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事類·運古入化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 (秦觀 《風流子》)下闋 “天長地久”四句雖點化樂天 《長恨歌》,而以 “倩人說與”句融納之,便運古入化,彌見情深。(俞陛云 《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詞例】
風 流 子
秦 觀
東風吹碧草,年華換、行客老滄洲。見梅吐舊英,柳搖新綠,惱人春色,還上枝頭。寸心亂,北隨云黯黯,東逐水悠悠。斜日半山,暝煙兩岸,數聲橫笛,一葉扁舟。青門同攜手,前歡記、渾似夢里揚州。誰念斷腸南陌,回首西樓。算天長地久,有時有盡,奈何綿綿,此恨難休。擬待倩人說與,生怕人愁。
【解析】在詞中靈活運用前人的優秀文學遺產,使其熔鑄積淀新的意蘊,借以抒發自己的感情,使詞顯得更高雅圓熟、沉厚精美,在宋詞中屢屢見到。明人楊慎說:“詞雖一小技,然非胸中有萬卷,下筆無一塵,亦不能臻其妙也。”(《詞品》)宋代詞人都善于吸取唐人詩語和內容,高度凝煉成自己詞中的意境,使詞出神入化,具有雋雅深厚的魅力。正如王士禎說的:“詞中佳語,多從詩出”(《花草拾蒙》)。如蘇軾取孟蜀王“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的詩句之意為己所用、脫胎換骨,前人“不以蹈襲為非”(王明清
《揮麈后錄余話》 卷一)。同樣,秦觀這首詞的下片點化白居易 《長恨歌》 詩句,而形神兼備,恰切和諧,與全詞境界渾然一體。白氏 《長恨歌》 的后半部分以抒寫生離死別、動人心魄的悲情為主。秦觀化用他的意境和詩句,首先應該有與他相似的感情基調,即詞人“自有境界”,才可不妨“借古人之境界為我之境界”(《人間詞話》)。秦觀這首詞的上片就給人描寫了這樣一種令人心靈震顫的生離死別的情景:“東風吹碧草,年華換、行客老滄洲。見梅吐舊英,柳搖新綠,惱人春色,還上枝頭。”春風拂綠了大地,也吹開了詞人思念戀人的心緒。春色本來惹人喜愛,然而在作者的眼里,碧草、春風卻無非是“惱人春色”,足可見作者思心之深厚。這是從自然景色來寫悲情,是景中寓情。接下來幾句,以寫情為主,卻情中有景,正因為心有所憶,心情紛亂,故仰見北去行云而黯然神傷;眺望東向流水,內心悵惘虛空、一片迷茫。孤單單的行客在“數聲橫笛”中只與“一葉扁舟”為伴。這種生離死別,給人心靈的打擊是多么沉重,與李、楊的馬嵬之別多么相似。
下片一開始就追憶與戀人相親相愛的情景。正如 《長恨歌》 開頭那一段“春從春游夜專夜”的戀情一樣,這里的“攜手”、“前歡”、“夢里揚州”也透露了他們在一起時的那種歡洽無隔的情景。如今這些都已經如流水般逝去了。與唐玄宗、楊貴妃的悲劇一樣,他們天各一方,“斷腸南陌”。詞中 “算天長地久,有時有盡,奈何綿綿,此恨難休。”直接從 《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中化出,然而翻新出奇,與全詞的語氣語意一貫而下,不露用事之跡。再加上結句“擬待倩人說與,生怕人愁”的融化諧合、深入刻畫,情感更沉痛。綿綿此恨,在 《長恨歌》 中還可告訴別人,然而在這里就是說給別人聽,也恐怕誰聽了都愁腸萬斷,何況當事人本身呢! 這種側面襯托的手法,愈加見出作者悲情之深。運用古人詩意而更進一層、更深一步,達到神化無痕跡的境界,這首詞可稱范例。
上一篇:用事類·奪胎換骨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聲韻類·勻穩工整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