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酒獨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三首之一
半醒半醉問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尋牛矢覓歸路,家在牛欄西復西。
【注釋】
(1)此詩在哲宗元符二年(1099)春作于儋耳(即儋耳城,今海南省儋縣西北南灘)。紹圣四年(1097)四月,作者因詩獲禍,被貶為瓊州別駕,奉命自惠州移昌化軍(即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舊儋縣)安置,七月到達儋州貶所。原詩三首,今選一首。被酒:醉酒。題中子云、威、徽、先覺均為作者在儋耳新結識的四位黎姓朋友。故稱四黎。
(2)問:拜訪。諸黎:即題詞中四位黎姓朋友。
(3)牛矢:牛糞。
(4)家:作者到達儋州后,起初在官屋借住,以避風雨。后在當地人幫助下,筑屋三間,取名“桄榔庵”。大概這就是作者詩中所謂的“家”吧!
【賞析心得】
作者在惠州三年,帶妻攜子,卜居白鶴峰,購地建屋,自種蔬菜,衣食雖為困窘,卻能處之坦然,故作養老之計。哪知因詩獲禍,朝廷權貴又將他貶至海南儋州縣,養老計劃全部打破。作者告別亡妾(其妾朝云逝于惠州)在天之靈,與長子蘇邁訣別,攜幼子蘇過渡過雷州海峽,并留下悲壯遺言:到海南首當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與諸子,死則葬海外。……生不挈家,死不扶柩,此亦東坡家法也。哪知到儋州以后,生命力極強,胸懷開朗的詩人落地生根,很快就融入當地民眾當中,著書寫詩,結交朋友。時從其父老游,相處無間、和諧共處,頗得其樂。這首詩便是作者飲后半醉,尋訪當地朋友,覓路回家的真實而生動的寫照。
“半醒半醉問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作者貶謫儋耳,起初生活極其困難,飲食炊具沒有,藥食缺乏,根本不具備人居住的基本條件。暫住官屋,又有人告狀,幫助他的人連官都被罷免了。最后,只有在城外買地一塊,在當地人的幫助下,筑屋三間,每天以芋頭煮湯為主食,著書寫詩,自尋其樂。初步安定以后,很快就與當地人融合,內中還結識了不少少數民族朋友。這兩句是講,作者飲酒以后,興致來了,想找黎族朋友聊聊天。于是,他半醉半醒、搖搖晃晃,就去尋找子云、威、徽和先覺四位當地黎姓朋友。當他在微醉狀態一一拜訪了四位黎姓朋友,暢談盡興后,要回家時,天已黑了,卻迷了路。因為海南地處熱帶,到處是竹林叢叢、樹藤盤接,竟不知回家的路怎么走。要向人問路,人煙稀少,晚間更是連個人影都沒有。“但尋牛矢覓歸路,家在牛欄西復西。”幸好,作者僅是微醉,頭腦還相當清醒,他記得自己泥糊的家就在牛欄西邊的西邊。牛矢就是指路標。只要尋著有牛糞的小路走去,就肯定能到自己的家。
被捧為高雅至上的詩人,大膽地將粗俗的牛糞寫進自己的詩里,既大膽又創新。表現了作者在海南儋耳隨緣自安、豁達開朗的生活態度,此時,他自我否定,完全推翻了自己在雷州海峽邊,渡海之前的悲壯留言,現在他滿有興致地生活,滿懷信心地等待時運好轉,早日北歸!
上一篇:胡銓《買愁村》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王安石《北陂杏花》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