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次荊公韻四絕》
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
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注釋】
(1)此詩作于神宗元豐七年(1084)秋,作者遭“烏臺詩案”冤獄后,貶黃州六年,于元豐七年三月,被命遷河南汝州團練副史,秋天途經(jīng)金陵,數(shù)次往訪已退居“半山園”多年的王安石。原詩絕句四首,今選“其三”一首。次韻:也叫步韻。按原詩的韻及韻腳次序和詩。荊公:指王安石。
(2)渺渺: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3)未病時:就在當年(1084)春季,王安石退居“半山園”后,得了一場重病,多方治療,才得痊愈。作者意思是說,應該早點來,趕在生病前看望先生。
(4)三畝宅:意思是說,王安石勸蘇軾也向朝廷報告,求批金陵三畝宅基地,彼此結(jié)鄰終老。
(5)十年遲:王安石熙寧九年(1076)十月第二次罷相,至元豐七年(1084)八月在金陵與王安石見面,僅有八年,此取整數(shù),泛稱十年。
【賞析心得】
元豐七年(1084),蘇軾四十九歲,剛剛經(jīng)過烏臺詩案大獄、黃州六年大貶的洗練,于當年三月從黃州遷往河南汝州,途中游廬山,至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市)會兄弟蘇轍,至當年秋天,順江而下至金陵。聽說王安石大病剛愈,特地往訪,《次荊公韻四絕》便是彼此唱和之作,這是蘇軾和詩四絕中的第三首。
“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首兩句寫的是蘇軾造訪王安石的情景。他騎著小毛驢,進入渺渺無人的荒山野坡,遠道而來,特地看望病好后的先生,詩中想念、遺憾和尊敬之情,溢于言表:本來應早點來,趁先生未病時來看望,但由于路途遙遠和其他種種原因,來晚了。這對因變法持相反態(tài)度的政敵,如今是多么的相互想念和渴望相聚!據(jù)說,王安石也穿著山野之服,乘著毛驢,到江邊小船上回訪了蘇軾。東坡未及整冠而迎接說:我今天竟敢以野服見大丞相!荊公笑答:禮豈為我輩設(shè)哉(意思是說,退居之人不必講究什么禮節(jié)了)。東坡說:軾也知道,相公門下用我不著。荊公無語,乃相邀游蔣山。自此兩人僅談詩說佛,皆不論時事往事。兩人互訪數(shù)次,相見相談相游,甚為投機。事后,荊公對別人嘆息說:“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這里,表示了荊公對東坡人才品德的由衷欣賞。“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最后,荊公向東坡建議:你還是向圣上要求在這里給你三畝宅基地吧,買田置業(yè),相從林下,我們都在金陵居住,彼此結(jié)鄰終老,那該多好!當時東坡欣然承諾,故說:“從公已覺十年遲。”意思是,荊公急流勇退已經(jīng)十年,我早就應該來陪侍左右。這里,作者表達了對荊公人才品格的衷心敬佩。當然,事后東坡并未兌現(xiàn)承諾,繼續(xù)在他坎坷的仕途中奔波,一直被貶至天涯海角。但兩人的友誼和彼此的相知,卻傳為千古佳話。
上一篇:韓愈《次潼關(guān)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鄭谷《春陰》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