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予落止①,當初我即位就設(shè)想,
率時昭考②。追隨我英明的父王。
於乎悠哉③!啊!高明又廣大,
朕未有艾④。我缺乏經(jīng)驗?zāi)哪芨纤?br>
將予就之⑤,努力呀,靠攏他,
繼猶判渙⑥。繼承那大事來謀劃。
維予小子,我這幼稚的小子,
未堪家多難⑦。不堪家里多禍事。
紹庭上下⑧,繼承直道施行于上下,
陟降厥家⑨。一舉一動不曾離開家。
休矣皇考⑩,美好啊,我的父王,
以保明其身(11)。他能平安又清明。
(采用金啟華譯詩)
[注釋]①訪:咨詢,商議。予:成王自稱。落:開始。一說借為略,謀略,策略。止:語助詞。②率:遵循。時:是。昭考:指武王。③於乎:同“嗚呼”,嘆詞。悠:遠大。一說憂。④朕(zhen):我,成王自稱。艾:閱歷。此句謂年幼尚無知。⑤將:扶,助。就:因,遵從。之:指先王的法典。⑥猶:通“猷”,圖謀,謀略。判渙:大。⑦多難:指遭武王之喪,遇管叔、蔡叔、霍叔“三監(jiān)之亂”和武庚叛亂等事件。⑧紹:繼承庭:直、公正。上下:指官吏的升降,與下句“陟降”同意。⑨厥:其。⑩休:美。(11)以:語助詞,無義,或作“而”解。明:勉,盡力,勉勵。保:佑助。
[賞析]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發(fā)兵討伐商紂,一舉滅商。按慣例必須保存商祭祀。武王封紂子武庚為諸侯,分商地為三部,命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各據(jù)一部,監(jiān)視武庚,稱為“三監(jiān)”。武王滅商后兩年病逝。其子誦繼位,是為成王。當時成王年幼,尚在襁褓中;周朝統(tǒng)一天下時間不長,政事紛繁,百廢待興;加之各國諸侯尚未完全歸服。基于這些原因,武王同母弟周公決定攝王位,代行國政。管叔、蔡叔、霍叔等疑忌周公,在王位繼承權(quán)上引起周朝內(nèi)部的不和。武庚乘機勾結(jié)東方舊屬國及淮夷等起兵反周;三叔造謠周公伙同武庚謀害成王,于是發(fā)動了所謂“三監(jiān)之變”。周公奉成王之命東征,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攻滅奄等十七國。從此,列國諸侯咸服宗周。周公執(zhí)政七年,成王稍長,還政于成王。《訪落》詩中有言:“未堪家多難。”所謂“家多難”,指的就是武王喪亡,三監(jiān)之變則知此詩當作于周公東征前后。
此詩與前篇《閔予小子》,后篇《敬之》、《小毖》諸篇意旨相同,寫的都是周成王初即位、在武王廟祭祖時,表示延訪群臣、追念皇考盛德、繼承其道的意思。詩僅一章,十二句。首二句揭明題旨:延訪群臣,屬望昭考。三至六句,鋪寫素志,展望宏圖。七至十句,反思家國得失,申述承繼先王法度刻不容緩。結(jié)末二句以保身收住,仍歸結(jié)為祈禱皇考。
《周頌》共三十一篇。從體制看,它是周王朝的廟堂音樂,用于祭祀祖先和神明。從內(nèi)容看,多為歌頌祖先功德和祈年佑福。從形式看,與《風(fēng)》《雅》相較,區(qū)別明顯:《風(fēng)》《雅》皆分章,且后章句法多復(fù)疊前章,《頌》多不分章,不疊句;《風(fēng)》《雅》有韻,《頌》詩多無韻。頌詩這些特點,都可以從《訪落》中體現(xiàn)出來。
首先,它塑造了一位銳意進取、繼承祖先皇業(yè)的幼主形象。周成王即位之時,尚在襁褓中,至告廟祭祖也僅是個七歲的孩子,他年紀雖小,而志趣不凡。一即位,就告祭祖廟,延訪群臣,咨詢政事,商議國策,共圖大計,體現(xiàn)了虛心求教、不恥下問的美德。他從“三監(jiān)之變”、事發(fā)蕭墻的“家多難”中,及時吸取教訓(xùn),采取對策,意識到舉賢用人與建立賞罰獎懲制度的重要,“紹庭上下,陟降厥家”,強調(diào)必須承繼周家法度,發(fā)揚光大“文武之道”。正因為少年有志于此,故知“成康之治”局面的出現(xiàn)決非偶然。
以少總多,高度濃縮。詩言“維予小子,未堪家多難”,《閔予小子》有言“閔予小子,遭家不造”,《小毖》重言曰:“未堪家多難。”“家多難”三字卻包含了多少豐富的歷史內(nèi)容。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引黃山云:“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成王即吉,甫逾二年也。《尚書大傳》曰:‘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wèi),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東征三年,踐奄而后歸。’與《豳詩》說合。三監(jiān)之變,公親致刑焉,骨肉摧殘,正成王所謂‘家難’也。訪落之時,公既未歸,難猶未已,惟其不堪多難,故訪群臣而謀之。”言少意豐,概括無遺。若借用論畫,確實給人有“尺幅千里”之感。
宛轉(zhuǎn)曲折,飽含情思。這是一首即政告廟詩,亦是一篇莊嚴肅穆的就職誓辭,也是一曲剖白心跡的歌唱。首二句發(fā)端,總敘詩旨;中八句就職誓言,意為兩層,曲盡有致。前四句“一往追維皇皇如有所求而弗獲之心”畢現(xiàn)。追求皇考宏業(yè),義無返顧,但又恐自己年輕,缺乏閱歷,難以信任。“所謂學(xué)如不及,猶恐失之。”(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他慕道心切之情。故姚際恒評曰:“多少宛轉(zhuǎn)曲折”后四句再次強調(diào)自己年幼無知,以致力量內(nèi)耗,禁受不住家國多難的打擊。所謂“忽覺熏蒿凄愴,若或見之,則又孝思之感動不能自己”,內(nèi)心世界之表白昭然若揭,使人有親臨其境,如見其人之感。而“於乎悠哉”、“休矣皇考”這些虛詞的運用,更增強了感情的抒發(fā),字里行間,充滿感情。
上一篇:《褰裳》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都人士》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