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記言史書。舊傳為左丘明所作,實際上為多人經(jīng)過歷年匯編而成,秦統(tǒng)一六國后此書被焚禁,西漢后期經(jīng)劉向刪定。“語”為古代以記言形式編成的一種書體。共21卷,其中《周語》3卷,《魯語》2卷,《齊語》1卷,《晉語》9卷,《鄭語》1卷,《楚語》2卷,《吳語》1卷,《越語》1卷。每卷包括不相連屬的記言文字若干則,部分記載有重復之處。其中史料價值較高的為《周語》和《楚語》,記事尚在《左傳》之前。其余部分與《左傳》記事年代相同,內(nèi)容也十分相近,但記敘的形式不同,可與《左傳》互相參證,曾被稱為是《春秋外傳》。是中國最早的國別史。語言細致生動,對后世散文的發(fā)展有一定的影響。如《國語》中記述周厲王暴虐百姓,鉗制輿論,遭到國人反對一事說:“厲王虐,國人謗王,公以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wèi)巫,使監(jiān)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宜之使言……”。全篇寥寥數(shù)語,敘述簡潔。重點敘述邵公對周厲王的進諫,言辭委婉,說理透辟,是《國語》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其中如“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數(shù)句,都成為著名的典故。此書本有宋公序補音本和明道本二種宋刻本,和《四部叢刊》影印明全李校刻本。三國吳韋昭作《國語解》,是該書的較早注本。近人徐元誥著有《國語集解》21卷,集清代學者整理《國語》之大成,為該書的較完備注本,有1930年中華書局鉛印本。清董增齡有《國語正文》,為對韋昭注所作的疏,但又不僅限于注疏,對于韋昭注逸文及漢鄭眾、賈逵、魏王肅、吳虞翻、唐固及晉孔晁等諸家注釋,均予采輯,并援引漢許慎、鄭玄舊詁、對于《史記》、《漢書》中引文及釋義亦兼采并收,因而實際上集漢唐以來諸家注釋之大成。有1985年巴蜀書社據(jù)光緒間章氏式訓堂刻本影印本,共2冊。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jù)《四部備要》排印清代士禮居翻刻宋代明道本為底本整理出版有校點本,上下2冊,為目前較為流通的版本。
上一篇:《國朝諸臣奏議》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坎特伯雷故事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