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英雄傳》的主要內容,《兒女英雄傳》導讀
《兒女英雄傳》是清代的一部長篇小說。文康(燕北閑人)著。此書現存最早版本是光緒四年(1878)北京聚珍堂活字本。題燕北閑人著。首有雍正閼逢攝提格(即甲寅) “觀鑒我齋甫” 的序和乾隆甲寅 “東海吾了翁”的弁言,因書中已經提到《紅樓夢》和道光二十九年才刊行的 《品花寶鑒》,故所署年代顯然是偽托。柳存仁認為年月雖偽,其文則為作者本人所作,并推測兩個“甲寅”是暗示書成于咸豐甲寅即1854年。(《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另有光緒四年馬從善序,謂書系文康所作,原書53回,因后13回已殘缺,并疑為他人所續,故刪去。此后印本甚多,有光緒六年北京聚珍堂“還讀我書室主人”(董恂)的評點本、亞東圖書館排印本等。今有人民文學出版社等新印本。
文康,字鐵仙,一字悔庵,姓費莫,滿族鑲紅旗人,大學士勒保次孫。生卒年不詳。馬從善序說他“以資為理藩院郎中,出為郡守,洊擢觀察,丁憂旋里,特起為駐藏大臣,以疾不果行,遂卒于家”。他1842年曾任天津道,在任兩年; 后來似乎因故降職,1851年到安徽做了3年鳳陽府通判。(據英文本 《清代名人傳略》)《八旗文經》說他做過徽州府知府。馬序說文康“門第之盛,無有倫比”,但晚年諸子不肖,家道中落,故著此書以自遣。
《兒女英雄傳》40回,前有“緣起首回”1回,共41回。據 “緣起首回” 中說: 這部評話初名 《金玉緣》,又名 《日下新書》,又名 《正法眼藏五十三參》,“后經東海吾了翁重訂,題曰《兒女英雄傳評話》,相傳是太平盛世一個燕北閑人所作?!边@種多立異名、閃爍其辭的手法,顯然是模仿《紅樓夢》的。但作者的創作思想則與曹雪芹正相反對,他不滿意《紅樓夢》描寫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和衰敗,有意在《兒女英雄傳》中竭力描寫一個理想的圓滿的封建家庭。
小說敘主人公安驥的父親安學海在知縣任上遭上司陷害,安驥持銀往救,途中在悅來店遇俠女十三妹。后在能仁寺險被強人所害,幸為十三妹所救,同時得救者有村女張金鳳,由十三妹作媒,張金風許配安驥。十三妹原名何玉鳳,其父為大將軍紀獻唐所害,立志報仇。安父得救后,在江湖豪俠鄧九公莊上探得十三妹蹤跡,告訴她紀獻唐已為朝廷所誅。十三妹決意出家,但在眾人勸說下,也嫁給了安驥。張、何二人事親甚孝,并激勵丈夫“奮志成名”。最后安驥科場連捷,探花及第,官至學政,位極人臣;“金、玉姊妹各生一子,安老夫妻壽登期頤,子貴孫榮,至今書香不斷”。
文康心目中的“兒女英雄”就是忠臣孝子,義夫節婦,他說:“譬如世上的人,立志要作個忠臣,這就是英雄心;忠臣斷無不愛君的,愛君這便是個兒女心。立志要作個孝子,這就是個英雄心;孝子斷無不愛親的,愛親這便是個兒女心?!?“緣起”)因此,他筆下的理想人物其實只是封建道德的化身,即使寫得較有特色的十三妹,也由于作者“欲使英雄兒女之概,備于一身,遂致性格失常,言動絕異,矯揉之態,觸目皆是矣?!?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書中還有大量的封建說教和因果迷信的描寫。
《兒女英雄傳》在藝術描寫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作者采用評話體,形式比較活潑,故事性強。特別受人稱道的是全書敘事對話,均用地道流利的北京口語,生動漂亮,俏皮詼諧,胡適甚至說它“生動的語言與詼諧的風趣居然能使一般的讀者感覺愉快,忘了那淺薄的內容與迂腐的思想”(《〈兒女英雄傳〉序》)前半部寫得比較精彩,十三妹仗義救人的故事情節和豪俠舉止,很能吸引讀者。十三妹的故事早已改編成戲曲作品,如京劇有全本《十三妹》,其中《紅柳村》、《能仁寺》(或名《悅來店》)、《弓硯緣》等常單獨演出。
上一篇:《傅青主女科》的主要內容,《傅青主女科》導讀
下一篇:《兵經百篇》的主要內容,《兵經百篇》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