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儒教·天子
儒教的基本觀念之一,特指統治天下的人間帝王。《禮記·曲禮》: “君天下曰天子。” 君臨天下的帝王之所以叫天子,據《白虎通德論》 的解釋,是因為“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這種觀念又具體演化成“感生帝”的神話,即帝王除了自己的生身父母外,還有一位天上的父親,這位天父是五帝 (五行家認為天有東西南北中五帝) 之一,人間帝王就是母后與天父交感而生。例如,據漢代緯書的說法,伏羲乃其母在雷澤里踏了東方蒼帝的腳印而生; 而漢高祖劉邦則是其母夢遇蛟龍而生,蛟龍是南方赤帝的化身,所以漢高祖乃 “赤帝子”。孔子據說是有其德而無其位的 “素王”,即 “思想界的帝王”,所以在漢代的緯書里,他也是其母在大澤邊夢與北方黑帝交感而生。這就給帝王在人間的統治找到了神學上的依據。所以,在傳統的官方宗教中,只有帝王才享有祭天的特權,《白虎通德論》說:“王者所以祭天何?緣事父以事天也。”這樣,天帝與人間的關系便集中體現在天子身上,天子即是人間帝王,臣民與天帝沒有直接的關系,敬天必須通過忠君來實現。因此華夏民族的宗教精神不是體現在對天帝的信仰上,而是轉化為忠君的觀念。所以說,忠君是華夏民族宗教精神的體現。當古代臣民誠惶誠恐拜倒在天子腳下時,他們懷有的是一種類似西方民族面對上帝時的敬畏心理,在東方稱為 “愚忠”,在西方稱為“虔誠”。如果說上帝是基督教世界的精神依歸,那么也可以說,在政教合一的古代東方世界,天子不僅是國家至尊的象征,也是臣民的宗教偶像。
上一篇:宗教學·儒教·天命
下一篇:宗教學·道教·太上感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