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武夫不是飯囊酒甕
原典
習五兵,便乘騎,正可稱武夫爾。今世士大夫,但不讀書,即稱武夫兒,乃飯囊酒甕也。
譯釋
熟練五種兵器,擅長騎馬,這樣才能算得上武夫。但現在的士大夫,只要不去讀書,就以為自己是武夫,實際上這些人只是酒囊飯袋而已。
解讀
勤學的人才會受到人們的尊重
《論語》是孔子所著,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稱他為圣人,但作為圣人的他并沒有因此而驕傲,他依然勤學好問。有一次,孔子去參加了魯國國君的祭祖典禮。他走進廟里就開始不停地問人問題,直到把自己不懂的都搞清楚了才停下來。當時很多人都嘲笑他說:“孔子不是很有學問嗎?怎么進廟就問問題?這樣的人怎么可能知道禮儀?”于是,很多人都在議論孔子,孔子聽到以后,就說:“對于那些不明白的事情,都要問清楚,這也是我所說的知理的表現。”
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并不是一生下來就什么都知道,只有通過不斷地向別人請教,才能豐富自己的知識和閱歷。勤奮是來自于內心的一種動力,不通過刻苦的學習,就不會有好成績,更不會成為天才。勤奮學習,就會在自己所取得的成績面前不知足,自己也會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學習目標。
有一些人并不是真正知道勤奮是怎么回事,很想在學習上找捷徑,希望有什么秘訣,或者想通過作弊來獲得幫助。他們夸夸其談,卻不能靜下心來學習,坐著等著,希望有一天從天上掉下餡餅,這是不可能的。
有一個武術大師隱居在山林之中。
他很有名聲,那些聽說他名聲的人都千里迢迢地來尋找他,都想找他學習武術方面的竅門。
他們到達深山的時候,看到大師正從山谷之中挑水。他挑的不多,兩只木桶里的水都沒有滿。按照他們的想象,大師應該挑著很大的桶,桶里裝滿了水。
他們不解地問:“大師,你為什么只挑著這么一點水啊?”
大師說:“挑水之道并不在于你挑多少水,而在于挑的水夠用。一味貪多,只會適得其反。”
眾人更加不理解了。大師就從他們之中拉出了一個人,讓他去山谷里打滿兩桶水。那個人挑得很吃力,搖搖晃晃,沒走幾步就跌倒在地上了,水都灑了出來,膝蓋也被摔破了。
大師說:“水灑了,這就要重新去打一次。膝蓋破了,走路就難,這樣就比剛才挑得更少。”
這些人就問:“那大師,請問應該挑多少水呢?怎么估計呢?”
大師笑了一下說:“你們看看這個桶。”
眾人都往桶里看去,桶里畫著一條線。
大師說:“這條線就是底線,水絕對不能高于這條線,高于這條線就是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還需要畫一條線,挑的次數多了以后就不用看那條線了,憑著自己的感覺就知道是多是少。有這條線,就可以提醒我們,凡事要盡力而行,也要量力而行。”
眾人就問:“底線應該定多低呢?”
大師說:“根據自己的承受能力,因為這樣的目標容易實現,人的勇氣就不容易受到挫傷,相反會培養起更大的興趣和熱情,長時間下去,慢慢地挑的水也就多了,也會挑得更穩了。”
學習是一件循序漸進的事情。想一下子達到目標是不可能的,對自己的要求過大,就會違反自然的規律,而且會寸步難行,只會讓自己失望,加深自己的挫敗感而已。因此,那些想學習武術的人就要循序漸進,一點一點來,不要給自己過多的壓力,勤學苦練,一步一步學,這樣才會學得更快。
生活中,有很多人覺得知識并不重要,書本上的東西都沒有辦法運用到生活之中去。甚至還有人覺得書本上的東西根本就是無用的,在生活中一點都用不到所學的東西。然而,知識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很多時候,讀書只是開闊人的眼界,拓寬一個人的思維,讓我們在想問題的時候,思維開闊一點。要知道不管一個人有多大的能力,不學習知識的話,就會受到阻礙。
顏氏家訓精華
卡萊爾說:“天才就是沒有止境的刻苦勤奮學習。”在社會上,你想成為一個有用的人,那就要樹立自己的目標,一輩子的目標,一段時間的目標,一年的目標,一個星期的目標。一個人有了目標之后,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終會取得好的成績。
上一篇:《真正的好名聲,是不彰自顯》顏氏家訓解讀|譯文|原文
下一篇:《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顏氏家訓解讀|譯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