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文學的文獻·魏晉南北朝詩文研究文獻·元嘉文學研究文獻·鮑照
鮑照字明遠,祖籍東海,生卒年史無明文,約卒于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前后。據虞炎《鮑照集序》說他卒年五十余歲推算,當生于東晉安帝義熙十年(414)前后。生平事跡僅見《宋書·劉義慶傳》附傳,寥寥數語。《南史》稍詳,卻又增加疏誤。較可信的史料是虞炎《鮑照集序》,然亦語焉不詳。近人所編年譜,以繆鉞《鮑明遠年譜》、吳丕績《鮑照年譜》、錢仲聯《鮑照年表》為較詳①。在此基礎上,丁福林編《鮑照年譜簡編》更為詳盡②。鮑照的集子最早編成在齊代,是由齊武帝兒子蕭長懋命令虞炎編輯而成的,但所收并不包括鮑照所有的詩文,據虞炎說,鮑照被害后,“篇章無遺”,雖然“流徙人間者往往見在”,但因年代久遠,零落者多,存者不過半數。《隋書·經籍志》著錄《鮑照集》10卷,梁6卷,是否即這個本子不得而知。現存版本,以《四部叢刊》影印明毛扆據宋本校勘的《鮑氏集》為較好,亦分10卷,與《隋書·經籍志》同。毛扆校勘時所用宋本,面目基本上和他用作底本的明刻本相同。《四庫全書》收錄的是明正德朱應登刊本,與毛扆所用明本亦大同小異,故《提要》懷疑此書已非梁時本來面目,但理由似不很充分。現存另一通行版本是張溥輯《鮑參軍集》2卷,內容差不多。鮑集注本以清人錢振倫《鮑參軍集注》6卷為最早,后附鮑令暉詩,部分取李善《文選》注、吳兆宜《玉臺新詠注》、聞人倓《古詩箋》,余則錢氏補注。黃節在此基礎上又對詩歌部分作了補注,編為《鮑參軍詩注》4卷。195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據原印本排印。錢仲聯又在錢振倫、黃節基礎上廣事增補,以張溥本為底本分為10卷,并附有《鮑照年表》和歷代關于鮑照的評語,仍用《鮑參軍集注》名,是目前鮑照詩文最詳備的注本。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再版。一個世紀以來,關于鮑照的研究始終得到學術界的重視。可惜由于史料的極端匱乏,很多問題爭執不一,迄無定論。
1.生年。吳丕績《年譜》采用清人陳沆《詩比興箋》的說法,認為《擬行路難》第7首“愁思忽而至”,是悼念廬陵王劉義真之作,推測此詩作于元嘉元年。又據第18首“余當二十弱冠辰”一語斷定元嘉三年(424)20歲,由此推論,鮑照生于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余冠英《樂府詩選》、曹道衡《論鮑照詩歌的幾個問題》則認為《擬行路難》并非一時之作,其第7首也未必是哀悼劉義真的詩,第18首只不過說明鮑照寫這詩時年當20歲左右,不能作為鮑照此時定為20歲的確證。清人陸心源《三續疑年錄》則認為鮑照生于宋武帝永初年間(420—422),但未提出證據,而此說與虞炎序所說“時年五十余”不合,最不可信。錢仲聯《鮑照年表》據鮑照《在江陵嘆年傷老》,認為古人一般以50歲稱“老”,推測這首詩大約作于大明七年(463)左右。根據這種推測,鮑照享年53歲,和虞炎說法相近,據此,鮑照生年當是東晉安帝義熙十年(414)左右,從情理而論,論斷較妥,但畢竟也只是推測而已。
2.籍貫。虞炎《鮑照集序》說鮑照是上黨(山西長治)人,而《宋書》《南史》則說是東海人。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以為虞炎“云上黨人非也”,所以大多數學者都不大相信虞說。事實上,虞說與《宋書》《南史》并不矛盾,因為據《元和姓纂》,東海鮑氏的祖先是東漢的鮑德,從上黨遷居東海。南北朝人講籍貫,往往說是祖籍,所以也可以說是“上黨人”。至于東海郡今屬何地,也歧說不一:或以為在江蘇灌云;或以為在江蘇漣水;或以為在江蘇徐州;或以為在江蘇鎮江;或以為在山東郯縣,等等,所有這些,都是根據東海郡的不同屬縣來考證的。
3.家世。鮑照是士族出身還是庶族出身,也是學術界討論的熱點。鮑照二十余歲就能寫出《擬行路難》那樣的杰作,而他的妹妹鮑令暉也是一位有名的女詩人,似乎不是后世一般貧賤之家所能夠培養出來的;同時,鮑照在二十余歲時出仕,即為王國侍郎,相當于郡守的僚佐,這在九品官人制度已經固定的時代,如果沒有家世的憑藉,似乎也難以索解,因此可以推斷他出身于世族。與此截然相反的看法是,《南齊書·幸臣傳》和《南史·恩幸傳》都把鮑照和巢尚之、戴法興等庶族人物相提并論,而這種情況,在其他作家身上卻沒有發生過。這多少說明鮑照的出身比起左思、陶淵明等出身于所謂“寒門”的作家還要貧寒得多。虞炎序、鮑照自稱都是“家世貧賤”、“北州衰淪”等,因此鮑照不可能是世族出身,而只能是庶族。
4.《蕪城賦》寫作年代。對此篇寫作意圖作出解釋,以《文選》五臣注中李周翰之說為最早,他認為此篇借西漢吳王劉濞故事對臨海王劉子頊進行諷諫。但臨海王當時還是小孩,不可能有背叛的密謀,于是清人何焯又另立一說,認為是憑吊劉誕作亂后廣陵城殘破的景象。吳丕績、錢仲聯等基本上同意何說,認定此賦作于大明四年至五年。但此說也有明顯矛盾之處。劉誕起兵后,沈慶之所采用的殘酷鎮壓的方法完全出于孝武帝本人的意志,鮑照在這時寫作《蕪城賦》去憑吊廣陵城,這實際上是對孝武帝本人表示不滿,特別是在大明三年即劉誕被鎮壓的當年或次年,即大明四年,鮑照甘冒“大逆不道”的風險,這種可能性很小。曹道衡又提出第三種看法,認為此篇作于元嘉二十七、二十八年左右,因那時他到過廣陵,而廣陵在元嘉二十七年拒魏之戰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受過破壞,再說他借劉濞故事諷諫劉濬、劉劭的陰謀,也完全近乎情理①。
注釋
① 繆鉞《鮑明遠年譜》,載《讀史存稿》,三聯書店1963年版;吳丕績《鮑照年譜》,商務印書館1940年版;錢仲聯《鮑照年表》,見《鮑參軍集注》附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② 收在劉躍進、范子燁編《六朝作家年譜輯要》中,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① 參見曹道衡《鮑照幾篇詩文的寫作時間》,載《中古文學史論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版。
上一篇:隋唐五代文學與社會文化·隋唐五代文學與藝術·繪畫與文學·題畫詩
下一篇:先秦兩漢文學·中國古代神話·中國古代神話名篇·黃帝執殺蚩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