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①,于廳事之東北角②,施八尺屏障③,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④。眾賓團坐。少頃⑤,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座寂然,無敢嘩者。
遙遙聞深巷犬吠聲,便有婦人驚覺欠伸⑥,丈夫囈語⑦。既而兒醒⑧,大啼。丈夫亦醒。夫令婦撫兒乳⑨。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⑩。夫起溺⑾,婦亦抱兒起溺。床上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⑿。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齊湊發,眾妙畢備⒀。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⒁,以為妙絕也。
既而夫上床寢,婦又呼大兒溺,畢,都上床寢。小兒亦漸欲睡。夫齁聲起⒂,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⒃,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之聲。賓客意少舒⒄,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呼⒅,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⒆,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⒇,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21);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22)。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23),兩股戰戰(24),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眾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虞初新志》)
注釋①會——適逢。②廳事——大廳,客廳。③施——安放。屏障,屏風、圍幕之類。④撫尺——藝人表演時用的醒木。⑤少頃——一會兒。⑥欠伸——打呵欠和伸懶腰。⑦囈(yi)語——說夢話。⑧既而——不久。⑨乳——用作動詞,喂奶。⑩嗚之——輕聲哼著哄他。⑾溺——同“尿”。⑿絮絮——嘮嘮叨叨。⒀畢備——全都具備。⒁側目——指斜著眼互相看視。⒂齁(hou)——打呼嚕。⒃作作索索——象聲詞,形容聲音細碎。⒄意少舒——情緒稍顯松弛。⒅俄而——一會兒。⒆間(jian)——間雜,夾雜。力拉,象聲詞,即劈里拍拉。⒇曳(ye)屋——拉倒房子(以滅火)。許許(huhu),象聲詞。(21)一端——一頭,一宗。(22)名——用作動詞,說出,說清楚。(23)奮——振起,抖動。奮袖,卷起衣袖。(24)戰戰——打哆嗦。
賞析此篇《口技》,本是林嗣環的一篇別具一格的詩序的主體部分。
此文之所以別具一格,一是由于它所敘口技人的“絕世技巧”確實令人大感興趣;而更重要的則是,作者通過出色的正面描寫,巧妙的側面烘托,畫龍點睛的敘中夾議,以及對表演場景的簡煉的交代,把口技人的精彩表演極為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出來,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賞其技。
先看正面描寫。作者的手法是,通過逼真、如實的記敘,極力強調口技人的表演富于強烈的生活氣息,其擬音酷肖生活的本來面目。文中依口技人的表演順序,記敘了他所摹擬的兩種聲響場景。前一個場景是一個四口之家的夜眠情況。先敘深巷犬吠使一家人漸次由睡而醒,夫婦和大小兒發出種種聲響,聲音由遠到近,由朦朧到清晰,由相繼出現到“一齊湊發”。次敘一家大小又由醒而漸次入睡,眾人由動而靜,聲音由顯而微,造成夜深人定的寧靜氛圍,為下一個場景中表演進入高潮蓄勢。后一個場景是緊隨其后的一場深夜火警。這是口技表演最精彩也最緊張的部分,由“忽一人大呼‘火起’”振起,接寫一家人大人呼小兒啼,再由一家擴展到百千家:百千人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百千求救聲(作者一連用了五個“百千”);另又夾雜著火聲、風聲以及種種救火聲。聲響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簡到繁,許多聲響同時發生,口技者把一場突發的火災真是摹擬得淋漓盡致。作者正是依據口技者的摹聲,正面描寫出他所表現的真切生活場景,才使人感到口技者觀察生活的精細入微及其擬音本領的出神入化。
表演過程中不時插入聽眾的反映,以恰切的側面烘托來顯示口技者技藝的精湛,是本文寫作上的又一長處。文中插寫聽眾反映凡三處。當表演到一家人夜半醒來發出的聲響“眾妙畢備”時,寫道:“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也。”在這家人又由醒而睡、聲音漸微時,便寫:“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而當表演火災突發、場面極度緊張時,則曰:“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不同場景都是先正面描寫所擬之聲,后輔之以側面烘托,寫聽眾情緒、神態隨著表演內容的轉換而相應的起伏變化。口技人的表演足以移人之情,甚至以為自己也置身于火災現場,驚嚇得“幾欲先走”,其技藝之高超,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了。
全文中作者的議論僅有一處,而且是夾在敘事中順筆帶出。在寫到火災場景的各種聲音“凡所應有,無所不有”時,作者不由得以贊嘆語氣寫道:“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在繪聲繪色的場景描寫基礎上,夾入這幾句評論,這對于表現口技人的絕世技巧,無疑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作者在文章的一頭一尾,前后兩次以同樣的文字,簡煉交代表演時的演出場景:“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這樣的交代也是別具匠心的。一方面,意在強調表演現場發出的一切聲音全系出自表演者之口,并無任何輔助手段,足見其口技之精妙絕倫。另方面又使文章首尾呼應,不唯結構嚴密,渾然一體,而且還留下不盡的韻味。
上一篇:《游黃山后記》原文|賞析
下一篇:《游馬駕山記》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