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隨喜能說·功德巍巍》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經文】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后,其有聞是經,若能隨喜者,為得幾所福?”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如來滅后,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余智者,若長若幼,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于余處,若在僧坊,若空閑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行轉教;余人聞已,亦隨喜轉教。如是輾轉,至第五十。”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眾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有形、無形,有想①、無想②,非有想③、非無想④,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諸妙珍寶,及象、馬車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眾生娛樂之具,隨意所欲,然此眾生,皆已衰老,年過八十,發白面皺,將死不久,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即集此眾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時皆得須陀洹⑤道、斯陀含⑥道、阿那含⑦道、阿羅漢道,盡諸有漏,于深禪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寧為多不?”
彌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若是施主,但施眾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是人以一切樂具,施于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又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輾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于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
【注釋】
①有想:指有他思想的有情眾生。有想者,從憶想所生,此類有情,因顛倒罔象之惑,起潛結亂想之業,惑業和合,故感此生之報,也就是神鬼精靈之類。 ② 無想:指精神化為土木金石之類的眾生。想心昏迷,無所覺了,此類有情,泯滅一切心想,因頑鈍愚癡之惑,起枯槁亂想之業,惑業和合,故感此生之報。 ③ 非有想:指借助其他身形來形成自類的眾生。此類有情,因誣罔顛倒之惑,起回互亂想之業,惑業和合,故感非有想相成想之報。 ④ 非無想:雖親而成怨害的有情眾生。此類有情,因怨恨顛倒之惑,起殺害妄想之業,惑業和合,所以就感得了非無想相無想之報。 ⑤ 須陀洹:舊譯為入流,新譯為預流,是聲聞乘四果中之初果名。入流是初入圣人之流的意思,預流是預入圣者之流的意思。 ⑥ 斯陀含: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即第二果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升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此世界一次,便不再來欲界受生死。 ⑦ 阿那含:聲聞乘四果中的第三果名。亦譯為不還,或是不來,是斷盡欲界的煩惱的圣人的通稱。凡是修到此果位的圣人,未來當生于色界無色界,不再來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還”。
【譯文】
這時,彌勒大菩薩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聽了這部《法華經》之后,能夠身心順從,歡喜信奉,那么,他們能得多少福呢?”彌勒又以偈頌格式說了一遍:“世尊滅度經后,若有人聽到此經后能身心順從,歡喜信奉,此人能得多少福?”
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說:“阿逸多,如來滅度之后,若有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及其他有智能的人,不論其年齡大小,聽到此經之后能夠身心順從,歡喜信奉,于是從講經的法會上出來,到其他地方,如僧院、空地、城鎮、街巷、村落、田間等,把自己所見到的,根據自己的能力,向父母、宗族、親戚、好友、熟人講說。這些人聽聞之后,身心順從,喜歡信奉,又向其他人講說。其他人聽了之后,也能身心順從,喜歡信奉,并再向另外的人輾轉傳授到第五十位。阿逸多,這第五十位善男子或善女人喜歡信從《法華經》的功德,我現在就為你講一講,你應當仔細聽。”
“在四百萬億阿僧祇那么多的世界里,有分別處于天界、人類、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六種境界的四種形態的眾生,即:從卵殼中出生的眾生,由母胎中生出的眾生,水中或濕氣中出生的眾生,無所依托而僅憑業力化出的眾生。這四類眾生,不論其有物質性形體,或者無物質性形體,又不論其有思想活動,或者無思想活動,或者無所謂有無思想活動;若其有物質形體,又不論其是無足,還是二足,還是四足或者多足。有人為了求取福德,根據所有這一切眾生的欲望,給予他們所喜歡的享樂用品,如對每一位眾生,分別贈予遍布人間世界的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等各種美妙的珍寶以及象、馬、車乘和用七寶所建成的宮殿、樓閣等。這樣的大施主一直這樣布施,長達八十年,然后,心中暗想:‘我已為這些眾生布施了各種享樂用具,算是隨順了他們的愿望。但這些眾生如今年過八十,均已衰老,頭發斑白,滿面皺紋,死期將近。現在,我應當以佛法來訓導他們。’于是,他便召集這些眾生,宣布佛法,指示、教導他們,使他們得到佛法利益而感到歡喜。這些眾生很快便得到小乘四圣的果位,即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羅漢果。從此,這些眾生便根除了一切煩惱,深入于各種禪定之中,無不逍遙自在,獲得了八種排除世俗貪愛與系縛的解脫之道。在你看來,這位大施主所得到的功德多不多呢?”
彌勒菩薩說:“世尊,此人的功德極多,多得無量無邊。如果這位施主只布施給眾生各種享樂用具,功德已是無量,何況讓他們證得阿羅漢的果位,那功德就更大了。”
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說:“我現在明確對你說,此人以各種享樂之物布施給四百萬阿僧祇世界中的六道眾生,又說法教化使他們都證得阿羅漢,他由此獲得的功德,不如上述第五十位善男子或善女人聽到《法華經》一句而信從所獲得的功德,就是其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也不及這種功德的一分,甚至用算數推算,用譬喻來說明,也無法知道這種功德的巨大程度。阿逸多,這第五十位輾轉得聞《法華經》從而隨順其義而喜歡信奉的人的功德,尚且無量無邊阿僧祇這么巨大,何況最初于法華會中聽聞此經而隨順其義、歡喜信奉的人,其功德比這就更大了,縱使無量無邊阿僧祇數,也不能相比。”
【鑒賞】
佛陀前面列舉了滅后五品功德的名稱,但只開示了后四品,第一品的具體功德沒有提到,所以彌勒菩薩就向佛陀請教,如來滅后有人對《法華經》起隨喜心將會得到什么樣的功德?佛陀便為大眾詳細展開初品隨喜功德。
本節包括“彌勒請問”和“如來垂答”的第一部分“明隨喜能說功德”。前面說過隨喜也是有不同的境界,這里的隨喜和后面說到的隨喜有一定區別,本節所說的隨喜有能說的成分,就是在聽聞經典,離開法會之后,對經文和意趣有一定的領解,而且能夠輾轉相教,這也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在贊揚功德時,佛陀用了格量的方法,所以先要說出一個“格量本”,就是用來做對比的對象,以這個對象為基數,來襯托出隨喜的功德。這里選擇的比較對象是,一個人用無量無邊的珍寶、玩具等供養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的六趣眾生,而且讓他們都成就阿羅漢,這樣所得的功德,依這樣的功德為基數,襯托顯耀輾轉相教第五十人的功德,如此更推及最初隨喜演說《法華經》之人的功德,通過層層比較,我們就可以對隨喜功德的大小有一個印象。
上一篇:法華經《第一節·達多通經·釋迦成道》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法華經《第一節·鹙子領解·昔迷今悟》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