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類·神悟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曰:“可憐今夜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景東頭。”詞人想像,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王國維《人間詞話》)
【詞例】
木蘭花慢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解析】神悟是一種奇妙入神的解悟。它同妙語、徹悟有相關、相通之處,我們這里只把它限定在最小的范圍。悟原是佛家用語,我國古代文論中用來說明作家對描述的客觀事物、主觀情感的深入領會,透徹理解。嚴羽提出“妙悟”,謝榛又主張“悟入”,而“神悟”,則是這種理解、體悟達到的一種神妙境界。神妙的解悟不會是理性的推演判斷,它離不開奇異的想象。
《木蘭花慢》 是一首中秋詠月詞。但詞人不詠中天圓月,卻詠落月,而面對落月又是神思悠悠,想入非非。陳廷焯曾這樣“述所歷詞境”;“人靜簾垂,燈昏香直……據梧暝坐,湛懷息機……乃至萬籟俱寂,吾心忽瑩然開朗如滿月,肌骨清涼,不知斯世何世也。斯時若有無端哀怨,棖觸于萬不得已,即而察之,一切境象全失,唯有小窗虛幌、筆床硯匣,一一在吾目前。此詞境也。”(《白雨齋詞話》)這種物我兩忘,一片玄機的神悟之境,自然不能常有。陳廷焯自己也說:“三十年前或月一至焉,今不可復得矣。”但辛棄疾吟詠落月之時,確實進入了這樣的玄妙境界。中秋之夜,夜闌將旦,星隱月斜,一切都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隱去了。詞人自立于蒼穹之下,這時,他感到,這大地上好象唯有他自己,而仰望夜空,又唯有那輪西轉的圓月。此刻詞人覺得自己同落月離得那樣近,凝望之中,不禁心馳神往,探尋它的沉落之由,沉落之跡。首先他想到,這可愛的中秋之月,你悠悠地沉落將去向何方?是不是還有個人間,現在正看到明月從東方升起?或者是,你來自天外那無邊的宇宙,是浩浩長風的吹送,讓你帶給人間一個美麗的中秋?月亮夜夜東出西落,可它來自何處,又去往何處?月亮懸于天空,沒有生根于地,卻夜夜照臨而不曾別去,難道是誰把它系住? 月中的嫦娥寂寞地獨居不嫁,又是誰把她挽留?詞人望著西斜的月亮,想到它的落去,又從它的悠悠遠去,想到人間之外,想到視野不能及的廣大的天宇,其神魂飛歷了無限的空間。而從月的不墜如系,嫦娥不嫁久留,又看到了明月的萬古不變,體悟了時間的久遠。就這樣,在想象中追尋,在追尋中想象,一片神行,自有妙悟。下片,詞人又從月落沉海展開無窮的想象。聽說月落要經由海底,那么橫沖直撞的萬里長鯨該不會撞破那玉殿瓊樓?月中的蟾蜍自然會游泳,可那玉兔怎么能安然地沉浮于大海?若說這些都可以完好無缺,那么為什么這圓月一天天地減損而漸變如鉤?這里想象更為深細,真切,宛如親歷,似曾幾度隨月往來,實是神奇之至。王國維評此詞可 “謂神悟”,算得中的之見。但這神悟絕不僅僅表現于“直悟月輪繞地之理”,這里含有理性的思辯,但更多的還是奇幻的玄想。詞人看著那美妙而神秘的月輪,想著那些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不禁情動于衷,神馳高天,隨著一個個癡問,浮想聯翩,幻象迭出,神與物游,思與境偕。廣闊久遠的時空,環生不窮的意象,在詞人的情感體驗中,連成一體,形成妙境。在這妙境的體認中,他解悟了宇宙的廣遠無盡,萬古不滅,其中也多少隱含著對人世滄桑百變,難以主宰的困惑,而在美好的圓月為什么也會漸缺如鉤的遺憾中,更分明地表達了詞人對南宋王朝江山殘破,昏暗衰朽的悲痛,和對美好事物易于殘損的感傷。超妙的神悟發想于現實,又回歸于現實。而在神悟的境界中,聯想自由,興象玲瓏,氣韻生動,更加形象、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復雜難言的現實之思。同時,因為詞篇寫神悟之境,全以神行,凌空結想,通體空靈透剔,更有超妙難言的無窮佳趣。
寫作詩詞,或以理足勝,或以意足勝,或以氣足勝。三者之外,還有以神足勝。而以神足勝者又有多種,有的得物之神理,有的善于圖寫氣韻,有的妙造自然,得一片清機天籟。有神悟的妙境,也是神足的一種體現,它是對一種神奇境界的體驗、把握和創造。也就是說,在產生審美感知,爆發靈感,進行藝術構思,塑造審美意象,創造審美境界這一系列的藝術活動中,往往伴隨著超現實的現象,以神悟入,而達神悟之境。
達到神悟,詞作往往是有超遠神妙的審美境界,它新穎獨造,別具藝術魅力。劉熙載曾說:“按實肖象易,憑虛構象難。”(《藝概·賦概》)能想象、虛構,冥心深悟,就能創造神奇瑰麗的藝術天地,使詞境闊大,奇幻、別有氣象。陸機、劉勰談藝術構時都沒有離開想象。陸機在《文賦》 中說作家構思時要 “精騖八極,心游萬仞”,“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劉勰把藝術構思稱為“神思”,在描述構思過程時說:“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 悄然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詞,吐納金玉之聲,眉捷之前,舒卷風云之色,……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在這些論述中,我們都可以體會到構思中的神悟及這種神悟之境的神奇與超邁。后來唐宋詩人提出的“思與境偕”。“入神”、“妙悟”等,也都含有“神悟” 之意。神悟之作其妙在神。有神無跡,便不落言筌,不涉理路,空靈蘊藉。意象近而不浮,遠而不盡。”有情韻,有意味。神悟之作都富有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以我歡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間詞話》)為了表現強烈的自我意識,描繪想象的境界,作者常常運用移情、象征、比喻、擬人等表現手法,使作品神異瑰麗,色彩繽紛。
寫詞能以神悟,便可超越時空,馳騁想象,役使萬物,或表達自己對宇宙人生的奇思妙想,或抒發參透世事,超然物外的超逸情懷,或者表達慷慨縱橫豪宕灑脫的風云之氣。借助于“神”,以超現實,超自我,創造神奇超逸的藝術天地。蘇詞中神悟之作可謂不少。《水調歌頭》“興會高騫,仙氣縹緲”,(李佳《左庵詞語》)是詠月詞中絕唱,最能體現神悟的妙處。這里我們且看張孝祥的《水調歌頭》“江山自雄麗”。此詞是金山觀月之作,乾道三年 (1167)三月,張孝祥舟過金山,夜間登臨山寺觀賞月色。上片寫月色中江山雄麗之狀。但詞人不做客觀的摹寫,而是神思悠悠,在想象的天地里馳騁。金山矗立長江之中,山下江水空明,山上明月如鏡,詞人置身于山寺之中,俯仰之間,神與物交,進入幻想境界。他覺得那明月好象月姊借給他的一面寶鏡,而透過這玉鏡,他可以看到美妙的仙幻之景,于是,他俯看江面之時,好象聽到魚龍悲嘯,看到星辰搖動,銀闕涌起。這時詞人覺得自己恍惚已超離塵世,獨立于金山之巔,四望仙山,又聞仙人招喚,自己將翳鳳驂鸞,回歸美好的仙界了。以一片入神之想,寫出自己特具的胸襟和氣度。“冷然灑然,真非煙火食人辭語。……其瀟散出塵之姿,自然如神之筆,邁往凌云之氣,猶可想見”。(陳彥行 《于湖先生雅詞序》)。
上一篇:想象類·思路幽絕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含蓄類·在神不在跡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