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概論》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侯寶林、汪景壽、薛寶琨著。本書在緒論的第一節以“曲藝”是什么?為標題,為“曲藝”開宗明義:“曲藝所包括的說唱藝術形式,如大鼓、相聲、評書、快板等等”,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但是,把‘曲’和‘藝’連在一起成為‘曲藝’這個詞,表示目前所代表的概念,則是在解放以后。1949年全國第一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期間,成立了‘中華全國曲藝改進會籌備委員會’,‘曲藝’這個詞開始使用。從此,逐漸約定俗成,為大家所承認。”解放前,由于歷代反動統治階級的歧視和摧殘,有關曲藝的文獻資科極少,作為學術研究少有問津者。全國解放后,在正確文藝方針的指引下,又經黨和政府的提倡和支持,曲藝藝術得以繁榮發展。惜在“十年浩劫”中又遭嚴重踐踏。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拔亂反正”,曲藝藝術得到解放,群眾喜聞樂見的曲藝之花重放異采。為促進曲藝發展的需要,曲藝研究工作已成“當務之急”。年逾花甲的相聲表演藝術家侯寶林“壯心不已”,息影舞臺后,潛心于曲藝理論研究和培養接班人工作,應聘為北京大學等高等學府兼職教授。本書就是應“當務之急”產生的曲藝學術著作。作者“在原來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曲藝》講義和侯寶林相聲著作的基礎上改寫成這本《曲藝概論》”,“考慮到社會上的需要”,“先行出版”,“以期為曲藝藝術研究的開展,貢獻微薄的力量”。全書內容分為兩編,每編包括5章。第1編的前5章,綜述曲藝藝術的源流和概貌:曲藝藝術的歷史源流;曲藝藝術的基本特點;傳統曲藝遺產的評介;建國以來曲藝藝術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曲藝藝術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第2編的后5章,分別闡述各曲藝品種的特點和狀況:鼓曲;相聲;評書;快板;山東快書。本書1980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是“老藝人”侯寶林第一部與人合作的學術著作。與人合作的學書著作還有《相聲藝術論集》、《相聲溯源》。自著的有《侯寶林自傳》、《侯寶林相聲選》。
上一篇:《智囊》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朱子語類》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