照潼關(guān)四扇開。”全詩開篇極有氣魄,描寫了雄師進出潼關(guān)的雄壯場景:黃河笑迎,荊山相送,凱旋大軍,跨越荊山,轉(zhuǎn)眼間,勝利之師便要來到華山腳下了。旭日東出,百姓簞食壺漿,夾道歡迎,載歌載舞。潼關(guān)四扇大門迎著暖日冬陽洞然打開,王師浩浩蕩蕩入關(guān)西進,向華州進發(fā)。“刺史莫辭迎候遠,相公新破蔡州回。”此時詩人換用第二人稱語氣,仍用抒情筆調(diào)代替公事公辦的口氣講,刺史你千萬要不辭辛苦,親自遠道歡迎啊。第四句,為全詩詩眼所在,亮出關(guān)鍵人物—三軍統(tǒng)帥、宰相裴度,并點出平定淮西決戰(zhàn)決勝的一仗:雪夜破蔡州。為什么山歡水笑,王師浩蕩?為什么陽光燦爛,潼關(guān)大門洞開?為什么煩你刺史不辭辛苦,遠出迎候?這一切,都是因為相公指揮若定,三軍奮勇破敵,勝利回師,凱旋而歸啊!如今,叛亂數(shù)十年之久的毒瘤終于鏟除,“元和中興”由此實現(xiàn),誰不為之歡欣鼓舞呢?
絕句一反詩人常用的含蓄婉曲方式,采用剛筆直賦,小小篇幅,涌現(xiàn)平叛大捷的壯闊波瀾,此詩被稱為韓愈平生“第一首快詩”,為唐絕句中一篇富有個性的佳作。
上一篇:柳宗元《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蘇軾《次荊公韻四絕》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