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1]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2],講信修睦[3]。故人不獨親[4]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5]皆有所養,男有分[6],女有歸[7]。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8];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9]。是故謀閉而不興[10],盜竊亂賊而不作[11],故外戶[12]而不閉[13],是謂大同[14]。
——選自《禮記》
【注釋】
[1]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
[2]選賢與(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與:通“舉”,推舉,選舉。
[3]講信修睦(mù):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修:培養。
[4]親:意動用法,以……為親,奉養。后句“子其子”中的第一個“子”也是動詞。
[5]矜(ɡuān):同“鰥”,老而無妻的人。寡:老而無夫的人。孤:幼而無父的人。獨:老而無子的人。廢疾:殘疾人。
[6]男有分(fèn):男子有職務。分:職業,職守。
[7]女有歸:意思是女子有歸宿。歸:指女子出嫁。
[8]貨惡(wù)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惡(wù):憎惡。藏:私藏。
[9]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意思是,人們憎恨在公共勞動中不出力的行為,卻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
[10]謀閉而不興:奸邪之謀不會發生。興:發生。
[11]盜竊亂賊而不作: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12]外戶:泛指大門。
[13]閉:用門閂插門。
[14]大同:指理想社會。同:有和平的意思。
【譯文】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的事),(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賞析】
“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這一句是總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為公”,這是說政權(也可以把社會財富包括進來)屬于社會的全體成員,而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這是說社會的管理者應由社會成員選舉產生。選舉的標準是“賢”和“能”,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德才兼備”。“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起良好的關系,要講求誠信以消除欺詐,要崇尚和睦以止息爭斗,使社會保持和平安定。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括。文章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就是拿現實社會跟這個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黑暗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興兵作亂等等,在“大同”社會里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個結論非常鼓舞人心。
【思考與練習】
1.“大同”社會和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你是如何看待文中所描繪的“大同”社會的?
2.文中的“大道”“大同”分別指什么?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特征?
3.本文用到的成語有哪些?
上一篇:(唐)孟浩然《夜歸鹿門歌》初中詩文|注釋|譯文|賞析|思考與練習
下一篇:(東晉)干寶《宋定伯捉鬼》初中詩文|注釋|譯文|賞析|思考與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