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類·運思奇幻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 此事偏要實敘,不怕驚死談清空一流,卻全是世間癡兒女幻境。極力逼出換頭二句。“那知”二字,劈空提出。“乞巧樓南北”,倒鉤。以下分作兩層感嘆。“誰見金釵擘”,則不獨“不見津頭艇子”,人無今古,一切皆空。惟有眼前景物,聊與周旋耳。前段運思奇幻,后段寄情閑散,點化處在數虛字。(陳洵 《海綃說詞》)
【詞例】
六 么 令
七 夕
吳文英
露蛩初響,機杼還催織。婺星為情慵懶,佇立明河側。不見津頭艇子,望絕南飛翼。云梁千尺。塵緣一點,回首西風又陳跡。那知天上計拙? 乞巧樓南北。瓜果幾度凄涼,寂寞羅池客。人事回廊縹緲,誰見金釵擘?今夕何夕?杯殘月墮,但耿銀河漫天碧。
【解析】填詞思致奇特,想象豐富多幻,即所謂“運思奇幻”的一法。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多長于此。吳文英〔六么令〕《七夕》 借七夕的神話傳說,將對亡姬的思念寫得尤為奇幻。
詞的上片寫亡姬七夕時天上的寂寞及其對生前愛情的眷戀。“露蛩初響”,“蛩”指蟋蟀,也叫促織,其聲似催促女子勤于織布。起句寫秋天帶著露水的促織剛開始鳴響,點出七夕之夜剛剛降臨。“機杼還催織”承上句蟋蟀初叫,寫它仍舊催促織機邊的人織布。此處“還”字透出物是人非的今昔之感,并顯出夜夜催織之意。下邊筆勢微轉,寫下“婺星為情慵懶,佇立明河側”二句。“婺星”,即婺女,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之第三宿,有星四顆。在織女星南。晉·左思 《吳都賦》: “婺女寄其曜,翼軫寓其精”唐·李善注:“ 《漢書》: ‘越地,婺女之分野。’”這里以婺星指亡姬,既切生死之別,又合亡姬生前原在越地與自己共同生活的舊事。這二句寫她在眾人都在織布時,卻為情所傷慵懶地佇立在銀河岸邊。此處奪胎于 《古詩十九首》 中“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一詩。傳說七夕之夜鵲兒飛到天上搭起鵲橋,分在銀河兩邊的牛郎、織女此時能在橋上相會。而此時婺女“不見津頭艇子,望絕南飛翼”,無法同詞人相聚,從不見艇子、為牛郎織女能否相會擔心,佇立著望到牛郎織女相聚之后又離開,鳥兒漸漸都遠遠飛去。“云梁千尺”指鵲橋。“塵緣一點”,指牛郎織女因塵世愛情而相聚,也指婺女與詞人的塵世愛情。“回首西風又陳跡”,鵲兒飛去,鵲橋烏有,鵲橋相會,轉眼陳跡。可是姬人呢?她在天之靈思念地上的詞人,連同詞人獲見一面的機會都沒有,她只能佇立銀河旁,望著牛郎與織女的匆匆聚散,想著自己往昔同詞人在一起的美好生活,獨飲著那份孤獨與空寂之感。寫七夕最容易拘限于牛郎織女相會故事之中,詞人將亡姬比作婺星,只有牛郎織女事作配襯,這樣就有了新意,也能放得開,其運思也更為奇幻了。但它仍是七夕之夜詞人思念亡姬情癡神迷所生幻境的實述,同欲言此事,而不言此事的清空意趣有所差別。
下片由上片寫天上婺星,轉到寫地上詞人,使上片奇幻描述歸結到詞人對亡姬的思念上。生人、亡人兩相思念,卻不得見,更增添了詞的感染力量。下片起句劈空而來,“那知天上計拙,乞巧樓南北”,寫詞人這時想起亡姬生前七夕乞巧,祈求愿與詞人永遠相愛、永不分離的往事。可天上牛郎織女相分銀河兩岸、一年僅能一見,他們不也是無計可施嗎?“那知”即哪里知道,寫出當時情之癡,并表達出對美人亡去的出乎意料。“天上計拙”承上片寫對天上亡姬處境的想象,寫地上自己的落寞與無奈。換頭巧妙,打開下片。“瓜果幾度凄涼,寂寞羅池客。”晉·宗懔 《荊楚歲時記》: “七月七日世謂織女牽牛聚會之日,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美人在時,詞人同她總是一同乞巧的。美人亡后,詞人仍每年擺上瓜果,紀念當年乞巧之時的,卻總徒然增添心中的凄涼。“羅池客”原指唐詩人柳宗元。柳宗元貶謫柳州時,亡去了妻子。羅池,池名,在今廣西省柳州市東,羅池夜月為當地八景之一。唐時于池旁建廟,祀柳州刺史柳宗元。此處詞人以“羅池客” 自指。“人事回廊縹緲”,“回廊”,曲折的走廊。此句寫人間往事曲如回廊,隱約如夢。“誰見金釵擘”,句出唐·白居易《長恨歌》詩句 “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反其意而用之,寫自己同美人空有山盟海誓,不能相見,講唐玄宗與楊貴妃之傳說為虛妄,尤見沉痛,有大夢初醒,萬事皆空之感。“今夕何夕?”正是惆悵之時,心事重重,不知今夕是何年之意。“杯殘月墮,但耿銀河漫天碧。”寫詞人憂極之時,自己飲酒消愁,四下空無一人,杯里還有殘酒,月亮已經落下,銀河閃亮,天空一片碧藍。詞在結尾之時,又將景象拉到天上。面對天空,詞人又對銀河邊的亡姬產生了無窮遐想。此時全詞收束,既緊扣七夕之題、與上片對亡姬天上狀況的想象相呼應,又留下不盡言外之意,使全詞余音裊裊。
寫七夕題材的詞因為有牛郎織女的神話可以利用,往往 “運思奇幻”。北宋蘇軾、黃庭堅均有 《鵲橋仙》 詠七夕之作,想象奇特、多幻,其中秦觀 “纖云弄巧”一首尤為有名。但不是詠七夕的詞都如此。吳文英〔荔枝香近〕《七夕》便不象他的 《六么令》 那樣。它雖涉及七夕傳說,但總的講多寫人間事情與景物,不能說 “運思奇幻”。另一方面,不是詠七夕的,如北宋蘇軾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李清照 《漁家傲》 “天接云濤連曉霧”,南宋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為呂叔潛賦)、《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姜夔 《念奴嬌》“鬧紅一舸”、《疏影》、王沂孫 《眉嫵》、《新月》等名作,也是“運思奇幻”的。
吳文英詞 “運思奇幻”處在南宋便有人看出,張炎講它如 “七寶樓臺,眩人眼目”之論中便隱含有這層意思。清人周濟云:“夢窗 (吳文英號) 此處指其詞) 奇思壯采,騰天潛淵”( 《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所論漸趨明確。陳洵攝出 “運思奇幻”一詞以道之,并在吳詞中指出其所在,更簡潔、明了、具體,有意無意中也指出了一種重要的填詞運思方法。這是對詞論的豐富,對他人的創作也有借鑒和指導意義。
上一篇:抒情類·層深之法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想象類·空中設景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