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歐陽修·北宋)》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一、譯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幾座山峰、樹林和山谷特別的優美。遠遠看上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就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漸漸聽見潺潺的水聲,(又看見一股水流)從兩個山峰之間飛淌下來的,就是釀泉。山勢回環,道路彎轉,有一個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坐落在泉水邊的,就是醉翁亭。造亭子的人是誰?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是誰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來稱呼這亭子的。太守和賓客們在這里飲酒,喝一點點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因此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罷了。
要說那太陽出來以后,樹林里的霧氣散了,到傍晚云霧凝聚,山谷就顯得昏暗了,這明暗的變化,正是山間早晚的景象。野花盛開,有一股清幽的香氣;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蔭;天高氣爽,秋霜潔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這是山間四季的景象。早晨出去,傍晚回來,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而那樂趣也就無窮無盡了。
至于那些背著東西在路上邊走邊唱的人,走累了在樹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應答、老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不間斷的,是滁州人在出游。到溪水邊上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泉水釀酒,泉水甜,酒水清;野菜野味,雜七雜八擺放在面前的,這就是太守的酒宴。宴會歡暢盡興,不在乎有沒有音樂。投壺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酒籌雜亂交錯,起來坐下大聲喧嘩,是眾位賓客快樂的樣子。臉色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陽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亂一地,是太守回去、賓客跟從啊。樹林茂密陰蔽,上下一片叫聲,是游人走后鳥兒在歡唱啊。然而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游人的樂趣;游人知道跟著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啊。醉了能和他們一起享受快樂,酒醒后能寫文章表達這快樂,是太守啊。太守是誰?就是廬陵人歐陽修。
二、作家作品簡介
歐陽修,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死后謚“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歐陽修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散文創作成就巨大,也擅長詩詞。有《歐陽文忠公集》傳世。本文選自《歐陽修散文選集》。
三、詞語解釋
(一)重點詞
[1]環滁:環:環繞。
[2]皆:全、都。諸:各。
[3]林:樹林。
[4]壑:山谷。
[5]蔚然:茂盛的樣子。
[6]神秀:秀:秀麗。
[7]山行六七里:山:沿著山路,名詞作狀語。
[8]回:回環,曲折環繞。
[9]有亭翼然臨于泉上:翼然:像鳥張開翅膀一樣,名詞作狀語。臨:坐落于,靠近。
[10]作亭者誰:作:建造。
[11]名之者誰:名: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
[12]太守自謂:謂:命名,稱謂。
[13]飲少輒醉:輒:就。
[1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15]乎:于,介詞。
[16]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樂:樂趣。得:領會。寓:寄托。
[17]若夫:至于。若:像。夫:那。
[18]林霏開:霏:原指雨、霧紛飛,此處指霧氣。開:散開。
[19]云歸而巖穴暝:歸:聚攏。暝:昏暗。
[20]晦明變化者:晦:陰暗。
[21]野芳發而幽香:芳:香花。發:開放。
[22]佳木秀而繁陰:佳:美好的。秀:茂盛。繁:濃郁的。
[23]而樂亦無窮也:窮:窮盡。
[24]負:背著。
[25]休:休息。
[26]應:應答。
[27]傴僂:駝背,這里指代老年人。
[28]提攜:攙扶,帶領,這里指代小孩子。
[29]往來而不絕者:絕:斷絕。
[30]漁:捕魚,名詞作動詞。
[31]為酒:為:制造。
[32]臨溪而漁:臨:靠近。
[33]泉香而酒洌;洌:清醇。
[34]山肴:野味。
[35]野蔌:野菜。
[36]雜然而前陳者:雜然:各色各樣。前:在前面。陳:擺開,擺放。
[37]宴酣之樂:酣:暢快地喝酒,暢飲。
[38]非絲非竹:絲:弦樂器的代稱。竹:管樂器的代稱。
[39]弈:下棋。
[40]蒼顏:臉色蒼老。蒼:蒼老。
[41]頹然:精神不振的樣子。這里是醉醺醺的樣子。
[42]乎:相當于“于”。
[43]太守歸而賓客從:從:跟隨。
[44]樹林陰翳:翳:遮蓋。
[45]鳴聲上下:上下:指樹的上部和下部。
[46]禽鳥樂:樂:樂趣。
[47]太守之樂其樂:第一個樂,以……為樂。第二個樂,歡樂。
[48]醉能同其樂:樂:歡樂。
[49]醒能述以文者:述:記述。
[50]太守謂誰:謂:為,是。
(二)詞類活用
[1]名之者誰:名:名詞作動詞,取名、命名。
[2]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樂:意動用法“以……為快樂”。
[3]山行六七里:山:名詞作狀語,沿著山路。
[4]雜然而前陳者:前:方位名詞作狀語,在前面。
[5]有亭翼然臨于泉上:翼: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6]故自號曰醉翁也:號:名詞作動詞,稱呼。
[7]鳴聲上下:上下:方位名詞作副詞,到處。
[8]至于負者歌于途:歌:名詞作動詞,唱歌。
[9]醉能同其樂:形容詞作動詞,歡樂。
(三)古今異義
[1]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義:情趣;今義:意思或愿望。
[2]至于負者歌于途。負:古義:背著東西的人;今義:失敗的一方。
[3]游人去而禽鳥樂也。去:古義:離開;今義:到、往。
[4]頹然乎其間者。頹然:古義:醉醺醺的樣子;今義:頹廢的樣子。
[5]野芳發而幽香。芳:古義:香花;今義:芳香。
[6]射者中。射:古義:投壺;今義:射箭。
[7]佳木秀而繁陰。秀:古義:草木茂盛;今義:清秀。
[8]非絲非竹。絲:古義:弦樂器;今義:蠶絲;像絲的物品。
(四)一詞多義
[1]秀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麗,形容詞。
②佳木秀而繁陰:茂盛、繁茂,形容詞。
[2]歸①云歸而巖穴暝:聚攏,動詞。
②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回去,動詞。
③微斯人,無誰與歸:歸依,動詞。
[3]樂①山水之樂:樂趣,名詞。
②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前為“以……為樂”;后為“快樂”,名詞。
[4]謂①太守自謂也:命名,動詞。
②太守謂誰:是、為,動詞。
[5]而①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表承接。
②而年又最高:表遞進。
③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④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表因果。
⑤而不知人之樂:表轉折。
四、問題設計
1.文章重點句子梳理。
[1]本文以色彩鮮明的語言,描繪了四時景物的特征的句子是:野芳發而幽香(春),佳木秀而繁陰(夏),風霜高潔(秋),水落而石出者(冬)。
[2]第二段中哪個句子把山水之樂具體化了: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3]請寫出夕照全景的句子: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4]文中作者描繪瑯琊山山間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5]文中闡釋了樂的涵義(也是主旨句)的句子是:
然而禽鳥只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2.分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答:這句是全文的核心句,為寫景、敘事、抒情定下了基調——寄情山水,從自然造化的神秀中領略山川水色的美。
3.結合文中“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分析文章的線索?
答:“寓之酒”,寫出請寄酒上,表現“山水之樂”才是“醉翁之意”。這句話引出下面三段,即欣賞朝暮四時景色之樂,游人歡暢之樂,以及游人歸去,太守沉醉之樂,通觀全文,可知“樂”是貫穿始終的線索。
4.作者寫“滁人游”畫面的目的和意圖是什么?與文章的主題有何關系?
答:作者把“滁人游”寫得有聲有色——歌聲、應答聲,負者、行者,老人、孩子,明寫大家高高興興地出游,實際是暗寫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富足而安定。富足的生活正是太守勵精圖治的結果,太守又怎么會不感到欣慰呢?而這一切正體現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點明了文章的主旨。
5.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6.對聯:歐陽修與百姓同樂,//范仲淹以天下為憂。
岳陽樓上范仲淹作文寄情,//醉翁亭里歐陽修借景抒情。
7.讀了本文后,你認為太守“醉”的原因有那些?
答:(1)被眼前的優美山水所陶醉(2)為百姓安居樂業的情景陶醉(3)確實不勝酒力(4)自得其樂。
8.“醉”字和“樂”字在文中多次出現。“醉”是表象,“樂”是實質。請概括說出本文中的三種“樂”,并作簡要分析。
答:一是“山水之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二是“宴酣之樂”,就地取材,非絲非竹,起坐喧嘩,太守頹然其間;三是“樂人之樂”,以游人之樂為樂。三樂歸一,都是“與民同樂”。
五、文章成語
觥籌交錯:酒器和酒籌交互錯雜。形容宴飲盡歡。
峰回路轉:亦作“山回路轉”。①謂山勢曲折,道路隨之迂回。②今常以喻事情經歷曲折后,出現新的轉機。
醉翁之意不在酒: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也比喻別有用心。
水落石出:宋歐陽修《醉翁亭記》:本謂水位下降后石頭顯露出來。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顯露。
山肴野蔌:野味和野菜。
風霜高潔:天氣高爽霜色潔白。
六、主旨
本文描寫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自然風光,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擊的復雜感情以及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作者對滁州優美山水風景的謳歌,對建設和平安定、與民同樂的理想社會的努力和向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悶,這對宋仁宗時代的昏暗政治,無疑在客觀上是一種揭露,這些自然都閃爍著思想光芒。尤其是這篇文章的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優美,句式整齊而有變化,全文重復運用“……者……也”的句式,并且連用二十一個“也”字,增強文章特有的韻律。
上一篇:《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齊策一)》中考必背古詩文集錦
下一篇:《陋室銘(劉禹錫·唐)》中考必背古詩文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