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乘桴浮于海
典源出處 《論語·公治長》:“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
釋義用法 孔子說:“我的主張行不通了,就坐個木排到海外去吧。”后以此典指避世遠遁。孔子弟子仲由,字子路。
用典形式
【乘桴】 三國·曹植:“乘桴何所志,吁嗟我孔公。”唐·韓愈:“懷糈愧賢屈,乘桴追孔丘。”元·虞集:“嘆乘桴浮海,飄然從我,未知誰可?”清·張遠:“乘桴昔日傷尼父,蹈海今誰是仲連。”
【桴泛】 清·趙執信:“蠡測亦云妄,桴泛將安歸。”
【乘桴計】 宋·王安石:“飄然欲作乘桴計,一到扶桑恨未能。”
【海可浮】 清·丘逢甲:“要知吾道其南意,魯叟先言海可浮。”
【浮海嘆】 明·魏時亮:“道無浮海嘆,義與采薇同。”清·丘逢甲:“宣尼浮海嘆,同此悵棲遑。”
【宣尼浮海】 清·顧炎武:“宣尼愿在終浮海,屈子文成合遠游。”
【魯叟乘桴】 宋·蘇軾:“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魯叟浮海】 宋·梅堯臣:“魯叟欲浮海,楚人休問天。”
【乘桴浮于海】 唐·顧況:“子欲居九夷,乘桴浮于海,圣人之意有所在。”
上一篇:詩詞典故《丙吉問牛》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詩詞典故《乘車鼠穴》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