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湖心亭看雪(張岱·清)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一、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接連下了三天大雪,湖中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晚上初更時,我劃著一只小船,穿著皮袍,帶著火爐,獨自去湖心亭看雪。(湖上)彌漫著水汽凝成的冰花,天與云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已經(jīng)有兩個人鋪著氈席,對坐在那兒,一個童子燒著酒爐,爐上的酒正在沸騰。那兩個人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中怎么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閑情雅致)的人呢!”拉著我一同飲酒。我盡力飲了三大杯,然后(和他們)道別。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客居。等到(回來時)下了船,船夫嘟噥道:“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像你一樣癡的人呢!”
二、作家作品
本文選自《陶庵夢憶》。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作品有《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
三、詞語梳理
1.解釋詞語
[1]人鳥聲俱絕:絕:止息,停止,消失。
[2]是日更(ɡēnɡ)定:這天晚上八點左右。是,代詞,這。日,天。更定,指初更時分,晚上八點左右。
[3]挐(ráo):通“橈”,撐(船)。
[4]霧?。╯ōnɡ)沆碭(hànɡ dànɡ):形容雪夜寒氣彌漫。霧凇,水汽凝成的冰花。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
[5]上下一白:一白:全白。一:全。
[6]擁毳(cuì)衣爐火: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7]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還。
2.通假字:余挐一小舟;“挐”通“橈”,撐。
3.一詞多義。
[1]更①是日更定(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還)。
[2]白①上下一白(白色)。
②強飲三大白(酒杯)。
4.古今異義。
[1]是日更定:定:古義:完了,結(jié)束。今義:不改變的。
[2]余強飲三大白:強:古義:竭力。今義:勉強。
5.詞類活用。
[1]客此;“客”:名詞用作動詞,客居。
[2]擁毳衣爐火:“擁”:名詞用作動詞,帶著火爐。
四、問題設(shè)計
1.請找出描寫西湖雪景的句子,并說說描寫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描寫西湖雪景的句子: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本文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簡練自然,不事雕琢。
2.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zhì)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
白描用于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tài),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于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于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tài)畢現(xiàn),生動形象。(簡單說,文字簡練單純,不加渲染烘托,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請分析本文對白描手法的運用。
“一痕”“一點”“一芥”“兩三?!?,高度抽象,簡潔概括,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以俯視遠視角度,生動靈活,使用精妙的數(shù)量詞,寥寥幾筆,就包含了諸多變化,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傳達出景物的形與神,表現(xiàn)出悠遠脫俗的情味。
3.作為一篇游記,作者是怎樣處理寫景、敘事、抒情的關(guān)系的?
敘事是行文的線索。作者開頭用儉省的筆墨交代了看雪的時間、目的地、天氣狀況,中間交代了游蹤“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記敘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敘事中處處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西湖經(jīng)歷三天大雪后,人鳥聲俱絕,空闊的雪景使天地間呈現(xiàn)出一股肅殺、冷寂,作者偏偏此時去賞雪,可見他此時的心態(tài)及與眾不同的情趣。再如“獨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兩三?!?,看似矛盾,實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雖是敘事,但重在抒情,有獨自賞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驚喜,有分別的傷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悅。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點,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觀雪的雅趣,顯得悠遠脫俗,卓然獨立。
4.文中開頭說“獨往湖心亭看雪”,后來又寫到“舟中人兩三粒”,況且文章末尾舟子還出現(xiàn)了,這是不是互相矛盾?
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為之。在作者看來,蕓蕓眾生不可為伍,比如舟子,雖然存在卻猶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5.文中舟子說作者“癡”,這個癡字有什么深意?
“癡人”是對張岱的確切評價,他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話包含了對“癡”字的稱賞,同時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悅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緒。正緣一“癡”字,才可體會張岱身世的起伏,才可領(lǐng)略張岱隱世避居的情懷。
大凡世間徹悟人生,超脫世事者多有“癡”意,“癡”態(tài),“癡”行。
如陶弘景之醉心于“欲界仙都”,比肩康樂;蘇軾之“承天寺閑人夜游”;李白之“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等等,都因其享有獨特的精神境界。
6.分析“湖中人鳥聲俱絕”中“絕”字的妙處。
一個“絕”字,從聽覺入手,描繪了一幅人鳥受凍,悄然無聲,不敢外出的寒冬靜默圖。
五、主旨
本文描寫了西湖富有詩意的雪景,敘寫了作者在湖心亭的奇遇,敘事、寫景、抒情有機結(jié)合,表達了作者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也體現(xiàn)出作者的故國之思,同時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嘆。
上一篇:《漁家傲(李清照·宋)》中考必背古詩文集錦
下一篇:《滿江紅(秋瑾)》中考必背古詩文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