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犉兒五首(其一)·鄭燮
天荒食粥竟為長,慚對吾兒淚數行。
今日一匙澆汝飯,可能呼起更重嘗!
人間傷心事,莫過于喪親和喪子。喪子之痛又往往更甚于喪親。因為親老而歿究屬自然的代謝,兒女心中的悲哀尚可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消解;子少而殀則是意外的災殃,父母心上的創傷直到老死都難以平復。特別是那些在困境中的父母,眼看著幼小的兒女凄然長逝,更會撕肝裂肺,痛不欲生。鄭燮的《哭犉兒》,便是這樣的悲歌恨曲。
嘉慶修《昭陽鄭氏族譜》言鄭燮“生子犉,殀。”可見他所哭的犉兒是個天折者?!犊逘苾骸愤@組詩共五首,這里選錄的是第一首。此詩前二句追憶犉兒天折時的悲慘境況。災荒年月,粒米成珠,極貧之家在往糠菜難繼,能喝上一碗糜粥,已是非常珍貴的美餐了。(長,這里是“善”、“優”之意)犉兒幼小,雖然還有口粥喝(這大約還是父母省給他的),但還是日益瘦弱,單薄的飲食供不足幼小的生命所需的養份,他終于天亡。做父親的目擊此情此景,怎能不慚疚悲傷,淚落如雨?。“彩分畞y時期,杜甫也曾餓死一個兒子,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詩中寫到此事時傷心地說:“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天折!”鄭燮此時的不幸亦如杜甫,故雖無心假借故實,而吐辭造語自然相似,其中涵蘊的情感也同樣深沉。后二句抒寫到犉兒墳前澆飯時的哀痛心情。此時奪走犉兒生命的災荒大概已經過去了,做父親的也拿得出點米飯來給兒子上墳了。他攜來羮飯澆在兒子的墳頭,失聲呼喚著兒子的名字,想叫兒子起來嘗一嘗羹飯的滋味,然而心中又明明知道,我還怎能把兒子再喚起來重嘗羹飯呢?癡迷的希望中,又透露出清醒的絕望,希望是虛妄的,而絕望卻是現實的,因而更加深刻地表現了作者當時悲恨難禁、哀傷欲絕的心境。
讀罷全詩,我們宛若身臨墓地,看到一位可憐的父親哭倒在愛子墳前,淚盡眼枯之后還呆呆地望著三尺孤墳,神思恍惚,如癡如醉的光景,不由得為之一揾同情之淚。《清史列傳·鄭燮傳》稱其詩“言情述事,惻惻動人”。這首詩便是一個極好的例證。
上一篇:袁枚《哭聰娘》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譚嗣同《崆峒》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