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南山經·南山二經》鑒賞
南次二經之首曰柜山,西臨流黃①,北望諸毗②,東望長右③。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④,其中多白玉,多丹粟⑤。有獸焉,其狀如豚,有距⑥,其音如狗吠,其名曰貍力⑦,見則其縣多土功⑧。有鳥焉,其狀如鴟而人手⑨,其音如痹⑩,其名曰鴸⑪,其名自號⑫也,見則其縣多放士⑬。
東南四百五十里,曰長右之山,無草木、多水。有獸焉,其狀如禺⑭而四耳,其名長右⑮,其音如吟⑯,見則郡縣大水⑰。
〔注釋〕①流黃:地名。可能位于今日安徽省的黃山一帶。由于流黃與硫磺的發音完全相同,也可能與硫磺礦(黃鐵礦、硫鐵礦)產地有關。②諸毗:眾多相連的群山或水域。③長右:山名。④赤水:河流名。⑤丹粟:丹沙細如粟米。⑥距:雞足的附足骨,相斗時可用于刺擊對方。⑦貍力:豬獾。⑧見則其縣多土功:貍力出現的地方,將有利于大興土木搞建設。⑨其狀如鴟(chī)而人手:鴸這種鳥的樣子像鴟,卻長著人的手。鴟,貓頭鷹或鷂鷹,屬于兇猛的肉禽。⑩痹:麻木,氣悶。⑪鴸:樣子像鷂鷹類的鳥,可能是朱鹮,或謂紅角鸮。⑫其名自號:“鴸”這個名稱是自己對自己的稱呼。⑬見則其縣多放士:鴸出現的地方,表明那里將會有許多被驅逐流放的人士。⑭禺(yù):狀似獼猴而體形較大,赤目長尾。⑮長右:長臂猿。⑯其音如吟:發出類似人的呻吟聲。⑰見則郡縣大水:長右的出現,預兆著該區域將發生洪澇災害。
又東三百四十里曰堯光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金①。有獸焉,其狀如人而彘鬣②,穴居而冬蟄③,其名曰猾褢④,其音如斫木⑤,見則縣有大繇⑥。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羽山⑦,其下多水,其上多雨,無草木,多蝮蟲。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⑧,無草木,多金玉。
又東四百里,曰句余之山⑨,無草木,多金玉。
又東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區⑩,東望諸毗。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⑪,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陰,北流注于具區,其中多鮆魚⑫。
又東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壇⑬,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䨼。⑭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勺⑮,其中多黃金。
又東五百里,曰會稽之山⑯,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⑰。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⑱。
又東五百里,曰夷山,無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⑲。
〔注釋〕①其陽多玉、其陰多金:表明當時人們已對不同礦物的成礦分布規律有了某種認識。②鬣(liè):指獸類頸部上的長毛。③冬蟄:冬眠,冬藏。 ④猾褢(huái):猾褢的樣子好像是一種頸部有長毛的猿人,或謂是貉類動物。⑤其音如斫(zhuó)木:斫,砍、斬。猾褢發出的聲音好像是在砍木頭。⑥見則縣有大繇(yáo):繇,徭役。猾褢的出現預兆著該地將大規模征集民眾服勞役。⑦羽山:上古地名。⑧瞿父之山:山名。瞿父山的得名,可能與當地瞿姓氏族有關。⑨句(gōu)余之山:郭璞注謂:“今在會稽余姚縣南、句章縣北,故此二縣因此為名云,見張氏《地理志》。”⑩具區:郭璞注謂,具區即太湖,古又稱震澤,今有學者認為太湖系隕星撞擊而成。⑪彘(zhì):即野豬。⑫鮆(zī)魚:俗稱刀魚,太湖盛產此魚。⑬四方而三壇:四方形的山,山上有三層高臺;郭璞注謂:“形如人筑壇相累也,成亦重耳。” ⑭豕:音始(shǐ)。⑮虖(hū)勺:虖勺或作“虖多”,通常指今日河北境內的滹沱河。 ⑯會稽之山:會稽山原名茅山、苗山,又名涂山,位于今日浙江省中部。⑰砆(fū)石:又稱“武夫石”,似玉。⑱湨(jú):今河南省湨水。⑲列涂:指遠處一片一片水中有陸、陸中有水的沼澤濕地。
又東五百里,曰仆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無鳥獸,無水。
又東五百里,曰咸陰之山,無草木,無水。
又東四百里,曰洵山,其陽多金,其陰多玉。有獸焉,其狀如羊而無口,不可殺也,其名曰䍺①。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閼②之澤,其中多茈蠃③。
又東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④、楠⑤,其下多荊、杞⑥。滂水⑦出焉,而東流注于海⑧。
又東五百里,曰區吳之山,無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又東五百里,曰鹿吳之山,上無草木,多金石。澤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獸焉,名曰蠱雕⑨,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是食人。
東五百里,曰漆吳之山,無草木,多博石⑩,無玉。處于東海,望丘山⑪,其光載出載入,是惟日次⑫。
凡南次二經⑬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吳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狀皆龍身而鳥首⑭。其祠:毛用一璧瘞,糈用稌。
〔注釋〕①䍺(huàn):當地居民供奉的神羊。②閼:音遏(è)。③茈蠃:即紫螺。④梓:落葉喬木。⑤楠:常綠喬木,有香氣。⑥杞:即枸杞,灌木,結紅色果實,有營養滋補藥效。⑦滂水:即浙江境內的富春江,發源于安徽黃山南麓。 ⑧東流注于海:此處的海,即東海。⑨蠱雕:一種食人猛獸,生活在水里,樣子卻又像食肉猛禽雕,還長著獸角。或謂蠱雕是貂熊或雕鳥。⑩博石:可制作棋子的石材。⑪望丘山:疑原文應為“東望丘山”,丘山即舟山群島。⑫其光載出載入,是惟日次:人們在漆吳山上向東觀測丘山日出月落的方位和時間,以便確定一年四季、日歷、時辰。⑬南次二經:南方第二條山脈的考察記錄,本書稱為南山二經。⑭其神狀皆龍身而鳥首:居住在南山二經區域的居民,供奉龍身鳥首之神,祠禮用璧。
【鑒賞】南山二經的考察記錄者,特別標出了南山二經第一座山柜山與周圍地形地貌的方位關系,即“西臨流黃,北望諸毗,東望長右”;而且這里所用的“望”字,反映出考察者是站在山頂遠望,來測量方位與距離的(與山的高度和能見度有關)。遺憾的是,考察者沒有說明南山二經與南山一經彼此之間的方位關系,無疑這將增加我們今天考證南山二經乃至《南山經》地理方位的難度。好在南山二經記述了會稽山、太湖(具區)、東海等地名,據此可以推斷其區域大體位于今日的浙江省及其周邊地區。
南山二經共記述有17座山,9條河流,15處地望,24處礦物,6處植物,10處動物,其中還有幾種特別有趣的奇異動物。本章第3節堯光山的猾褢就是一種非常奇異的“動物”。一般來說,在《五藏山經》里,凡是沒有提及“是食人”或“食之”如何的動物,很可能都不是真正的動物,而是由巫師制作的動物神像或人神像。堯光山的猾褢可能是當地巫師制作的人偶或先祖神像,平常被供奉在洞穴里,春夏時期抬出來巡游,以調動民眾服勞役;從后面“其音如斫木”來看應是上山砍草木,例如披荊斬棘開辟道路,或者是砍樹用于建筑。進一步說,猾褢的“褢”字,從其名稱的字形字義來看,好像是在給鬼穿衣;“鬼”字本義是指戴面具的人,后引申為已故先祖的木乃伊或靈魂,對其族人或后人有著特殊的號召力。本章第13節洵山的患“其狀如羊而無口,不可殺也”,很可能也是巫師制作的動物神像。
第6節的句余山位于今浙江省余姚市與寧波市之間,這里是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所在地。河姆渡遺址總面積達5萬平方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最下層的年代為公元前五千年前,出土有玉器、木器、骨器、陶器等各類材質制成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裝飾工藝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遺物、干欄式建筑構件,動植物遺骸等文物約7000件,集中反映了華夏大地先夏時期母系氏族的繁榮景象。
第7節的浮玉山在今日太湖以南的湖州一帶,著名的良渚文化遺址亦在此區域。良渚文化是環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磨光玉器和古城墻為代表的先夏時期文化,1936年首先發現于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或許浮玉山之名與當地制作磨光玉器有關。
第9節的會稽山是華夏名山之一,相傳大禹治水來到此地,召開天下諸侯大會,商議治水大計,后人便稱這里為會稽。今日浙江紹興境內的會稽山有大禹陵,據說大禹就葬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經》記述眾帝葬所,唯獨沒有提及禹帝葬所,似乎表明在《山海經》撰寫時代或其資料來源時期,大禹尚在人世。
此外,安徽懷遠縣境內的涂山,相傳也是大禹會諸侯計議治水的地方,當地有禹會村、禹王宮、涂山祠等名勝,蘇東坡《濠州涂山》詩云:“川鎖支祁水尚混,地埋汪罔骨猶存;樵蘇已入黃熊廟,烏鵲猶朝禹會村。”意思是,當年大禹治水時鎖住了水怪無支祁,召開天下諸侯大會時處死了防風氏;如今砍柴人在黃熊廟(相傳禹曾化作黃熊開山)歇息,只有烏鵲還來到禹會村朝拜。
上一篇:《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南山經·南山三經》鑒賞
下一篇:《山海經鑒賞·大荒四經·大荒東經》鑒賞