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歸鹿門歌
(唐)孟浩然
山寺鐘鳴晝已昏[1],漁梁[2]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3]。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4]棲隱處。
巖扉[5]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6]自來去。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詩人,世稱“孟襄陽”。以寫山水田園詩為主,人稱“孟山人”。他終生過著隱士生活,潔身自好,不趨附權(quán)貴。他耿介不隨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當時和后世所傾慕。
【注釋】
[1]晝已昏:天已黃昏。
[2]漁梁:在湖北襄陽城外污水邊。
[3]鹿門:山名,在襄陽。孟浩然在山中建有別墅。
[4]龐公:龐德公,東漢襄陽人,隱居鹿門山。
[5]巖扉:巖洞的門。
[6]幽人:隱士。指龐德公,也是詩人自指。
【譯文】
荒山、古寺、清鐘,天色已昏。漁梁渡頭,歸客爭渡,人聲喧喧。人們結(jié)束了一天的勞務,興奮地回到溫暖的江村。而我,也乘著一葉扁舟,惆悵地回到久別的鹿門。人們并不認識我,我也并不認識他們。四顧無伴,舟行無聲,只有月光隨照,煙樹清歷。那前方,可是龐德公棲隱的舊居?唉,我追慕著先賢的高風,因此落到這般窮愁的田地。我渴望著能與古賢為伴,即便歸隱,也能安慰我孤寂的心靈。可是,什么都沒有。只有松樹、巖峰、流水,和月光下我清幽孤獨的身影。
【賞析】
首二句即寫傍晚江行見聞;三、四句就說世人回家,自己離家去鹿門,兩樣心情,兩種歸途,表明自己隱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是寫夜晚攀登鹿門山,“鹿門月照開煙樹”,朦朧的山樹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詩人陶醉了;末二句便寫“龐公棲隱處”的境況,點破隱逸的真諦。全詩雖歌詠歸隱的清閑淡素,但對塵世的熱鬧仍不能忘情,表達了隱居乃迫于無奈的情懷。感情真摯飄逸,于平淡中見其優(yōu)美、真實。
【思考與練習】
1.此詩按照時空順序,分別寫了江邊和山中兩個場景,比較詩人描寫這兩個場景時不同側(cè)重點,說說它們是如何組成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詩境的。
2.“惟有幽人自來去”一句體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一種心境?
3.結(jié)合全詩,試賞析本詩的對比藝術。
上一篇:(宋)曾鞏《墨池記》初中詩文|注釋|譯文|賞析|思考與練習
下一篇:《大道之行也》初中詩文|注釋|譯文|賞析|思考與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