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2),
更上一層樓。
【注釋】
(1)鸛:形狀像鶴一類的鳥,常稱鸛雀或鸛鵲。嘴長而直、尖而利。羽毛有白色、灰色或黑色,常見為白鸛。生活在水邊,以魚蝦為食。鸛雀樓:又作“鸛鵲樓”,故址位于山西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唐屬河東道)府西南城上。樓有三層,前瞻中條山,下觀大黃河,為登臨勝地。因處于黃河中段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故名鸛雀樓。鸛雀樓始建于北周時期(557—581),北周大將宇文護鎮守蒲州,為軍事瞭望之用,后經整修,工制壯麗,遂成覽景勝地。
(2)窮:極目。千里目:眺望極遠之處的目力。
【賞析心得】
盛唐詩人王之渙,出身名門,滿腹詩書,卻金榜無名、困頓一生。其詩雄渾豪放,“傳乎樂章,布在人口”,名滿天下。一個大好晴天的傍晚,他來到山西蒲州府城西南城樓上,只見城上一樓矗起,面山臨水、雄偉壯觀,這就是鸛雀樓。拾級而上,極目遠眺,美景如畫,大好風光,盡收眼底。詩人不覺脫口吟出千古絕句《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詩人興致勃勃,駐足欣賞。他眼光戀戀不舍,跟隨光華猶射的白日,白日又依依不舍,沿著遠方巍巍的群山慢慢滑落,直到完全看不見了,他才無限感嘆地收住目光。然后,他又俯視樓下的不盡黃河,只見它濁浪滔滔,滾滾而來。這時,暮色漸濃,山河景物逐漸模糊,但詩人的想象力卻得以充分發揮,望見奔騰而去,濤聲隆隆的黃河之水,其河面由近及遠,由帶變線,由線變點,最后也像落日一樣,看不見了。但他知道,這洶涌的黃河流水,最終都將注入東方大海。
落日依山而盡,河水奔海而去,濃濃暮色之中,詩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思想再度升華,悟到了一個極其簡單而又深邃的哲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這其中的道理,還有更深的涵意,那就是樓的高度和層數畢竟有限,而人的思想境界,其高度、其“樓層”,卻是無窮無盡的。鸛雀樓再高,層數再多,站在其上,終究看不見高山背后的落日,望不見黃河注入大海。人只有境界高了,視野才能開闊,心胸才能寬廣。這首詩的可貴之處,就在于融景、情、理為一體,銜接無痕、天衣無縫,極其自然。前面寥寥十字,白日依依,高山巍巍,長河滔滔,大海茫茫,奇景寫盡,情寓景中:落日依戀群山,長河情注大海,情感傾瀉,寫到極致。后面十字,理寓景情之中,意境開闊,哲理升華,激情昂揚,奮發向上。夜已來臨,意猶未盡,沉浸在詩境中的詩人,終于回到現實當中。吟完這首絕句,他感到無限充實,對自己委頓坎坷的一生,也就完全釋懷了。要知道,詩人這時已過天命之年,《登鸛雀樓》不僅寫的是夕陽,也是他人生的夕陽之作啊!歲月如流,人生如日。生命僅是一個過程,人生追求的境界卻至高無上。落日依戀群山,長河追求大海,人生晚霞燦爛。詩人看見了,想到了,做到了。沒過幾年,詩人安詳離世。但他的《登鸛雀樓》和《涼州詞》兩詩,卻雄居唐詩五絕、七絕之首,千古流傳不衰!
上一篇:韋應物《答鄭騎曹青橘絕句》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李白《獨坐敬亭山》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