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
課文導讀
宋濂 (1310—1381), 字景濂, 號潛溪, 浦江人, 明初文學家。 少時曾以元末古文大家吳萊、 柳貫、 黃溍為師, 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 奉命主修 《元史》, 年老辭官回鄉。 不久, 因長孫宋慎列入胡惟庸黨, 全家謫往茂州, 中途病死。 宋濂與劉基、 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
本文是宋濂晚年辭官后寫的一篇鼓勵后學者的文章。 洪武十一年 (1378) 他從家鄉到南京入朝, 同鄉馬君是南京國子監 (全國最高學府) 的學生, 來拜見宋濂, 宋濂寫了這篇文章贈給馬君。 “生” 是長輩對晚輩的稱呼。 “序” 為贈序, 一種特殊文體,是臨別贈言性質的文字, 內容多是勉勵、 推重、 贊許之辭, 和一般的評價著作而寫的序有別。
全文圍繞 “勉勵好學” 這個中心來寫, 寓道理于事實之中。 先自述青少年時求學的種種艱辛, 再說馬生同輩青年求學的優越條件, 兩相對比, 告訴后生輩學業是否有成, 關鍵在于自己專心與否, 最后贊許馬生 “用心于學甚勞”, 表示對他的期望和勉勵之情。
本文選自 《宋學士文集》, 有刪節。
本文通過敘事、 議論闡明一個道理: 學業的成就, 道德修養, 主要是依靠自己的主觀努力, 而不取決于客觀的條件, 即文中所言 “業精” “德成” 在于 “勤” 與“專”。
本文對比鮮明, 記敘、 描寫、 議論自然結合, 有力地表達了作者勉勵馬生勤奮學習之情, 自然親切地闡明了本文的中心思想。
課文注譯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2)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3)。錄畢,走(4)送之,不敢稍逾約(5)。以是(6)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7),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8)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9)問。先達德隆望尊(10),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11)。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12),俯身傾耳以請(13);或遇其叱咄(14),色愈恭,禮愈至(15),不敢出一言以復;俟(16)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17),行深山巨谷中,窮冬(18)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19)而不知。至舍(20)四支(21)僵勁不能動,媵人(22)持湯(23)沃灌(24),以衾(25)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26),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27)綺繡,戴朱纓(28)寶飾之帽,腰(29)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30),燁然(31)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32)處其間,略無慕艷意(33),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34)。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1) 〔致〕 得到。 (2) 〔假借〕 借。(3) 〔弗之怠〕 即弗怠之, 不懈怠、 不放松抄書。 弗, 不。 之 , 指代抄書 。 (4) 〔走 〕 跑 。 (5) 〔逾約 〕 超過約定的期限。 (6) 〔以是〕 因此。 (7) 〔既加冠〕 古時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 (束發戴帽) 儀式, 表示已經成人。后人常用 “冠” 或 “加冠” 表示年已二十。 (8) 〔碩師〕 學問淵博的老師。 碩, 大。 (9) 〔叩〕 請教。 (10) 〔德隆望尊〕 道德聲望高。 (11) 〔辭色〕 言語和臉色。 (12) 〔援疑質理〕 提出疑難, 詢問道理。 援, 引、 提出。 質,詢問。 (13) 〔俯身傾耳以請〕 彎下身子, 側著耳朵請教 (表示尊敬和專心)。 (14) 〔叱咄〕 訓斥, 呵責。(15) 〔至〕 周到。 (16) 〔俟〕 等待。 (17) 〔負篋曳屣〕 負, 背著; 曳, 拖著 (表示鞋破)。 (18) 〔窮冬〕 隆冬。(19) 〔皸裂〕 皮膚因寒冷干燥而開裂。 (20) 〔舍〕 這里指學舍、 書館。 (21) 〔支〕 通 “肢”。 (22) 〔媵人〕 這里指服侍的人。 (23) 〔湯〕 熱水。 (24) 〔沃灌〕 泡洗。 (25) 〔衾〕 被子。 (26) 〔逆旅〕 旅店。 (27) 〔被〕 通“披”, 這里是穿的意思。 (28) 〔纓〕 帽帶。 (29) 〔腰〕 腰佩, 用作動詞。 (30) 〔容臭〕 香袋。 臭, 氣味, 這里指香氣。 (31) 〔燁然〕 光彩照人的樣子。 (32) 〔缊袍蔽衣〕 破舊的衣服。 缊, 舊絮。 敝, 破。 (33) 〔慕艷〕 羨慕。 (34) 〔口體之奉〕 指吃的穿的。
問題與探究
1. 作者家貧嗜學, 樂以忘憂, 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 不敢出言, 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的方式?
2. 你希望你的老師用怎樣的教學方式教育自己?
文章鏈接
勸學(節選)
荀子
昔者瓠巴鼓瑟而沈魚出聽,伯牙(2)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君子之學也,入乎身,箸(3)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4)而言,蠕(5)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诙g則(6)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7)。故不問而告謂之傲(8),問一而告二謂之囋(9)。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響矣。問楛(10)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11);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12)。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对姟吩?sup>(13):“匪(14)交(15)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謂也。
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16)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17)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18)、紂(19)、盜跖(20)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之好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21)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22),君子貴其全也。
注釋:
(1) 〔瓠 (huì)巴 〕 古代楚國善于彈瑟的人 。 (2) 〔伯牙 〕 古代善于彈琴的人 。 (3) 〔箸 〕 通“著 ”, 附著 。 (4) 〔端 〕 通 “喘 ”, 微言 。 (5) 〔蠕 〕 形容動作緩慢 。 (6) 〔則 〕 才 。 (7) 〔禽犢 〕家禽和小牛。 (8) 〔傲〕 急躁。 (9) 〔囋(zàn)〕 語音嘈雜, 啰唆。 (10) 〔楛(kǔ)〕 粗野惡劣而不合禮法。 (11) 〔方〕 方向, 引申為準則。 (12) 〔瞽 (gǔ)〕 瞎子, 盲目。 (13) 〔“《詩》 曰” 句〕 出自《詩經·小雅·采菽》。 (14) 〔匪〕 通 “非”, 不。 (15) 〔交〕 通 “絞”, 急切。 (16) 〔類〕 法則, 規范。 (17) 〔涂〕 通 “途”。(18) 〔桀〕 夏朝末代暴君。 (19) 〔紂〕 商朝末代暴君。 (20) 〔盜跖〕 傳說中春秋戰國之際的大盜。 (21) 〔蕩〕 動, 打動。 (22) 〔光〕 通 “廣”, 廣闊。
譯文:
從前瓠巴奏瑟使得沉在水底的魚也浮出水面聽, 伯牙彈琴使得吃草的馬也抬起頭來聽。 所以聲音沒有小到讓人聽不見的, 行為沒有隱蔽到讓人看不見的。 寶石儲藏在山中, 樹木都顯得潤澤, 深淵生長出了珍珠, 崖岸就不顯得干枯。 即便做了善事沒有積累起來, 哪有不為人所聞的呢? 君子的學習, 進入到耳中記在心上, 灌注在全身,表現在行動; 君子輕輕地說話, 和緩地行動, 都可以作為別人仿效的對象。 小人的學習, 僅僅從耳邊聽進去, 就從嘴里說出來。 嘴巴、 耳朵之間只不過相距四寸, 怎么能夠用它來完美七尺長的身軀呢?
以前的學者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 現在的學者學習是為了炫耀自己。 君子的學習是用來修整完善自己的身心的; 小人的學習, 卻是把學問當做家禽牛犢。 所以人家沒問到就去告訴人叫做急躁, 人家問一個問題卻答兩個就叫做啰唆。 急躁, 是不對的;啰唆, 也是不對的; 君子對于別人的問答就好像回聲應和本聲一樣。 有人問到不合禮法的事, 就不要告訴他; 有人告訴你不合禮法的事, 就不要再去問他; 有人談論到不合禮法的事時, 就不要再去聽他的; 有人憑意氣來爭論, 就不要和他爭辯。 所以必須是合乎禮法來請教的, 才去接待他; 如果不合乎禮教的, 就回避他。 所以請教的人的態度必須恭敬, 然后才和他談論有關道的準則; 言辭和順, 然后才可以和他談論道的原理; 謙遜順從, 然后才可以和他談論道的精華。 所以不該和他談的而談了叫做浮躁,應該和他談而沒有談的叫做隱瞞, 沒有看清楚對方的神色而談的就叫做盲目。 所以君子不急躁, 不隱瞞, 不盲目, 謹慎地對待自己的言行。 《詩經》 上說: “不急躁不怠慢, 這是天子所贊嘆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射一百支箭而有一次失敗的, 就不能稱得上神射手; 趕一千里路程只要差一點沒有完成, 就稱不上駕車能手; 倫理規范不能貫通, 仁義不能堅持下去, 就稱不上善于學習。 學習, 本來就要持久專心。 一會兒學習, 一會兒又不學習, 這只是市井中的普通人; 好的行為少, 壞的行為多, 那就成了桀、 紂、 盜跖這樣的人; 學習要既全面而又徹底, 這才稱得上一個真正的學者。
君子懂得學習學得不全面不精粹就算不上完美, 所以, 反復誦讀以求融會貫通,用心思考以求領會通曉, 效法良師以達到身體力行, 除掉有害的東西來培養自己的品德; 使自己的眼睛不是正確的東西就不想看, 使自己的耳朵不是正確的東西就不想聽,使自己的嘴巴不是正確的東西就不想說, 使自己的心里不是正確的東西就不想考慮。等到對學問的愛好到了極點的時候, 就像眼睛喜愛看五色, 耳朵喜愛聽五音, 嘴巴喜愛嘗五味, 心里想著擁有天下一樣。 因此權勢利祿都不能夠動搖他, 人多勢眾都不能改變他, 整個天下都不能打動他。 活著如此, 到死也是如此, 這就叫做道德操守。 有了道德操守然后才能站穩腳跟, 然后才能應付各種各樣的事情。 既能站穩腳跟又能應付自如, 這才叫做完美的人。 天顯示它的光明, 地顯示它的廣闊, 君子的可貴在于他德行學識的完美。
[綜合能力測試題]
一、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嗜學( ) 加冠( )叱咄( )
皸裂( )燁然( )逾約( )
二、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 無從致書以觀( ) 2. 弗之?。?)
3.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 4. 禮愈至( )
5. 負篋曳屣( ) 6.缊袍敝衣( )
三、 根據課文填空。
《送東陽馬生序》 是一篇 _________(體裁 ), 作者_________ , 朝有名的散文家, “生” 是對_________ 的稱呼。 本文節選自_________。
四、 解釋下列句中的文言實詞。
1. 又患無碩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俟其欣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下列句中文言虛詞 “以” 的用法與例句中 “以” 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 無從致書以觀
A.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B. 計日以還 C. 俯身傾耳以請
六、 下列選項中的文言句式與 “弗之怠” 一句相同的一項是( )
A.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B. 何陋之有 C. 馬之千里者
七、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解釋詞義。
1. 昔者瓠巴鼓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問一而告二謂之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問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并寫出與其相通的字。
1. 端而言, 蠕而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匪交匪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涂巷之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馬說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
下一篇:天凈沙·秋思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