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山堂話本》簡介|鑒賞
宋元明小說家話本叢刊。收輯宋元明話本二十九篇。此書所本的明代嘉靖年間洪楩所編刊的《六十家小說》,原分《雨窗》、《長燈》、 《隨航》、《欹枕》、《解閑》、 《醒夢》六集,每集十篇,分上下兩卷。此本久已失佚。一九二九年北京古今小品書籍刊行會影印出版日本內閣文庫所藏的十五篇,由于當時不知此書原名,遂據版心“清平山堂”字樣名之為《清平山堂話本》。一九三四年馬廉發現天一閣所藏《雨窗》、 《欹枕》二集中的十二篇。另外阿英又發現兩種殘篇——《翡翠軒》和《梅杏爭春》。通行本有一九五五年出版的影印本,以及一九五七年出版的譚正璧的校注本。
《清平山堂話本》基本保存了宋元明話本的原始面目,對于認識早期話本的思想和藝術特征,以及中國小說的發展和演變,都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這些小說真實、生動地展示了宋元時代市民階層的精神風貌和市井社會的世態人情,與六朝志怪小說或唐人傳奇相比,顯示出小說創作中一種新的趨勢。如在《錯認尸》中,主要人物有商人、雇工、歌妓、靴皮匠、潑皮等,打破了以往小說中以文士為中心的格局。即使對文士的刻劃,不再帶有優雅的情調,而含有濃重的世俗意味。如西漢大儒董仲舒,在《董永遇仙記》里被描寫成一個孝心篤實然而滑稽可笑的人物。話本作者對市井生活的熟悉程度及話本接受者的審美趣味決定了小說主題和表現手法的變更。如《刎頸鴛鴦會》、《曹伯明錯勘贓》等篇,以同情的態度敘述商人的家庭生活,對于向來受到“輕商”觀念制約的中國文學傳統而言,在題材上有拓新的意義。
《快嘴李翠蓮記》不僅僅在思想內容上有反抗封建綱常倫理的進步性。女主人公性格潑辣,尖嘴利舌,出嫁后一再頂撞公婆、丈夫,終于為男家不容,出家當了尼姑。小說作者以贊賞的態度塑造了這樣一種不受束縛的個性形像,亦意味著審美觀念的變革。
帶有商品性的話本小說,娛樂性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特征。日常的生活細節,曲折離奇的情節,多半旨在引起聽眾的興趣。小說中不乏宣揚封建倫理之處,或夾雜著佛道迷信意識,但娛樂的成分顯而易見。如《洛陽三怪記》中一個有趣的情節是潘松釣魚,釣上來的是引誘他墮入魔窟的老婆子,這會使聽眾在意外的驚愕中獲得快感。
《清平山堂話本》的特殊價值,還在于反映了“說話”這一技藝的某些表現形式。每篇開頭都有“入話”,故事末尾都有下場詩。如《簡帖和尚》、《陳巡檢梅嶺失妻記》等篇在最后有“話本說徹,權作散場”之語; 《刎頸鴛鴦會》中有“奉勞歌伴,再和前聲”之語,即記錄了說話藝人的習語,又為了解話本的藝術形式保存了可貴的資料。
講唱文學的藝術特征與聽眾的欣賞心理有密切關系。每篇小說都有大量詩詞,經常插入于情節的敘述中間,不僅使說話人能藉此表現其演唱才能,而且起到配合敘述內容、增強故事氣氛的作用。另外,說話人在敘述故事時,常在緊要關節處提醒聽眾,如《戒指兒記》講到張遠同尼姑一起進入“密室”,說話人插言: “二人進一小軒內,竹榻前,說甚么話,計較甚么事出來?”這種提問是在為聽眾設置“懸念”,對故事結局的暗示必定會增加聽眾的興趣。這些屬于講唱話本的特殊藝術手法,在明代“擬話本”——“三言”、 “二拍”中大為減少了。
《清平山堂話本》的藝術形式,對于中國文學發展最有意義的是白話在文學中嶄露頭角。盡管還存在種種缺點,如語言樸質,刻劃人物的表現力不強等,但給后來的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這些話本對明清通俗文學的創作甚有影響。如名著《金瓶梅詞話》的某些情節即借鑒于《清平山堂話本》中的小說——《刎頸鴛鴦會》、 《戒指兒記》、《五戒禪師私紅蓮記》、 《楊溫攔路虎傳》等篇。
上一篇:《淞隱漫錄》簡介|鑒賞
下一篇:《清風閘》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